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塞外琵琶恩怨多

塞外琵琶恩怨多

时间:2024-11-08 12:04:01

撰文/马瑞芳

历代诗人咏叹昭君出塞兴致盎然。昭君是主动出塞还是被皇帝指派?出塞的昭君是满腹哀怨还是心甘情愿?她是否经历过不习惯、内心挣扎甚至刻骨铭心的伤痛?

比如说,一位南国姑娘,一下子来到塞北。没有可当作镜子照的清清香溪,只有满目黄沙或望不到边的草原;没有大米可吃,只有吃不惯的牛羊肉和胡饼,还有连听都没听说过的马奶子?比如说,本想到塞外享受爱情,享受自由,哪知道只有两年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举目无亲,怀中只有呱呱而啼的婴儿?比如说,做梦也没想到,老单于一死,还得嫁给他的儿子!按照中原习俗,岂不是乱伦,岂不是大逆不道?一个讲究“德容言工”、恪守“三从四德”、打算“从一而终”的汉族女性,怎能接受这样残酷的命运捉弄?

历代诗人,如彪炳文学史的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王安石、欧阳修……都曾越俎代庖,替昭君想来想去,想得巧思迭出,琢磨得花样丛生,还经常互相矛盾,甚至势同水火。

一昭君琵琶幽怨多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唐·戎昱《和蕃》)和亲是汉朝国策之一,汉高祖时就有。汉高祖被冒顿单于打败,采用和亲政策,刘敬建议将刘邦长女鲁元公主嫁给单于,吕后不肯,刘邦便派宗室女以公主身份出嫁。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为公主嫁乌孙国王。因乌孙国王昆莫年老且语言不通,刘细君很苦恼。乌孙国王昆莫去世,其孙继位,按照胡俗要娶刘细君。刘细君不肯,上书汉皇。汉皇让她遵胡俗,她只好从命。刘细君作的《悲秋歌》堪称开远嫁公主诉苦情之先河:“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汉朝公主恨不能插上翅膀飞回中原。好可怜!

诗人们想当然地认为,王昭君与刘细君的想法相同。昭君刚出塞,汉代民间诗人就替她“怨”上了。两《唐书·乐志》记载,乐府相和歌辞有《昭君叹》《昭君怨》等,“汉曲也,汉人怜其远嫁,为作此歌。晋石崇妓绿珠善舞,以此曲教之,而自制新歌”。

第一个写昭君怨的文人,据说是东汉大文学家蔡邕。

蔡邕(133-192),字伯喈,开封人。是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在后人心目中更著名的身份,一是才女蔡文姬之父,一是停妻再娶的“蔡中郎”。蔡邕是蔡文姬的爹一点儿不假。在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中,蔡中郎做了宰相女婿,却遗弃糟糠之妻。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其四写道:“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尽说蔡中郎。”而高明则在南戏《琵琶记》中把蔡中郎塑造成“全忠全孝”的男主角。

蔡邕精通音律,其创制的焦尾琴是古代四大名琴之一。他喜欢收集、撰写歌词。《琴操》是古代汉族解说琴曲幕后故事的著作,也是现存早期琴曲最丰富详尽的专著。唐人李善注《文选》时注明《琴操》为蔡邕所撰。附在昭君名下缠绵悱恻的琴曲叫《怨旷思惟歌》: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升云,游倚曲房。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抑冗,不得颉颃。虽得餧食,心有徊徨。我独伊何,改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可惜《怨旷思惟歌》相关纪事太不着调:“王昭君者,齐国王穰之女也。颜色皎洁,闻于国中。献于孝元帝,讫不幸纳。积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旷,伪不饰其形容。元帝每历后宫,疏略不过其处。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倡乐,乃令后宫妆出。昭君怨恚日久,乃便循饰,善妆盛服,光晖而出,俱列坐。元帝谓使者曰:‘单于何所愿乐?’对曰:‘珍奇怪物,皆悉自备。唯妇人丑陋,不如中国。’乃令后宫欲至单于者起。昭君喟然越席而前曰:‘妾幸得备在后宫,粗丑卑陋,不合陛下之心,诚愿得行。’帝大惊悔之;良久太息曰:‘朕已误矣!’遂以与之。昭君至单于,心思不乐,乃作《怨旷思惟歌》……昭君有子曰世达,单于死,世达继立。凡为胡者,父死妻母。昭君问世达:‘汝为汉也,为胡也?’世达曰:‘欲为胡耳。’昭君乃吞药自杀。”

