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寻找破解新时代“中国谜题论”的钥匙

寻找破解新时代“中国谜题论”的钥匙

时间:2024-11-06 08:50:17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世界为之赞叹。中国,在短短40年是如何实现的?前一个谜团尚未完全解开,新的“谜题”再次涌现:阔步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将给世界带来什么?

借助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大活动的契机,在强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寻找破解“中国谜题论”的钥匙,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新时代的命题,向世界阐释新时代中国的积极意义,以及中国为世界发展注入的正能量,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也是中国媒体人的时代责任和历史担当。

复兴之路上的时代“谜题”

长期以来,中国的发展道路、取得的成就和发展的模式,让一些西方国家“着迷”,也有许多西方智库和专家在不断观察、思考并试图归纳中国奇迹背后的逻辑。短短几十年,中国是如何让几亿人迅速脱贫的?中国又是如何从一个积贫积弱的落后国家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中国的执政党,共产党的领导为什么行……“谜题”一个接一个,西方对中国模式的赞叹之余也产生诸多疑惑、疑虑,甚至是误解。这种疑惑和误解映照在媒体报道中,就表现出对中国的报道片面,甚至是失实。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曾刊文指出,对西方而言,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中央集权,同时中国又有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这种组合的反差独一无二。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推进现代化进程,尤其是这一进程还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让西方不解。

时光荏苒,随着中国在不断对外开放过程中求发展,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一些“谜题”找到了答案。中共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宣示了中国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阔步走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国和亿万中国人民,站在了世界的聚光灯下,与世界的互动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给世界发展带来新机遇。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新闻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国内新闻,而日益成为国际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越来越广泛的世界影响和浓重的国际属性。

但是,新时代的中国会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吗?“修昔底德陷阱”到底能不能避免,中美之间是不是必有一战?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已经醒来,世界将会怎样?凡此种种。西方国家对十九大之后中国的顾虑和担心,化作他们心目中新一轮“中国谜题论”。

怎样才能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如何传递新时代的中国声音?新时代的中国为对外传播设置了一个重要议题,更提供了最鲜活的素材,只有运用恰当的话语体系给予阐释,让世界听得到、听得清和听得进中国声音和中国立场,才能为新时代的中国复兴之路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避免舆论上的被动,扫清发展进程上的障碍。

“迷题”背后的三条短板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新的时代需要新的话语来破解新的“谜题”。不得不承认,眼下,无论是构建中国的国际话语体系,还是加强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短板。正是因为这些短板,造成中国有声传不出,有理讲不清,失语挨骂,同时加剧了西方对中国的误解,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从国际传播格局上看,依然西强我弱。尽管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但我们仍没有形成与这种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媒体格局。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他塑”,而不是“自塑”。一些西方媒体仍带着“有色眼镜”观察中国、报道中国,甚至炒作、抹黑中国。

无论是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是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管是推动与沿线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还是倡导正确的义利观、新安全观……在对外传播实践中,一些西方媒体仍不时借助话题发出刺耳声,在国际上混淆视听,其中不乏故意抹黑。

2.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看,打造跻身第一梯队的媒体传播阵营,依然任重道远。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提高了,但就中国的媒体和国际传播能力看,中国虽是媒体大国,尚不是媒体强国。

中国经济实力壮大了,西方媒体说“国强必霸”,警惕中国崛起;中国倡导与沿线国家共建“一带一路”,一些西方政客称中国借机释放过剩产能,为“一带一路”唱反调;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对外援助越来越多,与世界共同发展、共享机遇、合作共赢,西方媒体则指称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地”,要在拉美搞势力范围并针对美国。这都为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敲响警钟,也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

3.在传播内容和方式上,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仍有待强化。谁掌握了国际话语权,谁就能在国际博弈中占据主动。习近平主席曾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

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外传播仍停留在自说自话上,对中国一些敏感问题不敢提;对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不会说,或即便说了西方受众没听懂,即便听明白了但接受不了;对中国故事不认同,这都构成了中国在国际舆论上的被动局面。

反思这种局面的背后,就是传播内容和方式与西方受众脱节,不敢说,也不会说。习近平同志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融通中外,就是说传播的概念和表述,既要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要与国外习惯的话语体系和表述方式相对接,以便于海外受众理解和接受。

补足短板的中国之道

首先,要在优化国际传播格局上下功夫。积极构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国际传播格局,打造“外宣旗舰媒体”,建设国际一流媒体阵营,加快中央媒体“走出去”步伐,集中优势兵力扩大中国影响力,使媒体布局与不断提升的中国国际地位相匹配。

今年3月,中央有关部门整合了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组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这既是优化现有国际传播格局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强广播电视媒体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广播电视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广播电视的深度融合,将有助于各方协调步调,紧密配合,持续发声,形成外宣合力,发出中国的权威声音,有效引导国际舆论,为破解西方的中国迷思提供有利助益。

其次,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融通中外的国际话语体系上发力。对外话语是一个国家面向世界的自我陈述。破解西方的“中国谜题论”,不仅要学会积极主动传播,更要学会借助西方的话语体系传播,借助关键节点,实现“灵巧传播”,让西方受众愿意倾听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对外传播的实践告诉我们,要让受众听进去,不能自说自话,要借助受众的话语体系,创新传播方式,用受众的话语讲述中国的故事,只有这样,才能扭转当前中西舆论场上的信息“逆差”和不对称状况。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接下来几场主场外交活动,都是向世界展现中国国家形象、阐释中国思想的良机。

抓住主场外交的契机,用富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站在全球视野的高度,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宣介中国立场,学会在西方关注的中国议题上进行“点穴式”传播,对塑造中国在国际上的积极形象将起到关键作用。

最后,回归新闻传播规律。只有在学会讲好故事的前提下融入新时代的中国元素,才能做到润物细无声,并取得成效。而这一切都要依靠千千万万拼抢在新闻一线上的新闻工作者。

习近平主席曾多次强调,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

这对新闻人提出了要求,也为新闻人吹响了号角。讲故事,重细节,用事实说话,以道理服人,是新闻人的初心和梦想。

作为一名新闻人,应牢牢抓住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职业素养,夯实新闻报道根基,融入中国新时代的历史洪流,在一篇篇新闻稿、一张张相片和一段段视频中淬炼基本功,实现自我升华。

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展现中国立场,表达中国思想,架设中国与世界交流互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不仅是每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担当,更是这个伟大时代赋予新闻人的时代荣光。

责编:谭震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