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一块“国家试验田”的时代使命

一块“国家试验田”的时代使命

时间:2024-10-28 05:58:13

“这里是国家的试验田,不是地方的自留地;这里是制度创新的高地,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这里是种苗圃,而不是栽盆景。”上海市浦东新区副区长、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陆方舟的这句话诠释着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改革态度。

摄影/素素4月10日,李克强总理考察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是新一届中央政府成立后,李克强连任总理后首次考察。同时,《小康》记者还注意到,自2013年来到上海考察后,李克强总理一直保持着每年一次的“高频率”考察上海自贸区。上海自贸区是中国第一个以境内关外为基本特征的自由贸易区,是中国探索改革开放新路径的试验场,受到各界广泛关注,被寄予厚望。

2018年,改革开放迎来40周年,在不断对外开放的格局之下,上海自贸区从2013年初建到成长,不到5年的时间里,新设企业增至5.2万家,共有企业8.7万家,其中新设外资企业达9450家。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窗口,上海自贸区敢为人先,在制度上不断创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作为经验被复制推广至全国。

挂牌之初,上海自贸区范围涵盖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以及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2015年4月,陆家嘴金融片区、金桥开发片区以及张江高科技片区也囊括进来。上海自贸区以小小的体量迸发出惊人的力量,用上海1/50的土地,创造出了上海42%的外贸总值。

如今,秉承“继续积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探索不停步、深耕试验田”的理念,坚持以开放倒逼改革,上海自贸区3.0版升级行动已经拉开序幕,又将演绎出怎样的精彩呢?

利用外资风向标

扩大开放的举措对于外资的吸引力明显上升。自2013年挂牌到2017年9月的4年里,上海自贸区针对外资已经形成了110多项开放领域,这些领域吸引了外资新设企业超过4900家,占整个自贸区新设外资企业的56%。

上海自贸区建设以来,区内累计推动扩大开放项目落地超过2400个,设立了全国首家外商独资医院、首家外商独资金融类投资性公司、首家外资再保险经纪公司、首家外商独资非学制类职业培训机构等一批首创性项目,是中国利用外资名副其实的风向标。

外高桥国际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是上海自贸区的专业贸易平台之一,以聚集国际领先的精密数控机床、工业自动化、智能机器人、3D打印、智能医疗等设备和技术为目标,为入驻园区企业提供保税展示销售、展品物流、零部件分拨、进口设备法定检验、技术交流、专业演示培训和融资租赁等服务功能,呈现上海自贸区保税区域利用国际贸易优势参与上海制造、上海服务的实践案例。

据上海市外高桥国际贸易营运中心有限公司机床中心医疗设备中心总经理郭永健介绍,外高桥国际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截至当前,美国机床和制造杂志评选的全球机床100强企业中的33家已经正式入驻上海自贸区保税区域并且建立了展示、技术服务、仓储、办公等功能。作为专业贸易平台,外高桥国际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已经聚集或建立了业务服务的企业近140家,包括:美国机床工业协会、哈斯、赫克;德国恒伦、卡斯托、OPS;瑞士乔治费歇尔、斯达拉格-海克特、托纳斯;日本小松、西铁城;澳大利亚昂科等全球知名公司。据统计,2016年全国进口机床及工具的贸易额为129.7亿美元,产业园客户进口额为34.5亿美元,占比26.7%;2017年产业园客户进口的机床整机和工具的贸易额近43亿美元,同比增长23%。

精密数控机床作为先进制造业和工业4.0的基石,主要运用于提升和发展包括航空航天、信息通信、轨道交通、汽车制造等高端制造的核心产业。智能制造产业园依托上海自贸区贸易便利化的政策、措施以及外高桥完善的物流资源,为海外机床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搭建了优质的公共贸易服务平台。该平台不仅具有现场展示、交易、办公、仓储、零部件分拨以及维修等全面的功能,而且长期提供独具特色的服务,例如,进口机床可以在保税展厅与境外之间自由出入,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免验许可证;简化进口贸易流程;协助销售方或用户方及时申办各类进口许可证,等等。

根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简报(2018—1),自贸区国际生物医药科创中心日前正式开业。该中心由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外联发有限公司与药明康德共同搭建,将打造成集项目孵化、投融资、产权交易等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创新国际化生物医药平台,为生物医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加速助力。上海国检局推出新政支持自贸区国际生物医药科创中心建设,一是支持科创中心SPF(无特定病原体)实验动物优进优出,二是降低科创中心实验动物专用饲料的进口门槛,三是优化科创中心动植物检疫审批手续,四是积极探索科创中心监管新措施,为中心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上海市商务委主任尚玉英表示,过去5年上海累计实到外资889亿美元,是上一个五年的1.5倍,自贸区成为利用外资新高地。数据显示,2017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全年实到外资60亿美元,占上海全市实到外资的比重升至35.3%。新增服务业扩大项目412个,累计达到2404个,金融、航运、文化、专业服务等扩大开放领域外资项目不断落地。

作为境外商品进入中国的窗口,国别(地区)进口商品中心集中突出地展示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特色,有着强大的招商资源和影响力。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自贸区保税区片区设立了中东欧16国国家馆,目前保加利亚、马其顿国家馆等已经开业。就在3月份,伊朗国家馆刚刚正式揭牌,与以往国家馆的最大不同点在于,除了消费品等之外的展示,科技将成为中伊两国交流的重要一环。“伊朗近几年的高科技这一块发展得特别快,希望通过国家馆的形式,把当地的高科技产品带到中国,涉及包括医疗设备、安防防盗系统、农业和医药、生物技术、电子光学系统等在内的诸多领域。”伊朗国家馆黄馆长说。

