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柔软”的主题叙事
在中国观众的印象中,印度电影或是展现印度风情,或是讲述古老的宗教主题,但这些似乎最符合印度电影基本特质的影视元素,在《摔跤吧!爸爸》中都无迹可寻,取而代之的是真正扎根于印度本土文化的、普通人所需要面对的日常生活场景。
作为一部没有使用大量离奇元素、炫丽特技的电影作品,《摔跤吧!爸爸》正是凭借着与观众的情感共鸣而获得了好感。这种情感共鸣的核心和基础就是以柔软的方式讲述理想。理想是中西方电影创作中长盛不衰的主题,它的文化基础是人类灵魂深处的理性主义。“它将现实生活沉淀到岁月中,揉碎在生活里,从而抽离出血肉鲜明、骨架清晰的理想。”①父亲渴望为自己的祖国赢得一块金牌是贯穿整部电影的主线索,就像摔跤场上试图战胜对手的选手一样。他的一生都在为理想而奋斗,但真正给予他的时间只有短暂的六分钟。这不是一部叙述理想由自我毁灭到涅重生的作品,而是一部姐妹二人如何在父亲的教导下成长为冠军的奋斗史,整部电影带给人无穷的“正能量”。②
单纯从故事内容来说,《摔跤吧!爸爸》的主题并不难理解,也不具备较高的文化内涵。但电影成功之处在于,它善于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和丰富多面的人物刻画,以柔软的方式讲述宏大的理想主题。有影评人在分析该部电影时指出:“柔软”是整部电影取得成功的关键,它通过“两代人的感情沟通让观众看到了自己的影子”。③
《摔跤吧!爸爸》能够赢得中国观众的广泛好评,正是在于它不同于以往其他以理想为主题的电影作品。一方面,它没有拘泥于理想自身的文化内涵,而是更强调理想的现实意义,从而将玄妙、空洞的说教融会在精微、细致的记叙中;另一方面,它还让姐妹二人分别充当了追求理想的两种途径的象征体。姐姐在短暂的迷茫之后终于认同父亲的教导,这也正预示着父亲最初人生理想的升华。
二、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抉择
以柔软的方式讲述俗套的理想主题,是电影《摔跤吧!爸爸》取得成功的因素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在其中做出了关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应做何种抉择的陈述,这对中国电影的同类叙事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中国电影较为重视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具有现代性消费意义的资源,却客观上形成了现代与传统之间的断裂。同样是面对悠久的文化,印度电影则更为强调在保证本土文化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来讲述本民族的文化。反观我国的电影,则更为强调现代与传统对抗的一面,甚至以现代作为否定传统的评价标准。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由此可见,重视传统和理性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应该成为中国电影人思考的现实命题。
在电影《摔跤吧!爸爸》中,主创团队在以柔性的叙事视角讲述理想主题的同时,巧妙地给出了印度人在面对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时应如何抉择的答案。电影中的父亲始终坚信自己的训练方式和防守技巧能够为女儿走向成功奠定基础,而大女儿在进入国家体育学院接受培训之后,则认为现代的手段更能为自己的成功保驾护航,父女二人的矛盾由此展开。在形式层面的因素中,何种方式能为女儿夺冠发挥作用,是直接决定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做出何种选择的依据。但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则是,任何民族、任何个体都需要经历一段从传统走向现代,又从现代回归传统,并在当下的社会中重新发现传统的思想裂变过程。尽管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使得电影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游离,但我们终究不能因此而放弃对电影理想的追求。
当父亲看到两个女儿把男孩子揍得鼻青脸肿时,电影就已开始柔性化讲述理想主题和阐述如何在传统、现代之间做出抉择。父亲是传统的象征,而国家体育训练学院的教练则是现代的象征,二者的冲突和对立最终都落到大女儿的身上。当她最终选择听从父亲的教导时,绝不是基于实用主义,而是在经历了现代手段的磨砺之后回归传统。因此,有影评人指出:“你可以把这些影片看作是心灵鸡汤,也可以看作是草根逆袭的成功学,但你无法忽略的是,优秀的体育竞技类影片能唤起你心中求强求胜的热血。”这种借由体育竞技类影片所引发的观众内心深处的热血,正是中国电影在追求本土化和追求票房认可的过程中所忽视的。一部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也许不能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带来直接的影响,但它的启示意义仍然是不可忽视的。
三、父爱、女权以及文化身份的重建