这段文字离谱太甚:一曰王昭君是齐国王穰之女,史实是昭君家乡湖北江陵(南郡),离齐国远得多。二曰单于使者来汉朝求美女,史实是来汉朝求婚的是单于本人。三曰昭君丈夫死后要娶她的是亲生儿子名叫“世达”,史实是昭君丈夫死时,儿子还在襁褓中,也不叫“世达”。四曰王昭君“抗婚”吞药自杀,史实是王昭君不仅没自杀,还嫁给新单于,生了两个女儿。

如此处处错讹的文字岂能出自渊博学者蔡邕?有种解释是:《琴操》本是蔡邕所撰,原书已佚,后人辑录成书。书中介绍琴曲幕后故事,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乐府解题》说:“《琴操》纪事好与本传相违。”看来问题出在“后人辑录”上。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后人辑录时伪作混入,《怨旷思惟歌》不是记叙昭君的作品,纪事不是蔡邕所写。另一种可能是《怨旷思惟歌》是记叙昭君的作品,写纪事的不是蔡邕,是历史知识极差的某人。

也有学者认为,《怨旷思惟歌》是蔡邕代昭君所拟。无巧不成书,蔡邕的娇女蔡文姬倒有《怨旷思惟歌》所倾诉的感受和苦楚。蔡邕于公元192年去世,蔡文姬195年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十二年后,曹操用金币将蔡文姬赎回。蔡文姬的《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字字血泪,荡气回肠,与《怨旷思惟歌》如出一辙。

东汉之后,昭君塞外琵琶幽怨多,为历代诗人一唱再唱。

晋代石崇的《王明君辞》小序说明“塞外琵琶幽怨多”非自昭君始,而是沿袭传统:“王明君者,本是王昭君,以触文帝讳改焉。匈奴盛,请婚于汉,元帝以后宫良家子昭君配焉。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而也。其造新曲,多哀怨之声,故叙之于纸云尔。”

二诗坛高手多歧义

石崇的《王明君辞》是不是为绿珠制的新曲?它开创了“大汉至上”思维:“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昭君如留在汉宫多好!即便像玉装匣里无人睬,也比出塞做异族后妃强。在汉宫待诏是宝玉,到匈奴做阏氏是耻辱,是鲜花插在牛粪上!

“大汉至上”者认为,昭君理应留在汉宫期待汉帝宠幸,不应归“虏”化“胡”。留汉宫,是优雅,是高贵,是幸福;去匈奴,是荒凉,是野蛮,是悲哀。不断有诗人步石崇后尘,诗仙李白似乎走得更远,他甚至认为美人到塞外会变丑:“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王昭君》)多么可惜!严寒、飘雪、胡沙蚀退了昭君美貌!

白居易比李白更擅长琢磨昭君“美貌销减”,一写再写。如《昭君怨》:“明妃风貌最娉婷,合在椒房应四星。”

四星是后妃星象。白居易认为,昭君做不上汉朝皇后也应做妃子,遗憾的是掖庭待诏,未受皇帝宠幸。更遗憾的是,汉元帝明知昭君被画师所误,为什么还叫她远嫁匈奴?关键是皇帝并不是画师。“自是君恩薄似纸,不须一向恨丹青”。不是说不要埋怨画师吗?白居易的《青冢》却絮聒昭君为画师所误:“妇人无他才,荣枯系妍否。何乃明妃命,独悬画工手?”女人荣辱维系在漂亮与否,哪知明明长得漂亮却被画工所误?如果不是画工捣乱,昭君留在汉宫该有多好!

白居易被点评最多的《王昭君》二首构思巧妙:“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经历胡地风沙和内心愁苦的折磨,昭君不再美貌,青黛似的眉毛和桃花般的面容消失殆尽,果真变成毛延寿故意丑化她的样子。她仍盼望汉帝能赎她回去,告诉使者:千万不要跟皇帝说她不像过去那么美貌:“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白居易真诚地替古人担忧,昭君怎么没从匈奴跑回来找汉帝?难道汉宫不能用黄金把她赎回吗?

