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在石头上绣花的女人

在石头上绣花的女人

时间:2024-11-07 02:08:28

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成为风景,成为传奇

混在男人堆里“偷艺”

2017年9月,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中俄两国元首共同参观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展示现场,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俄罗斯总统普京介绍了影雕,称其技艺为“在石头上绣花”。普京总统称赞影雕创作者李雅华及其作品《十二金钗》为“美人绣美女”。

李雅华出生在闽南惠安一个石雕世家,是清代“闽南圣手”李周的第十六代传人,也是惠安影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在外人看来,李雅华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她的父亲李走生也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石雕大师,以精雕神像和繁复的镂雕工艺见长,被人们尊称为“石头李”。展现中国人民革命历程的石雕人民英雄纪念碑,李走生曾参与创作。

影雕是石雕工艺的发展延伸。它是在黑胆石上敲凿而成的黑白画,远远看上去像是一幅黑色打印画,实际上是在光亮的黑胆石石板上,经过针点的疏密、粗细、深浅和虚实变化,雕刻出一幅逼真的图案。

尽管出身在石雕名门,但李雅华的艺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惠安,“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长期以来石雕技艺都是“传男不传女”。母亲34岁才生下李雅华,中年得女却没有给家庭带来欢乐。在此之前,母亲婚后多年未孕,家里已抱养了一个男孩。

或许是身体里流淌着石匠人一脉相承的血液,李雅华从小就喜欢在石头堆里转来转去,听老艺人讲有关石头的故事,喜欢雕刻时敲打石头发出的富有节奏的声音。

可在父亲眼里,石雕世界是属于男人的,只有男人才能端起这个饭碗。因此,父亲对李雅华的偷师学艺很不满,每次看到她都会把她赶走。

李雅华个子不高,心气却很高,经常反驳父亲:“凭什么哥哥可以跟你学,我就不行?”女儿的顶撞更让父亲不满,两人关系越来越恶化。后来,父亲直接下令不准她进雕刻房。

为了表达对父亲的不满,李雅华常常一身男孩打扮,把父亲气得够呛。可不管她怎么折腾,父亲就是不松口,不愿让她学石雕,认为不能打破“传男不传女”的传统。

高中毕业后,李雅华一气之下跑去学开车,拿到驾照后去了一家公司当司机。但李雅华并没有放弃“石头梦”,空闲的时候她就研究石雕技术,饶有兴致地练习雕刻。

有一次,公司总经理经过李雅华的房间,看到她正在练习雕刻。两人便聊起来,才知其父是鼎鼎大名的李走生。

总经理劝李雅华:“女人开车不是一辈子的工作,你脑子活络,又有闯劲,应该想办法继承你父亲的行业。”

另一边,总经理又找到李走生劝慰:“现在时代变了,老观念要改一改了,小李很有灵气,如果你能够像对待儿子一样培养她,她一定能干出一番作为的。”

李走生终于改变了最初的想法,同意李雅华回到自己身边学习影雕。

与父亲斗争的“雕刻人生”

重新回到石头堆,李雅华兴奋不已。但真正走上学艺之路,她才发现影雕是一件特别枯燥的事。影雕的点很细,眼睛要一直盯着石板,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还要有很好的“腕力”和“眼力”,必须心细手巧、静得下心。

性格大大咧咧的李雅华在初学艺时,很难一下子适应枯燥的工作,经常趁父亲不在偷会懒。有一天,父亲回家看到她没有认真在学雕刻,顺手拿起一个石狮子就砸了过去。幸亏母亲迅速拽住她的衣服往后拉,石狮子重重地砸在墙上,落地摔得粉碎。母亲在一旁吓哭了,李雅华却倔强地昂着头,看着父亲。

李走生很严厉,对谁都不讲情面,女儿工作中犯了错误,他一样会批评教训。父女俩脾气都大、性格倔强,相处中充满火药味。李雅华暗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学艺,干出一番成就,让父亲刮目相看。

勤学苦练加上天资聪颖,李雅华很快掌握了精湛的影雕技艺,还在父亲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李雅华的影雕作品不仅限于摄影、美术作品的照搬和翻版,而且结合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并对技艺进行再创作。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她都能准确抓住其精神气质,充分彰显画面的立体感、层次感,做到形神兼备,情态毕现。

厦门高崎国际机场、湖里公园、小白鹭艺术中心、书法广场等地的雕像,都出自她的双手。她创作的《兰闺雅集(十二金钗)》《惠安女》《纤夫》《指挥家郑小瑛》等作品,成为影雕的经典之作。

