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一曲《三根扁担》挽救了一个曲种

一曲《三根扁担》挽救了一个曲种

时间:2024-11-08 07:27:12

胡兆海:“一个曲种光靠一个人、两个人绝对是撑不下去的,必须要后继有人”。

魏军、潘海良、施金裕、陈祥平、祝立钎、韩会稽与恩师胡兆海。如果您喜欢莲花落,对胡兆海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上世纪七十年代,他的一曲《三根扁担》不但成就了自己的艺术之路,也将绍兴莲花落从生死线上拽了回来。他一生满载殊荣,在莲花落的创新和育人方面成就卓越,堪称莲花落新一代领军人物!今天,让我们再度走近这位艺术家,聆听他不平凡的一生!

爱好——播下曲艺的种子

1949年10月,胡兆海出生在浙江绍兴。他从十岁开始就喜欢听绍兴地方曲艺,经常在老家门口的茶馆里听老艺人唱莲花落。十三岁时,绍兴曲艺团招人,他参加了考试,因为个子长得太小,未被录取。然而他并没有灰心,继续勤学苦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十五岁那年,他考中了绍兴第三届曲艺班。

当时的老师、领导对莲花落都比较轻视。后来,因种种原因,曲艺班解散,胡兆海开始到乡村支农。这期间,他发现当地的农民很喜欢莲花落,于是,他就在绍兴农村里唱莲花落。“文革”开始后,他和汪嘉宝、丁义洪组织了一支队伍经常到农村去演出。当时他们三个年轻人的岁数加起来刚好六十岁,村民看到他们就说:“六十岁来了,六十岁来了。”但由于当时演出需要有介绍信,而他们想得到一份介绍信又十分困难,很多时候只能冒着被民兵驱赶或捉拿的风险,走村串落,偷偷摸摸演出,有一次还被抓进“学习班”学习了四个月。此后,胡兆海便停止了演出,但心底对莲花落的喜爱始终没有改变。

执着——筑起艺术攀升的阶梯

几年沉浮,让胡兆海认识到,艺术的提升需要执着追求的心,更需要专业院团熏陶。1972年他考入上虞“连心队”唱越剧。当时,一个姓姜的局长听了他的演唱后觉得很好,想把他“挖”走。可后来办手续时,要求招本县户口。为了挚爱的事业,他想了个办法,“倒插”到上虞。当时虞章镇有一户人家,只有两个孤老夫妇,没有儿女。他就“过继”到他们家,给他们做儿子,把户口迁到上虞。后来“浙江省革命委员会”有文件要求,凡是知青一律不得录用。面对希望的再次破灭,胡兆海能做的只有坚持和等待。又过了几个月,绍兴县文化馆恢复了莲花落演出。他听到消息后立刻跨上自行车骑了一百多里路赶到绍兴,可文化馆里负责莲花落的同志说只有绍兴本地户口人可以学唱,没有户口,只能在这里“教”莲花落。于是他开始教唱《三根扁担》,可是他教的两个演员的演出让文化馆的领导看了后都觉得不满意。过了几天县里的领导也要来看这个节目,这直接关系到莲花落的“命运”。文化馆的领导非常重视,为确保万无一失,决定让胡兆海出演。

对于当时只是个“临时工”身份的胡兆海来说,压力空前。这样的临危受命会给他和他深爱的莲花落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无人知晓!甚至有可能会成为莲花落的罪人。“演出当晚,县委、县政府、县文化局的领导全部来到文化馆观看。我的《三根扁担》演完后,可以说轰动了全县。各级领导坐下来开会,问起我的情况,并当即表态,把我的户口迁到城郊区,并安排在城南食品厂工作。我白天去城南食品厂上班,晚上到文化馆业余演出。后来《三根扁担》经过广播台在国庆期间的播放,全绍兴几乎家喻户晓,很多人都会唱。”

这次演出的成功,不仅仅是胡兆海个人的成功,也是莲花落的成功,甚至是浙江曲艺的成功。也正因如此,1973年8月绍兴就恢复了曲艺团,为今后莲花落的传承,乃至浙江省曲艺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翻开了新篇章。

创新——成就事业的辉煌

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莲花落都是在改革创新中发展进步的。“莲花落是逐步发展的:1970年是《三根扁担》,但那时的莲花落很古板,就算情节很紧张也有很多缺陷。所以我们从1970年开始就不断改进,把原来拖泥带水的东西去掉。1976年,我排了一个新的莲花落《常青指路》,到北京去演出,这是绍兴莲花落第一次过长江。改革开放后,传统戏也可以演出了。我根据《唐伯虎点秋香(三笑姻缘)》改编出第一支传统戏,排出来后很受欢迎,在上虞剧院一共演了二十多场。1982年,我带着新作《回娘家》去苏州参加全国汇演,演出很成功,获得了优秀节目创作和表演一等奖。1987年的首届中国艺术节,我们的节目《姑娘上门》排在刘兰芳后面,当时我感觉压力比较大,因为那时她已经很出名了,而我们的莲花落是绍兴话,北方人又听不太懂,所以我临时又加了几句词。我一上台就说我们绍兴有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绍兴人说普通话......’”谈到这些,胡老师津津乐道,似乎把我们带到从前那段美好的时光。成功的背后包含了胡兆海对艺术的孜孜以求和改革创新勇力,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

