时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宫廷,而服装一直都是时尚精神的第一载体,摄影术发明之后,时装摄影也成为时尚精神的集中体现(本文中有时会混用)。时装在摄影中的呈现一般认为始于1850年代,1860年迈克尔·巴尔(MichaelBurr)拍摄的《新旧款式》(TheOldandNewStyles)被认为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时装照片(而且是当时流行的立体照片);在这之前,时装在杂志和广告中主要是以手工绘画和插图的样式出现。此后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装摄影一直非常小众:在欧洲,只有高级成衣作坊、著名设计师、较大的商店才会雇摄影师拍摄时装照作为广告发表,一般是在换季、需要推出新成衣、新款式、新面料的时候,每年大概两次。当时也只有为数很少的上流社会人士才有能力消费这些玩意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迎来了时装摄影的第一个高潮,表面上看这与时尚杂志的大量创刊和摄影器材与摄影技术的进步有关,杂志方面有德国的《时尚界》(EleganteWelt)、《女士》(DieDame),法国的《时尚画报》(I’IllustrationdesModes)、《巴黎时尚之苑》(L’OfficieldelaCoutureetdelaModedeParis),英语出版的则有《女士之家》(Ladies’Home)、《名利场》(VanityFair)等;摄影器材方面,徕卡35毫米相机于1925年推出,禄莱双镜头相机1929年问世,柯达克罗姆彩色胶卷1935年行销,室外测光表也广为使用,这一切都使时装摄影简单快捷,许多照片从室内转移到了街道、公园、风景名胜地拍摄(此时爱德华·斯泰肯的许多彩色时装照片就是在雅典卫城拍摄的),有些摄影师甚至开始拍摄运动风格的时装照片(比如马丁·芒卡西),由此奠定了时装摄影的纪实风格。但从深层原因来看,推动时尚前行的真正动因还是与当时社会阶层两极分化有关,财富阶层—也就是资产阶级—开始有意识地用时装来装饰自己的身体,因为工人阶级对身体的要求很简单,能够承受繁重的体力劳动就好,而他们则要借身体来体现社会地位的优越性,以强化自己的高等身份:俏皮的美女(又名卡斯特格里昂伯爵夫人),1863-1866摄影:皮埃尔-路易·皮尔逊(Pierre-LouisePierson,1822-1913,法国)CourtesyoftheMetropolitanMuseumofArt画面中是19世纪中叶活跃于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宫廷的著名社交美女弗吉尼亚·欧尔杜瓦妮(VirginiaOldoini,法国贵族,奥地利驻法国大使的妻子)。1856年7月她第一次在巴黎MayerandPierson照相馆照相,就敏锐地意识到摄影能提升其美貌的影响力,此后她成为该照相馆的常客。一直到1895年,她与摄影师合作拍摄了很多照片,许多都非常私密,比如拍了不少裸体照片。这幅照片中,欧尔杜瓦妮用黑色天鹅绒做的面具让脸部半遮半掩,似乎在说:也许摄影可让美貌永存。