其实白居易这些奇思妙想的诗句,不过是将李白“蛾眉憔悴没胡沙”一句揉碎、具象化,再给昭君加上盼回中原、想忽悠汉帝以获恩宠的小心思,仅此而已。为了强调昭君必须回中原,白居易还想象昭君在匈奴过得很苦,很“辛勤”。难道贵为阏氏的王昭君还得放下身段劳作?单于是派她放马还是放羊?挤奶还是割草?扎帐蓬还是捆羊圈?须知王昭君到匈奴并非被虏做奴隶,而是做匈奴王妃,根本不需要用黄金赎回,她本人也从未要求赎回。她自然会奴仆成群,一呼百诺,不需要辛勤劳碌。白居易的深情忧惧,全然不合常识。

瞿佑在《归田诗话》中对白居易的诗大加赞扬,认为昭君想回汉宫,是忠于汉室值得肯定:“诗人咏昭君者多矣,大篇短章,率叙其离愁别恨而已。惟乐天云:‘汉使却回凭寄语……’不言怨恨,而惓惓旧主,高过人远甚。其与‘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者异矣。”

瞿佑吹捧白居易的立足点仍然是美好东西不能给“外虏”。到外族的美人应一直惦记回中原!回中原!做梦也得回中原!

瞿佑不以为然的“汉恩自浅”二句出自另一位大诗人王安石。王安石《明妃曲》影响很大。欧阳修认为,白居易的诗句表达了对汉室的忠诚,王安石的诗句就缺少这份忠诚。

王安石曾两度出任宰相,领导过著名的熙宁变法,是位杰出的政治家。他考虑问题与一般诗人不同,两首《明妃曲》都有大政治家的眼光和胸襟,与寻常诗作气慨迥异。其一,王安石认为,美人风姿只有亲自看,才能体味,不可能被画出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其二,王安石认为,王昭君求仁得仁,没什么可怨恨的。汉帝对昭君缺恩惠,单于对昭君恩义深厚。人生在世,最珍贵的是两心相知,昭君应安心呆在匈奴,不必怀念汉宫:“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其三,王安石认为,昭君出塞有价值:“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昭君坟墓已被芳草堙没,她的琵琶曲却流传了下来,言外之意即:昭君精神永存。

王安石还认为:昭君出塞,远离汉宫未必是坏事。像汉武帝皇后阿娇,尽管跟皇帝近在咫尺,却失去宠爱。王昭君远嫁匈奴,却得到单于宠爱。一个人得意还是失意,不分在中原还是在塞北:“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阿娇,汉武帝陈皇后,武帝姑母刘嫖之女。武帝立为太子,多亏姑母刘嫖鼎力帮助。武帝小时,刘嫖指着阿娇问刘彻:“阿娇好不好?”刘彻回答:“若得阿娇,当以金屋贮之。”这就是“金屋藏娇”成语的来历。陈阿娇先做太子妃,后封皇后,专宠十馀年,失宠后被幽闭长门宫,以重金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复宠。

欧阳修的《明妃曲和王介甫作》继承白居易的传统,做“美貌销蚀”文章,“风沙无情颜如玉”,“玉颜流落死天涯”;温柔敦厚地感叹:“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漂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昭君红颜薄命,像狂风落花,只能感叹命运不好,不能怨“春风”(皇恩)。后来“莫怨春风当自嗟”就被曹雪芹巧妙移植成对林黛玉命运的隐喻了。

司马光的《和王介甫明妃曲》从王昭君的不幸遭遇,联想到人君轻信坏人,让忠诚者得不到应有重用,乃至受到陷害。他想象王昭君的琵琶声他年像乐府一样传入中土,就能提醒人主,不要相信坏人。眼前的美丑本来容易辨别,但因为信任坏人,就连跟皇帝近在咫尺的掖庭也会被人蒙骗。难道大家没看到?汉宣帝时的太子太傅萧望之辅佐幼帝汉元帝,被宦官陷害,被迫服药自杀!如此忠贞者被谗害而死,皇帝居然没有一点儿怀疑!“妾身生死知不归,妾意终期寤人主。目前美丑良易知,咫尺掖庭犹可欺。君不见白头萧太傅,被谗仰药更无疑。”司马光咏王昭君,已经是政治家触类旁通的另类思考了。