李雅华聪明、有干劲、又好学,既懂技术又会经营,很快成了父亲的左膀右臂。

一次,李雅华去四川考察市场。到雅安后,李雅华发现西南派石雕师傅用白色大理石雕刻出来的观音非常精美,她没跟父亲商量就把观音像全部买下了。这批观音刚运回去,就被一个来厂里参观的东南亚客商买走了。

进价6万,卖了26万,转手赚了20万元,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是笔很大的数目。李走生惊喜不已,第一次夸赞李雅华,说她有生意头脑、思想活络。这件事,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父女之间的关系。

这笔成功的生意让李雅华有了自信,她有了一个更大的想法:把外地的石雕师傅引进来。然而,她刚把想法说出口,父亲就震怒了:“影雕就是我们的传统,是我们闽南才有的,你叫外地师傅来干什么?”

在李走生看来,惠安的影雕就是最棒的。但李雅华觉得,如果要将影雕技艺传承发扬,就不能局限在自己的世界里,要博采众长,吸纳更多的优秀元素。

“反正按我说的做,我说不准就不准。”李走生下了最后通牒。

父女俩的矛盾不仅限于此,还有很多经营理念上的分歧。李走生很讲朋友义气,觉得朋友之间没必要计较太多,不签合同、不收定金也无所谓。可李雅华觉得,一个企业的发展,要明算账、签合同。要强的父女俩各执己见,互不让步,发展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最终,李走生一怒之下,把李雅华赶出了石雕厂。

闯出“石文化”之路

离开石雕厂后,李雅华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震惊的事:在父亲石雕厂的正对面另立门户开厂营业。女儿的行为让李走生恼羞成怒,他下令家人不准与李雅华来往。

其实把厂址选在父亲工厂的对面,李雅华并不是与父亲赌气,而是因为父亲工厂的对面正好有一块空地,急于创业的她一时又没有找到其他更合适的地方。她还特意为自己的工厂取名“惠和”,另一层意思是与父亲“会和”。

在生意上,李雅华有创新思想,对商业潮流嗅觉灵敏,企业做得蒸蒸日上。与此同时,李走生的石雕厂却逐渐衰落了下去。好强的李走生不肯认输,心力交瘁,直到有一天病倒了。在父亲的病榻前,父女俩终于和解了。

父亲去世后,他的石雕厂也破产了,家人纷纷来到李雅华厂里工作,一家人重归于好。

影雕对眼睛的损伤很大,是门吃青春饭的手艺,工作的黄金时段是17到25岁。随着视力的下降,李雅华28岁便不再创作了。《兰闺雅集(十二金钗)》是她28岁时的封刀之作,这幅作品用钢錾敲了12亿个点,花1年时间才完成,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

李雅华发现,影雕行业的发展面临不少传承难题。一个是老一辈的石雕师傅文化层次不高,缺乏与时俱进的艺术审美眼光;另一个是年轻人吃不了苦,存在技艺传承上的尴尬困境。

因此,李雅华决定靠自己的努力,闯出一条路。在她看来,这条路既有惠安石雕工艺的精湛技艺,又有现代石材工艺的文化内涵,将是一条充满生机和希望的路。为了提升雕刻水平,李雅华常常只身前往河北、山东等地观摩学习,了解“北派”雕刻艺术。

企业的发展逐渐走上正轨后,李雅华将目光转移到石雕艺术的传承上。她走进社区、学校,参加慈善艺术展览、公益教育等,进一步扩大影雕的社会影响力。

2009年,李雅华成立了惠和影雕技艺传习中心,并发展出彩色影雕。同时,她还将诸多民间传统技艺整合在惠和的平台,为老一辈匠人提供创作机会和空间,并培养年轻一代学习传统技艺文化的兴趣。

2015年11月10日,改制后的惠和股份成功挂牌“新三板”,李雅华也成为“新三板”企业中的“非遗传承第一人”,在业界更有“石雕女王”之称。

李雅华期望未来成立一所专业学校,让年轻人有机会学习石雕工艺、美学鉴赏等系统理论,而且给他们颁发社会认可的证书。

舒婷的《惠安女子》这样描述惠安女:“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画面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李雅华的影子,正如她所说:“我相信,女性的独立与自由,应该得到更多认同与尊重。”独立与自由,正是李雅华雕刻之路的精神底色。

责任编辑:谢云凤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