戴红色奥多卢卡斯帽子的阿黛勒·柯林斯(AdeleCollins),英国版《时尚》杂志封面照片,1959摄影:诺曼·帕金森(NormanParkinson,1913-1990,英国)©NormanParkinsonLtd/CourtesyNormanParkinsonArchive一般认为时尚摄影师的工作方式与旅行摄影师颇为不同,前者一般是没有在外出拍摄时去世的。但诺曼·帕金森却在1990年去马来西亚拍摄时突发脑出血,在新加坡一家医院去世。此前一年,英国肖像美术馆(NationalPortraitGallery)刚刚推崇他是“英国时尚摄影的前辈”。1935年,帕金森受《时尚芭莎》杂志之邀拍摄了自己的第一幅时尚照片;1944年转而为《时尚》杂志服务,以出色地运用英国乡村景色做背景地出名。他另一件闻名时尚圈的事是,1949-1955年他为《时尚》拍摄的那些最精彩的照片,都由他的第三任妻子文达·罗杰逊(WendaRogerson)出镜。1959年与《时尚》的合同到期后,帕金森出任《女王》(Queen)杂志副主编兼摄影师;出色的时尚摄影使该杂志人气大增并带来了丰厚的广告,帕金森也成为那个年代挣钱最多的广告摄影师之一。1964-1978年,他再次为《时尚》工作。去世之前,帕金森已经成为英国社交和时尚圈的名人,并受邀担任英国王室摄影师。
《时尚摄影:180幅照片背后的故事》(FashionPhotography:TheStoryin180Pictures)内页,来源:www.aperture.org对(欧洲)上流社会来说,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这段时间,是身体解放和衣着观念革新的时期。在此之前,衣服主要用来遮蔽身体、禁锢身体。对男人而言,这种变化始于1914年之前,但变得不多:硬领和高帽让位给了软领和小礼帽(也叫汉堡帽);西装马甲则让位给了运动夹克,而马甲则成了正式场合才穿的礼服。对妇女而言,这种变化要大得多,紧身胸衣和束腰被抛弃了,取代它们的是内裤和胸罩;裙子变短了,长筒袜使人们对腿部更加注意;柔软的布料微微展露身体线条。女性的容貌比以前更多地取决于身体本身,所以她们必须保持身材。妇女杂志提醒读者注意这种新的需要,并开设了日常锻炼专栏,敦促女性定期锻炼腹肌……(菲利普·阿利埃斯等:《私人生活史—现代社会中的身份之谜》,P81,宋薇薇等译,北方文艺出版社,2008)
时下骨感美女的前身,正是从百年前脱下紧身衣和束腰开始打造;这一时期,美容品、化妆品和口红也被女性广为接受,此前则被认为是风流女子和荡妇的专利。
“二战”成为高级时装转向大众时装的转折点。“二战”期间,伦敦物资极为短缺,爱美的女士只能用木炭在光洁的大腿上画一双长筒袜;德军占领下的巴黎虽然夜夜笙歌,但也没有财力撑起战前的奢华香艳,高级时装已成云烟,此时流行的是中端时装—让人没想到的是二战结束美军占领巴黎,中端时装很符合过惯了节俭日子的美国人胃口,他们照单全收,结合美国国情创出了大众时装:这种风格的时装既方便工作又有时尚品位,价格不贵,大多数人都买得起,很快成为社会潮流。与这一潮流同时诞生的是美国本土时装摄影师的崛起,其中的大师级人物欧文·潘恩(IrvingPenn,1917-2009)、理查德·爱维顿(RichardAvedon,1923-2004)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职业生涯。他们深刻领会了新时代的时尚精神,就是时尚不仅仅是外表的光鲜亮丽,更要代表对生活、社会、文化和自身的态度,是用另一种语言对社会演讲。1950年代之后威廉·克莱因(WilliamKlein)等继续了街头纪实风格的时装摄影,但最出风头的还是爱维顿:1959年,他首先使用了非白人女模,以葡萄牙—中国混血女模莫茄多(ChinaMochado)为主角的报道出现在《时尚芭莎》(Harper'sBazaar)杂志的内页;1965年美国民权运动开始,他拍摄的黑人女模多尼埃勒·露娜(DonyaleLuna)的照片直接上了该杂志封面,轰动一时:这也是黑人第一次成为大牌时尚杂志的封面模特。