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三位政见不同者认真“讨论”千年前的昭君出塞,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吧。

三何如一曲琵琶好

其实昭君出塞时汉匈力量对比已与刘细君和亲时不同。汉武帝时,霍去病率领大军夺取祁连山、燕支山,兵锋直逼瀚海(今贝加尔湖),匈奴已衰弱到不足为汉朝心腹之患。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后,匈奴内部出现权力之争,五单于争立,互相屠戮,最后形成呼韩邪单于与郅支单于两虎相争的局面。公元前36年,西域太守陈汤平灭郅支。郅支单于被杀,呼韩邪单于因为畏惧汉朝威力,于公元前33年正月入长安朝拜,愿做汉朝皇帝的女婿。汉元帝也愿意用婚姻形式巩固汉匈友好关系,于是以宫女王嫱配呼韩邪为妻。从此汉匈战争状态结束,汉匈长期保持友好关系。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称赞:“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尽硝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将昭君功劳摆到汉武之上,把昭君琵琶调看作汉匈和美曲。

赞赏昭君出塞,古代诗人中大有人在。

宋代好几位诗人颂扬昭君出塞。刘子翚《明妃出塞图》诗云:“西京自有麒麟阁,画向功臣卫霍间。”认为昭君的功勋简直可与汉武帝时的大将霍去病、卫青媲美。刘次庄《王昭君》称:“薄命随尘土,元功属庙堂。蛾眉如有用,惭愧羽林郎。”王昭君建立的安边功勋却归于庙堂高官,有谁能知道,这薄命女子的作用远远超过皇帝的御林军?让美女承担本来应该由自己承担的保国卫家责任,这些将士难道不羞愧?李纲《明妃曲》称:“汉宫美女不知数,骨委黄土纷如麻。当时失意虽可恨,犹得千古诗人夸。”汉宫无数美女委骨黄沙,默默无闻,王昭君却得到诗人的赞美。

金代诗人王元节《青冢》想象汉朝那些赫赫有名的大将在黄泉见到昭君会羞愧:“汉家多少征西将,泉下相逢也合羞。”

清代女诗人李含章《明妃出塞图》诗云:“大抵美女如杰士,见识迥与常人殊。”美女与豪杰一样,其见识总是高于平常人。鉴湖女侠秋瑾则在《杂咏》中感叹未能建功立业,不及昭君能留青冢名垂后世:“钱塘江上几回潮?作客年华鬓渐凋。争似明妃悲出塞,尚有青冢向南朝。”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昭君倘若不出塞,就一定会幸福吗?恐怕未必。

唐代诗人张象文《青冢》认为王昭君以美色报效国家远远超过历史上其他倾国倾城的美女,根本不需要惦记返回汉地。杨贵妃虽然得宠,还不是化作马嵬坡飞尘?“倾国可能胜效国?无劳冥寞更思回。太真虽是承恩死,只作飞尘向马嵬。”清代史谷贻《王昭君》写出同样意思:“红颜得向胡尘老,免似杨妃辱马嵬。”

宋代诗人黄文雷诗名没多高,他以诗叙史的《昭君行并序》却颇有新意。黄文雷认为,自从石崇写昭君辞后,诗人往往沿袭汉初和亲思维,其实昭君并非和亲,而是后宫女子对命运的聪明选择。昭君未得元帝宠,并非画师捣鬼,而是因元帝身边冯婕妤傅昭仪争宠,身在掖庭的女子跟皇帝就像隔着烟雾,根本没见面机会。“嫖姚枉夺燕支山,玉颜竟上毡车去”(因做过嫖姚太尉,后人称霍去病“霍嫖姚”),霍去病早已打得匈奴大败,昭君还是“和亲”离开了汉宫。昭君去匈奴不见得是坏事。她刚出塞元帝就驾崩了,汉宫内斗更惨烈。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及其妹赵合德嫉妒异常,将汉成帝的儿子一个个害死。汉宫曾歌舞升平的楼台成了野狐洞穴,埋葬宫人的坟墓已变成平地。有哪个留在汉宫的女性像王昭君一样,生前风风光光,身后千古留名?“穹庐随分薄梳洗,世间祸福还相倚。上流厌人能几时,后来燕啄皇孙死。野狐落中高台倾,宫人斜边曲池平。千秋万岁总如此,谁似青冢年年青。”

