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山东快书: 巧擒敌寇

山东快书: 巧擒敌寇

时间:2024-11-08 06:23:56

铜板一敲响叮当,

俺把抗日英雄来颂扬。

唱的是,那三七年的冬月间,

天福山起义大旗在飘扬。

鸣枪三声震敌寇,

胶东的抗战烽火照四方。

天福山抗日英雄真不少,

咱不能一位一位挨着讲。

万紫千红摘一朵,

单表那游击队长于勇祥。

他年纪也就三十岁,

肩宽背厚高身量。

目光炯炯似闪电,

满脸刚毅透红光。

皆因为,我军要打鬼子几个据点,

才派他抓个“舌头”摸情况。

于队长接受了任务心激动,

他又把行动计划细思量:

郝家庄据点日军二百多,

还有伪军逞凶狂。

最好抓个大头目,

敌情才能问周详!

诶!有个外号“中国通”的犬养小次郎。

听说他最近脑袋长满脓包疖,

一天不剃就觉着又疼又涨又痒痒。

大鬼子出来没把握,

不行就把小的降。

一天不妥就两天,

白天不行等后晌。

于队长拿定了主意巧装扮,

又成了从前那个走乡串户理发匠。

他的那个剃头挑儿,

一头热,一头凉,

一头是木箱凳子白手巾,

一头是洗脸盆子热水箱。

恁要问手枪哪里放?

别着急,最后才能对您讲。

于队长行动计划安排妥,

(白)“走!”

肩头挑担下了乡。

忽闪忽闪往前走,

来到了郝家庄的村头上。

远望炮楼有四座,

黑洞洞枪眼冲八方。

近处看土石城墙高四米,

横七竖八铁丝网。

于勇祥周围地形记在心,

“唤头”敲得叮当响。

(白)那位说了这“唤头”是什么?这个“唤头”是旧时候走乡串户理发匠人为招揽顾客而敲打的一种金属响器,敲打起来声音那是清脆悦耳一传老远。那理发的顾客呢,一听就知道是理发匠来了,“三哥、二大爷理发的来了,走!去剃剃头!”哎!这种敲击响器就叫“唤头”。

来来回回有几遍,

好家伙!据点里真就走出来鬼子犬养小次郎。

他小短腿身子胖左边跩右边晃,

真好像怀仔母猪蹭痒痒。

小次郎望见于勇祥:

“嗯?大道上有个挑担的,

直奔据点走得忙。”

(白)“站住!你的,什么的干活?”

于勇祥紧赶几步往前凑,

点头哈腰笑脸扬:

(白)“太君,我是剃头的。”

(白)“吆西!吆西!我的头你剃的干活?”

于永祥闻听生巧计:

“长官呀!在这里剃头晒得慌。”

(白)“哪里的凉快?”

“您到据点里边坐大帐。”

鬼子把白眼往上翻了翻,

围着他来回晃几晃。

倏然把王八盒子拔出来:

(白)“巴嘎!你的良民证拿出来!不然死了死了的!”

于勇祥,面对枪口不慌张,

解下围裙掀褂子,

一折黄纸里中藏:

“这是我的良民证,

太君请您看周详。”

鬼子接过细查看,

姓名籍贯挺详细,

职业是个剃头匠。

(白)“吆西!你是大大的好良民。”

可又把剃头挑子细打量。

于勇祥挑担就要进据点,

鬼子警觉伸手把话讲:

(白)“哎!你的不准进去!”

他一指据点外那棵大柳树:

“要剃头,这颗树下有荫凉。”

这鬼子三番两次施狡诈,

于勇祥镇定自若不慌张。

他胸有成竹往前走,

快步来到树荫凉。

剃头挑子放在地,

又把凳子摆一旁。

开木箱,支幌子,

荡刀布就把这个剃头刀子荡几荡。

热水箱倒水半脸盆,

雪白的手巾搭肩膀。

鬼子摘下皇军帽,

又摘下王八盒子提手上。

坐上板凳把话讲:

“剃不好开枪让你一命亡!”

(白)“要是剃好了呢?”

“嗯,让你到据点吃上三天好皇粮。”

于队长闻听能到据点里,

不由一阵把心放。

他把剃头刀子拿在手,

把鬼子脑袋一打量。

啊!这家伙坏得透了气,

他脑袋长包生脓疮。

于勇祥心想这个头没法剃,

倒不如用枪逼住把他降。

想到这他抬手就要拿家伙,

鬼子警惕扭头一张望:

(白)“什么的干活!”

说话间鬼子把枪一掂量。

于勇祥机智把话答:

“太君我准备把套袖先戴上。”

(白)“嗯,搜噶!”

鬼子感觉这理发匠不是平常人,

不住地偷眼防备把头晃。

于勇祥谨慎剃头找机会要下手,

现场气氛越来越紧张。

突然鬼子心惊头一转,

就听“刺啦”一声响。

把鬼子脑袋划破脓包淌血浆。

像蝎子蛰腚鬼子噌的蹦起来,

呼的声转过身来举起枪。

(白)“巴嘎呀路!你的良心大大的坏了!死啦死啦的!”

说时迟,那时快,

于永祥随机应变不着忙。

他扭腰侧身一抬腿,

啪!踢飞了鬼子王八盒子枪。

鬼子一看坏了莱,

扭头这就要逃慌。

于勇祥没等鬼子迈开步,

探手掐住脖梗一个绊腿使扫趟。

(白)“你趴下吧!”