紧身衣的线,《时尚芭莎》杂志封面照片,1951.9摄影:莉莉安·贝斯曼(LilianBassman,1917-2012,美国)©TheEstateofLillianBassman1950年代时尚摄影的男性圈子被打破,因为莉莉安·贝斯曼闯了进来。此前,贝斯曼是时尚界最有名的艺术总监阿里克谢·布罗多维奇的助手,理查德·爱维顿最早的为《时尚芭莎》拍摄的任务就是她给的。在该杂志的暗房里,贝斯曼先学会了洗印照片,并练出了自己绝招,比如使用面巾纸做道具洗印出有画意摄影柔焦效果的照片;成为摄影师之后,画意柔焦和高反差成为她时尚照片的标志。贝斯曼对时尚摄影的另一个贡献,是把女性内衣摄影提升到了新高度:作为女性,她知道如何纾解女性模特与男性摄影师一起工作时,脱衣解带之后常有的紧张感。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不是在拍照,而是用女性眼光处理女性的微妙感情”。如果说1990年代是辛迪·克劳馥、娜奥米·坎贝尔等为代表的超模时代,那么1970、1980年代则可以称为时尚“崩溃”的年代—时尚与时尚摄影中的诸多边界在这个年代被打破。“二战”之后30年,欧美国家经济高速发展进入消费社会;同时,社会阶层固化,中产阶级年轻一代上升渠道狭窄。法国“红五月”、美国民权运动和反越战运动等助长了年轻一代的反叛精神,音乐、文学、时尚、街头艺术、行为艺术、地下艺术兴起,对规矩严谨、精致高雅、派头十足的上流社会雅趣文化的反叛成为年轻一代的精神特征。这一时期,创刊于1980年的英国新派时尚杂志i-D对此后的时尚和时尚摄影影响巨大,是流行至今的邋遢时尚(grunge,也有人译为垃圾时尚)的直接推手。
邋遢时尚兴起于1980年代,先在年轻人中流行,逐渐覆盖了社会各阶层。着装特点是自由搭配,面料朴素,通常是法兰绒、棉花或羊毛;帽衫(尺码常会略大)与磨出破洞的牛仔裤(或前后有好几个兜的宽松粗咔叽布裤子)的搭配,就是典型的邋遢装。为了这一效果,成衣需要先通过水洗或打磨做旧,漏出毛边或磨损;由此延伸到去二手店买服装(或用循环材料、边角料、旧衣服再利用做成服装,山本耀司设计的乞丐装就吸收了邋遢时尚的思想)。鞋子搭配往往是平底球鞋或战地靴;头发必须凌乱,看上去几天没洗没梳;女孩的眼线要够黑够重,睫毛膏必须用足、晶亮,好像准备彻夜不归。这样的装扮背后藏着个人态度:花多少钱在服装或时尚用品方面,他/她毫不在意;他/她的衣服就是在折扣店买的皱皱巴巴的便宜货、二手货,甚至是临时从朋友那儿借了一件T恤衫套在身上。1990年代中期之后,邋遢时尚渐渐为新邋遢时尚(neogrunge,又称glunge,glamourousgrunge,既时髦又颓废的着装风格)所代替,生产出高端名牌,重新回到T台。穿衬衫的男子,为“冬季运动装”专辑拍摄,《面孔》(TheFace)杂志封面,1984.1摄影:杰米·摩根(JamieMorgan,1959-,英国),造型设计:Bufallo1980-1990年代,Buffalo(水牛)是闻名于欧美的一个包括了造型师、摄影师、化妆师、发型师、乐手等人士的时尚造型小组。这个小组以瑞·派特里(RayPetri)为中心,其风格就是流行至今的混搭:将T台时尚与街头时尚混搭,高级时装与运动服装混搭,模特则是种族混搭(不使用纯白人或纯黑人,比如本幅照片的模特就是一个缅甸-爱尔兰混血男子)……从而使都市男孩一扫时尚摄影中的“娘炮味儿”,露出一股牛仔、军人或运动员的雄性气质,开辟了时尚的新潮流。Buffalo组合是i-D、《面孔》等英国新潮杂志的心头肉,为这些杂志定位了新的年轻风格,对其成功起了重要作用。
旋梯上的莉莉·科尔(LilyCole),印度,2005摄影:提姆·沃克(TimWalker,1970-,英国)©TimWalker