明代诗人邱濬《题明妃图》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莫向西风怨画师,从来旸谷日光遗。当时不遇毛延寿,老死深宫谁得知。”不要埋怨画师毛延寿啦,越靠近日出的地方,越见不到阳光。毛延寿把昭君画丑,实际上成全了她,否则她得老死汉宫。清代诗人刘献廷《王昭君》则联想到其他宫女:“汉主曾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明代诗人贺裳《明妃辞》认为昭君没贿赂画工成宠妃,是她的幸运。诗人想象:汉朝使节来到匈奴说汉朝宫廷最近发生的事,当年给汉元帝拦住熊的冯婕妤,被现在的太后赐死了。听到这消息,王昭君流了几年的眼泪停止了,暗自庆幸当年幸亏没给画工送钱做上宠妃,否则今天死的就是她王昭君了:“汉使北来闻近事,昭阳赐死为当熊。几年残泪今朝尽,喜不当时贿画工。”

“昭阳赐死为当熊”什么意思?“当熊”是著名宫廷典故。大臣冯奉世的女儿是汉元帝的婕妤。建昭年间(前38-前33)汉元帝到皇家兽苑观看斗兽,有只大熊跑出来,元帝周围的人四散而逃,冯婕妤挺身而出,站到大熊前面。皇帝的侍卫将熊杀死后,汉元帝问冯婕妤,为什么你要挡在大熊前?冯婕妤回答:猛兽只要抓到一个人就会停下来,我要用我的身体挡住熊,不让它伤害您。冯婕妤从此深受元帝宠爱,也遭到傅昭仪嫉妒。汉元帝死后,其子汉成帝专宠赵氏姐妹。飞燕姐妹“燕啄皇孙”,汉成帝没儿子,只好立汉元帝的孙子刘欣为皇太子。因父亲定陶王早死,刘欣由祖母傅昭仪抚养长大。刘欣继位后,傅太后诬陷冯婕妤诅咒皇帝和皇太后,逼迫冯婕妤自杀。

清代诗人周廷熺《昭君咏》四首,用“人彘”“当熊”“长门”等著名汉宫典故,总结女子受迫害的历史事实,说明在汉宫得宠并非好事。其一:“人彘穷凶出汉宫,当熊妃子泣秋风。昭君不抱琵琶去,未必恩私竟得终。”其二:“深闭长门春复春,云和斜抱月华新。黄金若买毛延寿,不过寻常抱桍人。”“人彘”说的是戚夫人。汉高祖宠爱戚夫人,一度想废掉吕后之子即后来的汉惠帝,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高祖死后,吕后杀掉如意,把戚夫人挖眼、熏聋、砍去手足,丢在厕所,称“人彘”。“当熊”说冯婕妤。“长门”说汉成帝原来宠爱班婕妤,后宠爱赵飞燕,就将班婕妤弃置长信宫侍奉太后,班婕妤作《怨歌行》以秋扇自比:“弃置箧笥中,恩情中道绝。”“长门”也可以说汉武帝皇后阿娇因失宠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诗人用汉朝皇帝身边几位曾经得宠女子的不幸遭遇说明:王昭君幸亏没有像她们那样得到汉朝皇帝的宠爱,也就避免了遭受她们失宠乃至丧命的命运。

吟咏昭君之风从真实诗人刮到虚构诗人笔下。林黛玉的《五美吟·明妃》纤巧清丽:“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潇湘妃子借昭君不为汉帝赏识感叹自己薄命。薛宝琴的《青冢怀古》雄浑豪放:“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汉宫君主和武将是废物,无力抵御外侮,让女子和亲,贻羞千古。

两千多年,那么多诗人,包括虚拟诗人,为一个女子吟咏不已,多么神奇!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