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小而精”成员综合能力高
影视行业通行的一种创作模式就是导演中心制,即导演带着自己熟悉的制作班底与影视公司以项目方式签约合作。丁黑团队就属这种类型。
从1997年拍摄第一部电视剧至今,导演丁黑入行已有20个年头。如今,他拥有个人工作室,建立了一支比较固定的核心主创人马,“我比较偏重稳定的团队,我的团队核心成员与我的合作短则七八年,长则十多年。”
作为独立职业导演,丁黑以市场化的聘用方式与影视公司合作,按照不同的项目以专业的职业操守创作生产。工作室的运营模式也与打通制作、发行、宣传业务的营利性影视公司不同。
拍摄《那年花开月正圆》这个项目,就是华视娱乐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视影视”)总裁赵毅主动找到丁黑达成合作,前者担任该剧总制片人,负责把控整个项目的前期开发、发行宣传,以及资金运营;后者专注内容制作,保证剧作品质。
目前,丁黑工作室有两三个执行导演以及选角副导演、场记等导演组人员,也有负责项目策划、统筹和行政的几名成员。团队规模不大,但专业性强,成员综合能力高,在工作中能够发挥个人所长,积极投入创作生产的各环节。工作室成员平日参与剧本策划,一旦进入影视拍摄阶段,还能投入项目制作,在各流程环节之间做好衔接,将导演的想法落实到位。
曼丽一毕业就加入丁黑工作室,已有十多年,跟着导演在剧组一点点成长起来。用导演的话说,她“什么行当都干过”,对各流程环节熟悉。在丁黑的多部作品中,曼丽更多扮演执行造型的角色。拍《那年花开月正圆》时,她就要负责与造型、服装设计叶锦添协调沟通,辅助导演做好服化工作。不拍戏的时候,曼丽则是工作室的负责人,除了处理工作室对外联系、宣传等工作,还是丁黑的助手。
在多年的拍摄经历中,丁黑也与市场上合作默契的团队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他会根据不同的影视公司、不同题材和年代的电视剧项目,搭档相应的摄影、美术、造型等人员。其中关系比较密切的就是制片团队和后期团队。
丁黑与制片主任刘燕京的合作有近10年时间,“刘主任和我制作理念比较一致,她非常懂得制片规律,也知道制片部门如何为创作做好服务工作。”丁黑评价。
涉及“钱”的运用和管理,导演与制片主任必须彼此信任。刘燕京对每笔资金的预算和管理都非常精准,她的用款计划落实到每个人。剧组服化道等各个部门的工序、人员组成,以及道具所用的所有材料,包括一砖一瓦、一个钉子、一块木板的样式和价钱,她也非常了解。拍摄时,遇到艺术性与商业性相矛盾的难题,刘燕京会跟导演沟通、解释,以求在成本控制范围内,让导演保持艺术水准。
“电视剧制作工业化流程的关键是执行和落实,每个环节涉及人的创作因素,同样重要的是人的管理因素。”丁黑很庆幸,团队的小伙伴专业能力非常强,综合能力也很高,能够很好地协助他将想要表达的内容用镜头语言表达出来。
“每个人都做到极致”
丁黑是喜欢把控制作全流程的导演,用心把每一环节做到他认为有能力实现的最高标准。事实上,每个环节的“完美”都需要该领域的优秀专业人才助力。在他看来,“一部好的作品,要靠配合十分默契的团队伙伴才能实现。每个人在各自岗位上完成本职工作以外,更应懂得顾全大局。”
为了拍《那年花开月正圆》,丁黑除了请到业内资深的服装造型“美学大师”叶锦添坐镇,还特意将与丁黑一起在西影厂长大的发小儿智磊请来,把控摄影和灯光,加持画面质量。智磊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与张艺谋、顾长卫是同班同学,是“第5代”中的一员。
在影视工业越来越“速成化”的情况下,很多剧组采用AB双组导演同时拍摄,这样的好处是缩短拍摄周期,节约成本,但是容易造成电视剧拍摄风格的不连贯。丁黑团队的很多作品依然采用单组单机拍摄,这种拍摄方式对于时间成本异常宝贵的现代影视工业来说极为“奢侈”。74集的长篇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就是如此操作的。
在剧组,丁黑一向以严谨著称,他在制作上近乎“强迫症”的执着也影响了团队的创作风格,整个剧组都被逼成了“处女座”,从执行导演、副导演、后期剪辑到每个环节的工作人员都认真地一遍遍“抠细节”。