躺在床上的拉若·斯通(LaraStone),乌克兰基辅,2007摄影:朱尔根·泰勒(JuergenTeller,1964-,德国)©JuergenTeller与沃尔夫冈·提曼斯一样,泰勒是邋遢时尚摄影的代表性人物。快照美学风格的照片、光很硬的闪光灯用法、随意的构图,很容易让他的照片识别出来并被广泛模仿。泰勒在职业生涯早期就开始为大牌时装拍摄,但最终却选择了一条对抗主流时尚的道路,从未害怕把自己的想法以有讽刺意味的方式表达出来。泰勒18岁时喜欢上摄影,那时他还是一家小提琴店的学徒,后就学于慕尼黑巴伐利亚摄影学院,1986年毕业后到伦敦干上了摄影助理,得到著名摄影师尼克·奈特(NickKnight)的青睐,很快就接到了i-D和《面孔》的委派。泰勒从未把自己局限于时尚摄影,而是把边界拓展到艺术与商业广告,他的合作对象既有著名公司也有辛迪·舍曼(CindySherman)这样的著名艺术家,因此他的作品往往有商业、时尚、艺术纠缠不清的特点。泰勒与模特克里斯滕·迈克米娜米(KristenMcMenamy)合作拍摄了一幅让范思哲(Versace)非常恼火的照片:裸体的克里斯滕嘴里叼着烟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胸口上用口红画了一个心形图案,里面写着“Versace”。当然,这幅广告被取消。泰勒回忆:“我是受一家广告公司邀请以时尚与道德为主题拍一幅作品。我没有真的出去拍摄,只是想表达一个观点:克里斯滕其实还有另外一面,就是你在照片中看到的那个样子。”这幅照片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宣告了时尚摄影中虚魅的死亡。克里斯滕对照片中自己的形象处之泰然,“我觉得自己看上去挺有范儿的”,她说。
八名穿着纸礼服的模特—向塞西尔·比顿(CecilBeaton)致敬,伦敦,2014摄影:提姆·沃克(TimWalker,1970-,英国)©TimWalker沃克原来的理想是要做电影摄影师,这从他的照片中也能看出一些眉目,他的场景很奢华,人物也总是比现实中要“大”,有一种童话色彩。他年轻时曾在《时尚》做实习生,帮杂志整理塞西尔·比顿的档案照片,这让他受益匪浅:“我从中学会了如何表达幻想和魔力,整理档案的过程就是我理解摄影的过程”。于是他去埃克塞特艺术与设计学院(ExeterCollegeofArtandDesign)学习摄影,毕业后到纽约做了理查德·爱维顿的助理。1995年,沃克为《时尚》完成了第一单任务,此后他一直是该杂志英国版、意大利版和美国版的主打摄影师,并同时为i-D、Love和W杂志拍摄。比顿的影响始终回响在他的作品中,并发展成一种以英国自然风景和温文尔雅的生活方式为特色的英国味儿(Englishness)。2012年,他开始拍一组向比顿致敬的照片,其中一幅女模特穿的礼服是用纸做成的,他称为“写给比顿的情书”。此外,他也有向爱德华·斯泰肯致敬的作品。邋遢时尚的流行与i-D杂志和该杂志摄影师关系密切。i-D杂志由特里·琼斯(TerryJones)创办于1980年8月。琼斯长期担任《时尚》(Vogue)杂志艺术总监,厌倦了主流时尚追求权力、金钱、商业的趣味,同时敏锐地注意到一种深受1970年代朋克运动影响,主要在青年人中流行,崇尚自由随意,与当时各类街头音乐、地下音乐、停车场音乐精神有交集的地下时尚正在伦敦兴起—这帮人正是邋遢时尚的主要群体。于是他辞去《时尚》艺术总监的职务,成立了即时设计公司(InstantDesign),于1980年8月正式出版了面向年轻一代的新时尚杂志i-D。i-D的含义可能有多个:它可以指琼斯的即时设计公司InstantDesign,也可以是“思想”(i-Dea),还可以是“身份”(i-Dentity),年轻人更喜欢它代表“我行我素”(i-Do)精神。该杂志创刊时仅有40页,手工简单装订,简洁朴素,售价50便士,非常便宜;封面模特的肖像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俏皮风格沿用至今,成为该杂志的标识。