鬼子倒是真听话:

“趴下就趴下!”

啪嚓!他把鬼子撂倒地当央。

于勇祥屈膝压住鬼子两条腿,

把他胳膊扭到后脊梁。

“呲啦”扯下围裙当绳子,

横两扣竖两扣十字扣捆的紧梆梆。

木箱下抽枪顶在鬼子后腰上:

敢要喊,我一枪让你去见你的老天皇!”

鬼子顿时给吓蒙,

张嘴失语成泥像。

于勇祥拎起鬼子往后撤,

忽听得据点上嘁哩噗通几声响。

有俩伪军手扒垛口看情况。

于勇祥没等哨兵看明白,

早把对策想端详。

冲着哨兵高声喊:

(白)“长官们你们回去吧。太君说了,剃完头让我搀

着他按摩洗澡泡泡温泉汤。”

于勇祥用枪一捅使眼色,

鬼子立马明白了:

“吆西!吆西!温泉汤,花姑娘!”

俩伪军一听泄了气,

面对面地直嘟囔:

这个说,“好事从来没有咱哥俩。”

那个说,“他吃肉哪怕让咱喝口汤。”

俩二货来言去语正埋怨,

走过来带班的伪军是队长。

(白)“外面怎么回事?”

“报告队长,太君剃完头去北门外边找乐忙。”

伪队长感觉不对劲,

手搭凉棚远处望。

影绰绰倒有俩人影,

像是有人押着犬养小次郎。

这家伙看着看着明白了,

抬手就给了哨兵两巴掌。

打得小子直咧嘴,

哭得两眼泪汪汪。

心里说,“你捞不着去找花大姐,

打俺为的哪一桩!”

(白)嗨!这俩家伙算是认准了。

伪军队长高声喊:

“外面有个八路军抓走了犬养先生小次郎。”

这一嗓子不要紧,

据点里乱哄哄的抓了狂,

日伪军嗷嗷叫着往外追。

于勇祥一不慌二不忙。

一把枪抵着小鬼子,

另一把朝天上打了三声信号枪。

打埋伏的昆嵛山游击队,

好似神兵从天降。

于勇祥和接应会了面,

按来时侦查的地形进了密林青纱帐。

日伪军,看也看不见追也不敢追,

只气的,朝天上嗙啊嗙的直放枪。

英雄们押着小鬼子回到司令部,

他就供出来据点兵力和布防。

八路军计划周密奇出击,

拔据点端炮楼奋勇杀敌赶豺狼。

这正是,天福山英雄智擒敌寇显神威,

“天福山精神”在华夏大地写辉煌。

创作构想:

今年我有机会到了天福山抗日起义纪念馆,天福山位于威海市境内,这里峰峦连绵,位置僻静,在当年容易隐蔽的开展革命活动,这一带在党内被誉为“小苏区”“小延安”。1937年12月24日在天福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理琪庄严宣布以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为基础组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将军旗郑重授给大队长于得水和政委宋澄,胶东抗日的大旗自此高高飘扬。英雄们的抗日精神和英勇打击敌人事例激发了我创作灵感,我搜集了天福抗日英雄的相关资料,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进行了艺术创作,艺术来源生活还高于生活。这个作品依据历史背景结合了山东快书的艺术特点,指的是1937年天福山起义后至1944年本区域解放这几年之间的某一天发生的故事。主要说的是天福山起义后昆嵛山游击队在这几年当中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配合八路军或者单独作战抓鬼子打敌人,一直到解放。于勇祥的原型就是这股游击力量的队长于得水,我的本意是于勇祥的形象不单是于得水本人,还有游击队里面的宋澄等几个骨干力量的英雄形象集于一身,当时于得水、宋澄等人都是天福山、昆嵛山本地人,记载都是武功高强,在打鬼子抓敌人期间蹿房越脊都是真实的,我专门见过英雄于得水今年接近90岁的女儿,她说于得水等人自幼练武,赤手打斗起来敌人是5个6个不能近身的,也曾经学过多种谋生手艺。张玉华老将军就是当初这股游击力量的骨干之一,天福山起义的时候张玉华年龄接近20岁,于得水、宋澄等人30出点头,这股游击力量是最后山东抗日第三军、和八路军山东第五支队的基础。当时敌人提起来于得水等人确实很是头疼无奈。他们土生土长,地理环境熟悉,武功高强,依靠昆嵛山、天福山绵延百里的有利地形,让弄的鬼子很被动。

在主要人物确立和总体框架“支起来”后我开始对故事和唱词进行创作和打磨。经常是因为一个段落或一个小扣子在电脑前独自思考到深夜,明天感觉不行又来回修改,直到找到那个最好的感觉,上下连贯通畅了才肯停笔。有时候草稿写好了,怕自己看不出什么效果,就让别人念,我自己听,设身处地考虑听众的感受,直到自己感觉满意为止。这个作品还进行了一次试演,现场观众反应效果不错,包袱响了,有的观众说有点惊心动魄感,也有的说有听头。演出前请曲艺同仁注意故事内容和句式安排问题,因为我知道文本写的好还要靠舞台效果来验证,我又根据舞台最佳效果进行了个别句子的修改、删加,最后才形成了这个稿本。

(责任编辑/马瑜)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