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解读孙悟空武力值之谜

解读孙悟空武力值之谜

时间:2024-11-08 10:48:37

中国向来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其潜台词是对文的评价多基于主观,故难分好坏;对武的衡定则系于实战,故易排座次。此种观念在传统文化中最集中的体现,在文便是科举考试,虽亦有一甲一名之类的名次,但并不像当下高考以分值“排排坐分果果”,在偶然的情况下还可调换(如明代首次开科,初拟之状元郭翀貌丑,朱元璋即改以吴伯宗为第一);在武的方面却更多体现在小说世界之中,至今民间仍津津乐道隋唐小说系列中的“天下十八条好汉”即是明证,有很多人都愿意讨论古往今来第一武将这样可能引发“关公战秦琼”之虞的话题,当然,这个话题的对象人物都默认在历史演义小说之中。如果没有限定,那么有一个人选一定会冲破各种参照与评判标准,得到大多数人的公认,这个人就是孙悟空。

从武力值来看,孙悟空不但远胜历史演义中诸多的人间名将,甚至神魔作品中的天神地魔也均不在话下。但是,孙悟空的武力值却存在一个很难索解的谜,那就是大闹天宫时的齐天大圣确为战神,睥睨一世,战无不胜,但在追随唐僧取经之后,常常铩羽,处处求救,出现了一个断崖式的下跌。这种表现给我们的解读出了一道谜题:前后两段哪一种表现才是孙悟空武力值的常态?如果后段为常态,则为何前段会有那样的“发挥”;如果前段是常态,又为什么后段会“失常”;如果两者皆为常态,那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表现?这个谜面看似是对孙悟空武力值这一无关痛痒的话题的追问,其实深入进去,我们会看到谜底之下,解读《西游记》一书最为核心的根基。

一有趣的解答

解答这一谜题,最简单的思路是一种技术性的路径,即在大闹天宫时,孙悟空将天兵天将打得落花流水,只不过是为了衬托孙悟空,让情节更有趣;而取经途中孙悟空“不复当年之勇”,则依然是为了情节的精彩程度。可以想象,如果此时的孙悟空仍然百战百胜,八十一难会何等的索然无味。

不可否认,这一思路自然有道理,但却全非赏析小说的正途。因为阅读小说有一个前提,即承认小说世界的完整,承认叙事逻辑的自足,而这一解释从作者创作的技术性角度出发,实际上是取消了这个前提—正如面对许多小说中主人公化险为夷的情节,不少读者简单地认为不过是“作者不让死”一样。当然,孙悟空武力值的疑问来自前后情节的对比,那么,我们从前后情节元素的不同入手,也许可以获得正解。比如说我们从表层可以推出如下几种可能性。

第一是与孙悟空作战的对手并不相同。此前为天神,此后为妖怪,也就是说,这只是面对不同对手的战绩不同,并不一定能得出孙悟空武力值下降的结论。但事实是此前的天神在取经故事中也常被孙悟空请来当救兵,从而帮助消灭西天路上的妖魔,这就意味着这一推论并不合理,我们的疑惑仍未解开。

第二是由第一点推演而来。因为上面的推论仍有瑕疵—孙悟空请天神帮助时,所请常常是有针对性的,也就是说,是按照“一物降一物”的相克之理请对应的天神,因此,昴日星官虽能消灭蝎子精,却并不能代入到武力值的排行顺序中。所以这只是“一物降一物”观念的体现,并不能由此证明孙悟空武力值降低了。不过,“一物降一物”的逻辑仍然不能让我们对孙悟空武力值的质疑涣然冰释,因为如果这个因素能起作用的话,天神们当初征讨孙悟空时也不必那样狼狈—这仍然证明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确实拥有极高的武力值。

第三是法宝的引入。我们可以从“一物降一物”得到启发,取经路上所遇之较难取胜的妖怪多以法宝来让孙悟空无可奈何,所以并非孙悟空武力值陡然下降,而是妖怪的武器升级了,齐天大圣只是输给了法宝而已。这个解释笼统而言也是可通的,但还是经不起细究—事实上,西行途中所遇之法宝,几乎都是上天的普通器物,而齐天大圣当年大闹天宫之时,天兵天将没少使用更为正规的法宝,但仍然徒劳无功。

以上几种试探都在浅层有一定道理,也很有趣,可以作为摆龙门阵时的谈资,却对本文欲解之谜是无效的。

二有效的解答

那么,什么解答可以在《西游记》的故事逻辑上进行有效阐释呢?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地深入《西游记》的情节中,自然会发现一些既有趣又有效的解释。