在摄影内容上,琼斯本着将杂志打造成伦敦街头和地下时尚实验室的想法,大胆使用寂寂无名的年轻摄影师朱尔格·泰勒(JuergenTeller,1964-)、沃尔夫冈·提曼斯(WolfgangTillmans,1968-)等,让他们天天在街头溜达,不管你是叛逆玩世的朋克(punk)还是聚众喧嚣的锐舞(rave),复古的布鲁斯还是随性的希普霍普(hiphop),只要体现出稀奇古怪、与众不同的时尚范儿就拍下来。一般的拍摄场景是让被摄对象随意站在就近的一堵墙前,拍个全身照,这种简单随意的摄影风格也成了i-D的标志性摄影风格,被称为“率真风格”。长期担任该杂志摄影师的杰森·埃文斯(JasonEvans)这样定义率真风格的要素(1998):“二手店买来的衣服;借用纪实摄影的风格;模特是从街道上‘发现’的;长相司空见惯;快照美学与‘蹩脚的’摄影技巧;没有发型和浓妆艳抹;想用什么表情就用什么表情;没有异国风景;可以一丝不挂;以丑为美;等等。”(FashionPhotography:TheStoryin180Pictures,P8)2017年3月,长期担任i-D杂志摄影师、而今已成欧洲摄影界大腕儿的提曼斯的回顾展《沃尔夫冈·提曼斯2017》(WolfgangTillmans2017)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开幕,集30余年来邋遢时尚与率真风格之大成,观念性和实战性都很强,爱者爱煞厌者厌煞,是当下少见的引发社会文化领域各类评论的摄影展览。
现在邋遢时尚已经覆盖了每一个人,从英国王室成员到街头流浪汉都有穿牛仔裤和法兰绒套头衫的日子,明星穿二手服装出镜,阶级、种族、性乃至同性和情色都不再是禁忌,这在精神上与后现代社会同步。今天的时尚摄影,邋遢时尚和率真风格以各种自由随意但更加精致的变体不断出现,与此同时,提姆·沃克(TimWalker)、斯蒂芬·梅塞尔(StevenMeisel)、MertandMarcus组合等则走另一条路子:大团队工作,拍摄场景像电影场景一样奢华,似乎重回1990年代的超模时代。时尚摄影的发布渠道也更加多样,从T台到户外海报,从平面媒体到在线杂志再到Instagram、脸书、推特等社交媒体,时尚无处不在,时尚也是一地鸡毛—这确实是一个新时代。家务3号,2008摄影:迈尔斯·阿尔德里奇(MilesAldridge,1964-,英国)©MilesAldridge1993年阿尔德里奇开始时尚摄影的时候,邋遢时尚进入高潮。此前阿尔德里奇受到良好的绘画和音乐指挥训练,但后来他发展出了自己的风格,通过精致的场景、艳俗的色彩和怪异的戏剧性叙事来表现对于女性刻板形象的讽刺:贤妻良母在家里把她们的主要工作场所—厨房打个稀巴烂;办公室女性穿着刻板的工作装给自己制造权力在握的气场;银幕上刚出道的小鲜肉装腔作势;以及歌后麦当娜哭泣时流出来的珍珠状泪珠,等等。阿尔德里奇追求色彩超饱和以至于看上去艳俗的感觉,这来自于他对50度柯达克罗姆彩色胶片及其冲洗工艺的偏爱;那种色彩怪异的梦境般的场景设置,则是受电影导演费里尼、大卫·林奇、希区柯克和阿尔莫多瓦的影响。素描对阿尔德里奇的创作一直有重要影响:他一般是先把想法用一幅幅素描画出来,对每一个区块用什么色彩都有明确的想法之后才开始拍摄,如其所言:“时尚摄影师的工作就是对他生活的世界的每一部分进行微妙的评说。”