绍兴市地方曲艺学校首届同学会师生大联欢

传承——让艺术之树常青

在艺术的道路上,胡兆海几乎得到了所有殊荣,唯一没有得到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在问及这个问题时,胡老师轻松一笑:“当年曲协领导还有其他很多人都邀请我参加牡丹奖,说凭借我的实力参加就能得奖,但都被我婉言谢绝了。我觉得我得到的已经够多了,应该把机会多留给年轻人,只有这样,莲花落之树才会常青不衰。”

胡兆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把传承艺术作为首要任务,在影响、扶持、培养年轻人上尽心用力。几十年时间里,胡兆海不断地创作、排演新的节目,走过全国、全省很多地方,影响了一批批年轻人。中国曲协副主席翁仁康就深有感触:“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次在萧山的演出,胡兆海老师精湛的演技深深吸引了我,从此爱上了莲花落。作为演员,我们一定要在台上打扮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好吸引年轻人,让他们来听、来看、来学习莲花落。现如今浙江省活跃在舞台上的莲花落演员、创作者大都是受胡兆海老师的影响而喜欢莲花落的。”随后几十年时间里,翁仁康在莲花落事业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为莲花落走出浙江、走向全国作着各种尝试和不懈的努力,为的是对胡兆海老师的一份敬意和一份责任!

“一个曲种光靠一个人、两个人绝对是撑不下去的,必须要后继有人”。这是胡兆海常说的一句话。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胡兆海早已红遍全国,他表演的莲花落炉火纯青,省里对他更是重视有佳。此时,胡兆海决定退居二线,他深知未来比现在更重要,虽然莲花落20年前从他这里重新兴起,但要长盛不衰,必须后继有人。他开办绍兴市地方曲艺学校,并请来了好友倪齐全、汪嘉宝、宋小青等曲艺名家授课。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获得者、绍兴莲花落青年演员施金裕无比动情地说:“我从小就很喜欢莲花落,胡老师也是我的偶像。1998年,胡老师来我们学校挑学生,我当时正在上初一,表演了一段《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于我的嗓音比较低沉,适合唱莲花落,被胡老师选中,当时我真的有些喜出望外。胡老师让我回家等通知,谁想几个月过去了,眼看就要开学却迟迟没有接到通知。于是我托人打听才知道,由于我年龄小,胡老师希望再过几年,等我上完初三的时候再学习莲花落。我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时都快疯了,又哭又闹,不让我学莲花落我就不去上学了。后来感动了胡老师,收下了我这个最小的学员。但是才学了一年,因为家里交不起学费,父母一度让我退学。胡老师知道后说服了我的母亲,免掉了我的学费,才让我得以继续学习。我挺感谢胡老师的,要是没有他我可能早就不学莲花落了。”在胡兆海50余年的不懈努力下,潘家富、施金裕、陈祥平、陈巍良等一批批优秀中青年演员相继涌现,为浙江省曲艺注入了更多新鲜血液,并为推动浙江省曲艺事业强势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守望——情感、责任更是使命

2008年,胡兆海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莲花落代表性传承人荣誉称号。这项殊荣无疑是对胡兆海几十年默默耕耘、培育新人的肯定和莫大鼓励。对于这项荣誉,胡兆海老师感到肩头的担子更重了。以前只是自己出于对绍兴莲花落的一份热爱、一份情感和一份坚守,现在国家这么重视,使他感到这已是对国家、对民族的一种责任和使命。为此,他专门与省市曲协领导研究振兴曲艺之道,保持莲花落长兴之策。

绍兴市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汪嘉宝老师谈到:“我一直认为作为我们这一代的曲艺人一定要做到‘会、通、精、化’。这些年,我和翁仁康、胡兆海一直在对绍兴莲花落进行着改良和尝试,相继将莲花落探戈、莲花落踢踏舞等新形式推上舞台,为的就是让古老的绍兴莲花落能够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新的市场,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为绍兴莲花落未来更好的发展打下基础。让我们的曲艺不要进博物馆,这就是我的动力!”

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主席翁仁康讲到:“在中国曲艺家协会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下,2014年成立了中国曲艺家协会下属的绍兴莲花落专业委员会。我们邀请了国家级传承人胡兆海老师、倪齐全老师以及历年来为莲花落创作、表演作出过贡献和成绩的人担当委员,用这些力量来影响学习莲花落的学员和观众。艺委会的成立对绍兴莲花落的推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目前考虑把浙江省内一些大的曲种成立省一级的专业委员会,并把优秀传统曲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胡兆海,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莲花落代表性传承人,当年是他使地位卑微的绍兴莲花落脱胎换骨,使濒临灭绝的绍兴莲花落重新崛起,使古板老套的绍兴莲花落焕发新的活力。他的胸襟之宽广、胸怀之坦荡令人敬仰。他,怀揣大爱,默默耕耘,身兼重任,始终向前,无愧为绍兴莲花落里程碑式人物!

(中国文联曲艺艺术中心供稿)

(责任编辑/张茵)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