比如,我们会发现,孙悟空武力值的分水岭是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之后,那么,这一举动是否正是孙悟空失去武力值的原因呢?从一般逻辑来看,五行山压制自然有禁锢作用,但既蒙搭救之后,禁锢已经解开,自然不会存在降低武力值的问题。但从作品的两个方面来思索,会发现这一解释还是有效的。

首先,如来派观音菩萨去物色取经人时,给了菩萨三个箍儿,并吩咐说:“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须是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他若不伏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戴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语念一念,眼胀头疼,脑门皆裂,管教他入我门来。”此后的描写亦可见作者确有此心,唐僧初收孙悟空时,孙悟空稍有不满即要回花果山,甚至意欲对唐僧行凶,而被唐僧哄骗戴上金箍后,便不能再凭己意随意去来,必俯首于唐僧,以供驱使。则此金箍对孙悟空之武力值必有限制的作用。当然,这一情节,还有着古人历史观与政治智慧的潜台词,其在君臣关系中即常常出现,臣子能力太强,则功高震主,必加限制,而限制太严,则能力必然受损,或致庸庸碌碌。

其实,这一层面的解释还可从另一角度来证明。那就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行取经所历之妖魔鬼怪,全都是如来法力所设之幻境,对这一点,孙悟空有清楚的认识,在五庄观前,面对唐僧“几时方可到”的疑问,他说:“你自小时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还难;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九个字透露出丰厚的内涵。如果认识到这一点,便可知道幻境中孙悟空的武力值当然由幻境设定者来重新界定,则本文所论之谜团亦可迎刃而解。

不过,这一解答虽然有趣亦有效,但对于我们的阅读而言,并未向读者提供某种将《西游记》的解读引向更深广境界的可能,也就是说,并未给作品赋予更丰富的价值。所以,仍非最佳谜底。

三有赋值的解答

就笔者的阅读体会而言,其实存在着既有效且能最大程度为作品赋值的答案。这一答案我们可以从由浅及深的三个层面来论列。

最浅白的层面在于,取经时期的孙悟空与大闹天宫时相比,最重要的不同并非对面的敌人发生了变化,而是他自己的阵营有了不同—原本的齐天大圣全无顾忌,因此上天入地、无所不为;而取经时他身边却多了一个师父,而且是一个肉眼凡胎需要保护的师父。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唐僧,即使孙悟空仍要经历这八十一难,也一定不会如此艰涩,因为他可以不顾一切地与遇到的各种精怪战斗,并不会就落下风。而有唐僧后一切都不一样了,此前的战斗只是纯粹的输赢比赛,现在却不是,输赢并不以孙悟空与妖怪的某次战斗结果来分判,而是以战斗双方的战略目的是否达成来决定。也就是说,即使孙悟空把遇到的妖怪全部杀死,只要他所保护的唐僧也被对方所杀,那么孙悟空仍然一败涂地。从这个角度我们其实已经明白了,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取经时的孙悟空武力值降低了,其实那只是错觉,事实上是判断胜负的标准变了。

如果我们在前一解释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孙悟空的战略目标与战术目标不能重合,也就是说,他为什么要保护唐僧。事实上,他的战略目标不是保护唐僧—而是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推演至此,我们已经接触到《西游记》一书最深刻的内核了,那就是,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过程,从佛教来看,用小说中人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功果”,也是一个累积大功德的过程;而从儒家修身之观念来看,则又是修心的过程,如果摆脱这些哲学式的演绎,从俗世来看,则这一过程正是一种积极建构秩序的过程—相反,孙悟空面对的那些妖怪,却都代表了一种对秩序的破坏。而我们都知道,秩序的建设极难,破坏却极易。

我们还可以将此论再推进一步,那就是西行取经是在积累功德、建构秩序,其实质便是善,而阻挡取经事业的妖魔鬼怪的本质便是恶。

善恶的二元对立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孙悟空武力值之谜的讨论最终落脚到这一点上,会让我们明白,《西游记》这一看似奇怪的设定背后,其实隐藏着作者深刻的哲学思考与敏锐的艺术生发—事实上,取经的孙悟空没有妖怪武力值高,与他没有大闹天宫时的自己武力值高的逻辑是一样的,因为他在取经路上所遇到的那些妖怪,作为秩序的破坏者,与当年的齐天大圣也是一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要打败的这些妖魔鬼怪其实便是当年的自己,仅就武力值而言,孙行者当然胜不过齐天大圣!然而,西行取经是一个修心向善的过程,孙悟空在建构秩序的锤炼之中,也需要在“秩序”的帮助下来战胜当年的自己,弃恶扬善,最终完成自我的救赎。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