绽放(1号),2011摄影:薇薇安·萨森(VivianeSassen,1972-,荷兰)©VivianeSassen强烈的光影、浓烈的色彩、扭曲到极致的姿势,萨森的作品打破了1990年代以来时尚摄影的许多规矩,成为定义21世纪初时尚摄影的摄影师之一。萨森1992年开始时尚摄影之前是模特,1990年代末起,她的作品深受《紫时尚》(PurpleFashion)、《自助》(selfService)等杂志青睐。她的创新之处在于挑战了时尚摄影中诠释美与魅的常规方法,时尚与艺术界限很模糊,即使镜中有模特,画面也像一幅仅有色块而无人体的抽象画或拼贴画,人体几乎完全不见,好像仅仅是色彩雕塑中的某种材料。
白衬衣,2007摄影:谢滕斯/阿本斯(Scheltens,1972-/Abbenes,1970-,荷兰),Courtesyoftheartist毛利斯·谢滕斯(MauriceScheltens)和列斯贝斯·阿本斯(Liesbethabbense)2005年开始一起工作。他们的工作特点是:几乎从不用模特,也极少出外景,而是喜欢在工作室里把要拍的物品(如服装)反复摆弄。他们认为自己擅长的是静物摄影,在工作室进行静物拍摄方便操控,能将时装质感精准、充分地还原出来。“拍时装就像拍好玩儿的静物照,”谢滕斯说,“我们会通过聚焦一个衣领或一条衣缝,把一件时装的品质和特点实实在在地呈献给消费者”。尽管在他们的时装照片中几乎看不到时装品牌,但爱马仕、伊夫·圣·洛朗、路易·威登、耐克等都是他们的客户;2012年,他们获得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颁发的“无限奖(实用摄影/时尚摄影/广告摄影类)”。
莉莉·唐娜逊(LilyDonaldson)与蓝色喷火战斗机,为Etro拍摄,2009摄影:提姆·沃克(©TimWalker),选自《提姆·沃克:讲故事的人》(TimWalker:StoryTeller),CourtesyThames&Hudson
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McQueen)和吸烟的髑髅,2010摄影:提姆·沃克(©TimWalker)选自《提姆·沃克:讲故事的人》(TimWalker:StoryTeller),CourtesyThames&Hudson问:那你是如何与拍摄对象做沟通的?你会强迫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摆造型吗?提姆:决不能这么做。我在拍摄麦昆(McQueen)的肖像时,领会到了这一点。拍摄之前,我有一个非常具体的想法;造型师用骨头做了一个交叉形的领结和一个髑髅,样子当然是按照麦昆脑袋的样子做的,想在拍摄时让他戴上那个骨头交叉形的领结,把那个髑髅顶在头上,这样,麦昆的脸部正好夹在骨头领结和髑髅之间。但麦昆根本不喜欢这个造型,他一把扯去骨头领结:“我不戴这玩意儿,但我喜欢这个髑髅,喜欢抽烟。”然后他点燃一支烟,叼在嘴上,把另一支烟插在髑髅的嘴里,说“拍吧”。这次拍摄对我而言,是一个重要的礼物:它告诉我拍摄的时候摄影师应该怎么做;如果拍摄对象完全按照摄影师说的去做,那么从麦昆的这张肖像你就对他一无所知!两周后,麦昆去世,这张照片成了这位天才的临终遗照。但即使他活着,你也能从照片中看到他对生命的态度。编辑注: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McQueen,1969-2010),英国著名时装设计师,以叛逆性和戏剧性的风格著名,2010年2月11日在住所自杀身亡,他原定参加将于次日举行的母亲的葬礼。
玛格西亚·贝拉(MalgosiaBela)和五卫士,为Givenchy拍摄,2009摄影:提姆·沃克(©TimWalker)选自《提姆·沃克:讲故事的人》(TimWalker:StoryTeller),CourtesyThames&Hudson
i-D杂志封面
i-D杂志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