在漫长的印度历史发展中,受本土宗教和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低。正如相关研究者所指出的:“就现代社会来说,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仍然是妇女解放运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应当清醒地看到,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女性自我意识的彻底觉醒,女性自身的完全解放和自由发展,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只有通过广大妇女自身不断的努力,甚至是通过抗争和斗争,才能实现。”④电影《摔跤吧!爸爸》在以柔性的叙事方式讲述不同文化中共通的理想主题,以及以体育竞技类电影作为载体重新阐释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同时,还为广大观众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途径—女儿在父亲的引导和教育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创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在围绕《摔跤吧!爸爸》的一系列评价中,并非只有好评,部分观众也对电影所讲述的父亲“残忍”对待女儿的方式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在他们看来,父亲的教育方式是陈旧的,不仅残酷地剥夺了女儿快乐的童年,也让她们无法享受到同龄人的快乐。将此类评价略加分析,就会发现其带有一种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女性主义的蓬勃发展最为直接的表现方式就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它同时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最为突出的特征表现为女性对自我社会地位、自我价值的醒悟和觉醒,以及由此带来的女性社会成员在面对女性掌握社会话语权力和社会资源的现实生活中完成自我明证的思想。按照女性主义的逻辑原则,电影《摔跤吧!爸爸》中的两个女儿只有按照遵从自然、遵循自我内心的方式,才能被称为“觉醒”。但这一论证思路的最大缺陷,就在于它忽视了电影以印度社会作为文化背景的基本定位。一部分评论者认为,“父亲堪称年度最讨厌的角色,女性意识的觉醒不是建立在自我的基础上,而是在父权的逼迫下强制产生,这种价值观实在不敢苟同。此外,本片将体育的竞技精神完全扭曲,以输赢作为唯一指标。放在励志题材电影横向比较,也毫无任何创新之处。”这是一种带有自我中心主义的女权主义批评,完全忽略了一部电影试图表达的情感内涵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一般而言,人们往往习惯性地以二元对立的方式来认定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特点,这种截然不同的固有思想留存久远,是受传统文化熏陶影响的。女性往往会与善良、柔弱、依赖、受伤等词联系在一起,男性则多被视为是有理智的、有主见的,是自信、坚强、勇敢、独立、果断的。而当父亲作为男权代表、女儿作为女权代表时,多以父亲对女儿的教育手段等方式进行体现。
随着印度当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与世界的接轨,传统观念中歧视妇女的现象有所缓和,但女性并未从根本上摆脱被压制的地位。电影《摔跤吧!爸爸》的出现,提供了一个以影视创作为基本载体,呼吁容纳女性、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的样本。尽管这项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社会影响力还有待提高,却预示着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播策略正在被积极运用。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性别是建构的,主要是文化所建构的,从根本上说它是一种社会身份认同,一种文化身份认同。”⑤
作为一部电影,《摔跤吧!爸爸》为中国观众重新认识印度电影、印度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作为一部励志传奇,《摔跤吧!爸爸》也为中国人重新认识自己的教育手段提供了一种新的参照。我们或许可以将《摔跤吧!爸爸》的成功归结为多种偶然因素作用的结果,却无法否认它作为一部艺术作品的重要价值。
本文为2015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终身体育与学前体育一体化的建构”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2400410582
注释:
①张葵华:不必开屏的孔雀—解析电影《孔雀》中的理想主义,《电影评介》,2016年第14期,第32页。
②陈梦熊:从“正气”到“正能量”,《内蒙古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第142页。
③黄启哲: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靠什么实现口碑票房双赢,《文汇报》2017年5月11日。
④杜翠琴:试论美狄亚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及意义,《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第171页。
⑤刘传霞:《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15页。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体育学院/责编: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