《那年花开月正圆》中3分多钟的经典长镜头是摄影团队和灯光、制片等各部门配合,花了2天时间才拍出来的。剪辑师王雨薇透露,为了将这段戏完美呈现,后期团队更是耗费1个多月将这一段镜头精剪打磨,一层层渲染合成。
拍摄时,一些细节和场景的真实感也为团队所看重。比如《那年花开月正圆》开场对泾阳县城一镜到底的全景,力求按照当时的人情风貌还原历史。另一场戏,为使航拍机从上空扫过吴家东院的镜头,完美呈现时间流逝带来的景致上的物理变化,丁黑要求制片主任刘燕京在房顶瓦片上种草。
回想起这一细节,刘燕京现在还记忆深刻,她说,类似这样的经历还有很多,“为了做好这些细节,我把半条命都快搭到这个戏上了。整个过程非常辛酸,但是最终呈现的结果绝对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那年花开月正圆》的演员也表现出很高的专业性和敬业精神。孙俪、何润东、陈晓等精湛的表演让剧中人物栩栩如生,俞灏明、李泽锋、李艺科等戏份较少的演员在完成自己戏份之后,还不离开现场,就是为了多揣摩角色,多和前辈学习。
丁黑在采访中说道,自己每次拍戏时,剧组的氛围都很好,大家都一门心思钻到戏里面,就为把戏拍好,拍摄《那年花开月正圆》尤其如此。“一个伟大的剧本必须有伟大的演员来成就。当我在现场看到这些人将角色诠释得越来越有光彩,人物越来越丰满,我就会特别有幸福感。”
丁黑感慨,“当大家齐心协力、相互感染、互相给劲儿地做一件事,每个人都想把最好的一面留在剧组,你会觉得这件事真的很美好。”
后期前置搭建系统化制作流程
“丁黑对新鲜技术和新鲜团队成员的接受度很高,从他的后期团队成员的年龄层可以看出,他们都是一帮年轻人。”赵毅说。
80后剪辑指导王雨薇2010年毕业后开始跟丁黑合作,搭档了五六部电视剧。长期实践中,丁黑与后期团队一直在探索更高效的工艺流程,并摸索出一套后期工作模式,将后期前置,并由后期导演统筹协调后期剪辑、声音、特技、音乐等各个环节。
这种模式的尝试由团队拍摄《大秦帝国之纵横》时开始,在《那年花开月正圆》的制作中,得到升级改造。
由于《那年花开月正圆》全程采用4K摄像机拍摄,全剧拍摄素材量巨大,达到800-900T。另一方面,该剧4月份杀青,8月底就要上星播出,后期团队必须在短短3个多月完成一部70多集的作品。
为了在保证剧作高品质的前提下解决种种现实难题,王雨薇团队提前进组,在剧本创作阶段就参与进来,与导演和编剧充分沟通,充分了解戏剧结构和故事脉络,并在拍摄过程中全程跟组剪辑。
不同于以往电视剧创作,《那年花开月正圆》中所有音乐配乐也是提前创作,作曲丁汀在只有剧本、没有影像的情况下,根据剧情和人物性格创作音乐,使得粗剪时后期剪辑就可以带着贴合性高的音乐进行剪辑,剧情与音乐更好交融。这种模式下,剧组杀青时第一版粗剪已经完成,导演可以看到整部戏的概貌。
进入精剪阶段,六七家公司聚在一起参与后期制作,各个环节流程交叉进行。团队甚至还创新搭建了一个数据光纤机房,以供各部门数据共享、调用、完成制作并回传。
丁黑说,这次创作是对团队的一次考验,大家都玩命儿地干。为了保证质量完成这部剧,后期团队不分白天黑夜地在机房熬,几个特技制作人员困了就趴在桌上睡,醒了接着做,“这也造就了团队创作意识和生产模式的一次升级。”
通过这次合作,丁黑与华视影视建立了更紧密的合作关系。赵毅表示,“后期剪辑高效、统一、精准的系统化流程,是电视剧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后工业化时代专业化、技术化的艺术体现。这种生产模式为今后的创作提供经验和借鉴,会在与丁黑导演的合作中继续实施。”未来,华视影视计划与丁黑合作三部作品,目前各项目都在前期筹划阶段。
团队成员说
制片人赵毅:丁黑是个有情怀、有胸怀的导演。他非常有文化,他拍的作品蕴含丰富的内在表达,演员的表演也都有底蕴。
摄影指导智磊:丁导是那种比较执着的导演,一个想法他要想方设法做到,并且是不动声色地把事情解决,不像有的导演在现场大喊大叫的。
制片主任刘燕京:导演的风格比较严谨,也比较务实。导演是个有良心、有品质的导演,有他自己的品质和品格,能够给剧组,包括制片人带来正能量。
剪辑师王雨薇:丁导曾经既做导演又做制片,他对整个流程的每个环节都非常了解。他的团队管理能力很强,各部门的流程安排得非常清晰,内容上非常重细节。这个团队在一起合作很长时间了,像“大家庭”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