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陆国琴一、“微课现场”展示子路、.."/>
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微课”之滥觞,教育之经典

“微课”之滥觞,教育之经典

时间:2024-11-05 01:48:32


    口陆国琴

一、“微课现场”展示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二、“微课理念”简评

据统计,1000字的语段按中等语速朗读,需要五分钟左右,《侍坐》篇共426字,加上前后背景、音乐、课堂组织耗时等,总时间不会超过8分钟,也算得上是一节独立的“微课”。这是万世师表孔子主讲的一节微课,一场精彩的情景剧,一次短暂而又美丽的心灵之旅。我们不得不惊叹,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智慧境界、方式方法、教育理念、教学效果,值得我们永远去景仰和追怀。我们也可以思索,只要抓住了教育的本质——启迪智慧,提升境界,净化心灵——任何时代都能产生最具先进意义的教学模式。

三、“微课模式”小结

(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畅谈人生理想;2.用富有个性的语言描绘理想国的情状;3.树立“礼乐治国”的政治理念;4.尊重个性,发展个性。

(二)教学重点:教育弟子要结合自身特点,树立人生目标,努力追求奋斗。

(三)教学难点:1.“礼乐治国”是为政的最高境界;2.每个人的理想都是神圣的,无高低贵贱之分;3.作为君子不但要有理想有才德,也要懂礼仪。

(四)教法学法:启发引导、谈话讨论、师生互动、课外延伸。

(五)教学辅助用具:瑟——我国古代汉族拨弦乐器的一种,最原始的丝弦乐器之一,五十弦或二十五弦,形似古琴。《诗经》中有记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琴瑟合鸣,乐声如流水、如凤鸣、如南风、如月行,引我们走进大自然深深的芬芳里。

(六)教学基本理念:1.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但要引导他们追求更高的境界;3.教育者即思想文化的引领者,而非观点态度的强加者;4.走进学生,打开其思想和心灵;5.教育的过程也是提升文化和修养的过程——“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6.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连续讲课不超过5分钟);7.鼓励的作用总是大于批评;8.因材施教。

四、“微课效应”启示

在琴瑟清丽典雅、悠然从容、富于变化的曲调背景下,孔子和四位弟子围坐在一起,室内的兰花散发着阵阵幽香,室外轻风习习,远山青青(当然,这是我们加进去的想象,也实在是因为这一段文字太经典,太富有感染力)。一节生动平易而又内涵深刻的“微课”就这么展开了。这节课,气氛轻松融洽,师生交流和谐,老师没有滔滔不绝,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花样翻新,只是很巧妙地抛出了一个弟子感兴趣的、也是一个很普通的话题,让大家畅所欲言。在这节“微课”上,四位学生各具特色,子路的率真鲁莽、冉有的端庄得体、公西华的谦卑有礼、曾皙的洒脱高雅都毫不做作地展现了出来。尤其是曾皙,其表现可以说是光芒四射:弹得一手好瑟,深知礼乐治国的最高境界,又能用形象鲜活的语言描述和谐安康的社会生活图景。而他们的夫子,教学话题的设计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文化智慧的引导者,是那么的从容淡定而又亲切可爱,他不着痕迹的一“哂”一“叹”一点评,使得教育的意义和魅力全部都彰显了出来。

当然,孔圣人的这堂“微课”与我们现代教育模式下所定义的“微课”有很大区别:它缺乏科技应用的支撑,不能进行广泛的“直播”,在当时可能也并未达到大面积培训的目的。然而,如前所说,这节课牢牢地抓住了教育的本质,因而具有穿越时空的价值和魅力。其课堂内容短小精悍,课堂氛围高雅活泼;为师者巧妙设疑,层层推进,为学者步步探索,侃侃而谈;无论是当事人还是后观者都有“意想不到”和“恍然大悟”之感;无论是师生还是读者,课后皆余思绵绵,意犹未尽,彼此之间均产生了深深的共鸣;课堂以小见大,以微知著,启发人们借助一小段谈话去思索广泛而又深刻的哲理。

(作者单位陕西省咸阳市彩虹中学)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