制度改革跑出加速度

去年3月9日,欧莱雅公司获得了第一张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产品备案证。一年后的2018年3月6日,香奈儿中国贸易有限公司获得了第1000张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产品备案证。从1到1000,这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的准入时限从至少2个月,缩短为当场受理完成备案,即可办理进口通关。

“一颗来自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的樱桃,从靠泊洋山保税港区码头到查验后放行,最快需要多长时间?答案是:6个小时。”区内企业曾向媒体如此描述通关便利化举措带来的改变。

从化妆品到水果,通关速度之快效率之高让人们见识到了“自贸区速度”,然而作为自贸区一个缩影,一切都得益于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据了解,海关、国检等部门推出了“先进区、后报关报检”“十检十放”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使得通关效率大大提高,保税区进出境时间较全关水平缩短78.5%和31.7%,企业物流成本平均降低约10%。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浦东新区区长杭迎伟表示,“自贸区速度“让人瞩目。自贸区已经提出,开办企业,在名称库选名的当场办结,企业变更事项当场办结,需要核名的2天办;95%的海运货物2天内实现入关,95%的空运货物12小时内实现入关,到2020年,全部以小时计;带方案出让的投资项目,24个自然日拿到施工许可证,不带方案出让的投资项目,80个自然日拿到施工许可证;不动产登记5个自然日内实现取证。

今年,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海运空运进出境时间有望继续压缩,在保税片区诚信企业中,实现95%海运货物的港口作业和通关申报合计出境时间不超过2小时、进境时间不超过2天,95%空运货物的机场作业和通关申报合计进出境平均时间不超过12小时。

此外,“1+1+2”也给企业变更登记带来了更大便利。“1+1+2”等于承诺企业变更登记类事项1日内当场办结、使用可选用名称的企业设立登记1日内当场办结、对使用非可选用名称的企业设立登记2日内办结。

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在以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下,自贸试验区内新兴金融机构数量达到4630个,FT账户达到7.02万个,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累计769家。

2015年2月,随着上海自贸区《分账核算业务境外融资与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落地实施,利用FT账户从境外进行融资,成了各家银行自贸区业务中的重头戏。根据实施细则,在上海自贸区取消境外融资的前置审批,全面放开本、外币境外融资。在这一政策下,不仅企业境外融资的规模由原本的以实缴资金的1倍上调到2倍,支撑FT项下境外融资生意如火如荼的,还在于金融机构也同步允许到境外融资。

对此,上海市市长应勇在今年两会期间表示,FT账户是自贸区金融改革的一大创新。“到目前为止,FT账户开设已有7万个,累计融资总额超过1.1万亿元人民币。今年还将继续扩大FT账户的适用范围,拓展其功能,为经济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负面清单”与国际接轨

“这里是国家的试验田,不是地方的自留地;这里是制度创新的高地,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这里是种苗圃,而不是栽盆景。”上海市浦东新区副区长、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陆方舟的这句话诠释着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改革态度。

当很多人仍在揣摩自贸区与开发区有何区别时,美国财经网站BusinessInsider敏锐地嗅出其中的不同——“与邓小平当初建立经济特区类似,上海自贸区的试验不仅会是一次政策改革信号,还将为接下来的改革提供方向指导。”也因此,有观点称,作为试验田,“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上海自贸区建设当中最大的亮点,也是凸显出优惠政策高地的一面。

2013年10月1日,上海市政府公布了第一版负面清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3年)》,包括190条管理措施,其中限制类74条,禁止类38条。2014年6月30日,上海市政府颁布了第二版“负面清单”。相较第一版,这一版由190条减到了139条。2015年4月8日,第三版“负面清单”颁布者,由上海市政府升为国务院办公厅,适用范围扩展到福建、广东、天津和扩区后的上海四地自贸区。

“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明确规定了自贸区内的外资企业“不能做什么”,而“负面清单”以外的事项,则由市场主体依法自主决定。“负面清单”其实就是一份“非禁即入”的清单,有点“法无禁止即自由”的意味,这在与国际接轨的路途上跨越了一大步。

改革撬动了政府职能转变,同时也搞活了企业。在2016年普华永道问卷调查中,59%的企业认为“负面清单”使政策更透明、限制更具体。同年底,习近平总书记点赞上海自贸试验区,“不负重托和厚望,密切配合、攻坚克难,紧抓制度创新这个核心,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工作取得多方面重大进展,一批重要成果复制推广到全国,总体上实现了初衷……”

2017年,“负面清单”再度大幅“瘦身”。与2015年版相比,这版“负面清单”减少了27项措施,采矿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文化等领域进一步扩大开放。2018年伊始,国务院决定,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登记条例》等11部行政法规。在2017年“负面清单”实现了大幅“瘦身”的基础上,又一次性在多个行业降低了外资的准入门槛。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透露,“负面清单”条目将有望进一步减少,而这项制度也将扩大到全国,“2018年发改委将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进一步修订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把自贸区试行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逐步扩大到全国,大幅提高服务业开放水平,全面放开一般制造业,在一些领域放宽或取消外资股比限制,放宽或取消经营范围的限制”。

“自贸试验区建设已经到了不进则退的阶段,关键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应勇如是说。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自由贸易港成为热词。根据国务院去年印发的《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上海将在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设立自贸港区。作为自贸区的升级版,中国将在广度和深度两个层面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