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拳拳之心方寸间

拳拳之心方寸间

时间:2024-11-08 01:49:10

1

2知晓刘建辉,自2011年5月全国邮政作家协会成立始,他是邮政作协的常务副主席。在他的“常务”下,作协开展了一些活动,出了本会员散文集《像信一样的心》。后来,在一些邮报邮刊上见他写的关于集邮发行等方面的文章,方知其是国家邮政局邮资票品司首任司长,邮电分营前在全国集邮联工作,可谓是近20年来我国邮票发行工作的参与者、见证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邮票发行方面的一些事有的已成为历史或正在成为历史,若不记录下来,多少年后再回过头来找寻,那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有的档案资料可能会因邮政这些年的改革而遗失,那将是我国邮票史的遗憾。

刘建辉对邮票和集邮有着深入骨髓的热爱。退休后,仍参与各类邮票发行和集邮活动,传播集邮文化,传承集邮事业。当然,像他这样的邮政工作者和集邮家还有不少,但大多“述而不作”。他不仅拿起笔来写、讲故事,而且有些文章也是为邮事“定论”。刘建辉是个有心人,“我自打工作以后,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凡是涉及邮票发行和集邮活动的有关资料,我都喜欢把它们留下来……”在担任原国家邮政局邮资票品司领导的8年工作时间里,他保存的资料放了一排书架,成为他写这些文章的基础资料。

近几年,他笔耕不辍,把这些自己经历的事写了下来,一写就是三本书。从2014年的《见证跨世纪重大事件—我亲历的邮票发行与改革》,到2016年的《情系方寸责所寄—原国家邮政局邮资票品司创新探索追忆》,再到今年的《邮史钩沉寻初心—邮票发行工作的实践与思考》。这三部邮书风格相同,有史有思,有才有情。

史者,基本要求是求真。资料不同于史料,还得有史识。刘建辉敢于说真话,真实地披露了一些邮票的面世过程,讲述了邮票发行背后的故事。针对《庚申年》猴票发行数量的争论,他翻阅大量第一手邮票档案资料,拜访参与策划、设计、印刷的当事人,写了《“猴票”设计发行过程中尘封的秘闻》,理清了《庚申年》猴票的发行量为4431600枚,可谓“断史”。他对于某些资料的历史价值也会有自己的感知、认知。如“红军邮”的销毁,这本是邮政工作中的常规事件,但联系到新中国两次“军邮”的弃用以及延续到后来对于流通中的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的销毁,他写了《忆销毁“红军邮”的始末》,讲述了销毁的原因和经过,提出了一个在国际邮政专业领域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即邮票可以发行也可以弃用。1998年邮电分营后,刚刚就任邮资票品司司长的他就迎来“当头一棒”的“连体玫瑰”风波,对此,他用深情的文字平静地讲述了那段故事,在《扫描1998:“连体玫瑰”之痛》中以事说史,采用类似现场新闻的写法,引领读者回到分营之际邮政的困惑与彷徨之境。今日读来,仍觉心痛。此外,为何自2000年开始调整邮票面值标注方式,到底有没有“隆中对”邮票,2003、2004年邮票小版张的发行始末等等诸如此类话题,他在书中也都一一进行“权威发布”,这都是十分难得的邮票史料。读之,很多疑惑的问题都会豁然开朗,很多没有关注的细节才知道原来如此。3

4思者,是他在个人工作经历和见闻基础上关于邮票发行工作的思考,并将所思付诸于工作实践,更好地促进集邮事业发展,这是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提出了“三年论证选题、两年进行设计、一年正式发行”的邮票选题和设计发行规划思路,这样在1999年底进行新邮预订时,2000年部分邮票图稿的宣传画就能向社会公布。当时这可是一大创新之举,深得集邮爱好者称赞,时至今日仍在沿袭。2002年,《黄河壶口瀑布》小型张以“纪票特发”来纪念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一改以往的党旗、太阳、鲜花等元素,这又是他的创新之作。正如《情系方寸责所寄》一书附赠纪念张上所写的文字那样:“创新邮政业砥砺前行之所在创新集邮者快乐收藏之所寄”。类似的创新之举在他的书中很容易见到,诸如推出邮票个性化服务业务、绵阳亚洲国际邮展印刷叠色样张、全新面世的双连张等等,对当下的集邮创新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才者,即刘建辉能写会写。他曾任职原邮电部副部长朱高峰的秘书,邮电部办公厅新闻处的第一任处长。一直以来,写历史回忆类的书,很多人都容易“掉书袋”,陷入档案堆砌的“泥淖”。然而他却能将这些史料化成自己的语言,有人、有故事,更利于读者阅读。在《踏破铁鞋终有惊喜》一文中,他讲述了《齐白石作品选》邮票设计过程中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如小说般将邵柏林先生找寻齐白石“螃蟹”画作的过程娓娓道出,引人入胜。与邮人、邮事相关的史实,他会当作纪实文学来写,如袁运甫与《长江万里图》的故事、袁加与《黄河万里图》的故事,中国工艺美术学院的高材生王虎鸣是怎样走进邮票设计队伍的等等,都通过说邮人叙邮事来钩沉出邮史。偶尔“技痒”荡开一笔,也是妙趣横生。如“黄永玉在袁运甫家中,把纸钉在墙板上,挽起袖口,蘸上颜料,信笔由缰,尽情挥洒,一幅工笔重彩的《荷花》跃然纸上。”三五笔就将黄永玉的性情描摹得淋漓尽致。他曾在《北京晚报》等报刊上发表过不少“记叙北京风情、故乡习俗”的美文。在这三部邮书中,他将深厚的文字功夫用来礼赞邮政,《鸡鸣驿掠影》《初识盂城驿》《“青鸟”赞》等文章都充满了浓郁的文学味。

情者,乃人之本真。虽曾任司长,虽已退休,但作为老邮政人,他对邮政事业、邮票发行依然充满着深情。当他看到假邮票猖獗时,就认真地进行调查研究、撰写报告,以严正的立场和强烈的责任心指出“假邮票挑战中国邮政底线”,并提出6条建议。在遥远的北极村邮政支局,他与职工座谈,并把了解到的情况写在《北极村邮局的姐妹们》一文中,“终于演化为三千多字的一篇文章。当打完了键盘上最后一个汉字,身心才豁然被释放。”就在6月27日的《中国邮政报》上,他又通过讲述美国投递员弗雷德用心服务客户的故事,并结合自己亲身经历,来给邮政的“弗雷德”点赞。

邮书各有各的写法,见仁见智。这三部邮书因作者曾经的职位而更显拳拳之心。当下,集邮向何处发展,各方都在努力。其实可以回望,找寻初心,无论我们走多远,走得多么辉煌,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责编:黄勇)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