囗林金安吴雪梅赵晓媛李.."/>
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互联网时代教育出版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互联网时代教育出版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时间:2024-11-08 03:01:59


    囗林金安吴雪梅赵晓媛李光跃

[摘要]互联网正在改变着知识的传播方式和学习方式,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新型在线课程的迅速兴起,对高校的教育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教育出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从在线课程建设与高校教学需求变化、教育出版面临的新要求等方面,分析了传统纸质教材的不足,提出了基于在线课程的教育出版新模式。

[关键词]教育出版新模式在线课程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的出现和运用,互联网正在改变知识的传播方式和学习方式。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新型在线课程的迅速兴起,加快了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了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的深刻变革,对高校的教育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早在2003年教育部就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到“十一五”末累计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3909门,带动建设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超过10000门。“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又启动了“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项目,建成了一大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和中国大学慕课。2015年4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发布,进一步推动了在线课程建设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出版的发展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密切相关。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已到了一个重大的变革期,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倒逼高校必须变革教学方式方法,向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方向转变。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对教育出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在线课程的发展和高校教育教学需求的巨大变化,传统的纸质教材已不能适应当前高校教学的需要,教育出版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各个出版社都在研究对策,纷纷研发数字化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高教社)历来重视研究技术发展与教育教学改革对教育出版的影响和机遇。高教社从2009年开始就在思考如何将在线课程建设的成果与教育出版有机结合,研发出能够适应高校新需求的产品。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高教社初步形成了新形态教材、数字课程出版与定制应用和数字教程三种教育出版新模式,我们希望得到专家、出版同行的积极反馈,共同推进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出版更好发展。

二、对教育出版新模式的思考

1.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呈现的新特点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承担着全面提高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新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通过“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1]。

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历来重视课程建设,并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等手段不断加强和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推动和引导下,特别是近年来以慕课为代表的国内外在线开放课程快速兴起的背景下,广大高校和教师建成了一大批优质课程和相关课程教学资源,为高校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重要支撑,“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将成为高校教学的新常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正在教学理念持续变革中,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束缚,朝着教学资源开放化、学生学习个性化、教学方式混合化、学习过程社会化的方向转变。

2.教育出版面临的新要求

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和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下,高校的教学需求正在发生日益明显的变化。传统纸质教材因其传播单向,呈现形式单调,教学内容更新慢,印刷和储运成本高,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等弊端,已很难适应当前高校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如何研发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的新型教材和服务产品成为现实的课题。

《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编写、出版不同载体和不同形式的教材”,“不断丰富教材类型,继续开发数字化教材”[2]。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发展数字出版对于“转变出版业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鼓励传统出版单位开展网络出版业务”[3]。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充分运用新技术,创新出版方式、提高出版效能”[4]。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指导意见为教育出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3.教育出版转型升级的新基点

高教社有着较长的数字化产品研发历史,在承担科技部“96-750项目”“新世纪网络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和“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编辑和技术人员有机会及时了解和掌握高校的实际教学需要,数字出版的研发能力得到了提高。这些实践的基础和当前高校的需求,促使我们深入思考传统的教材出版如何与在线课程结合,将高校鲜活的教学实践通过互联网与教育出版有机融合,给高校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实现教育出版的转型升级。

我们在广泛的调研中发现,虽然高校已经建设了一大批优质的在线课程和相关课程教学资源,但是在实际教学应用中还没有很好地得到应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学观念、教师工作量等问题,也有数字知识产权的共享机制、网络平台等问题。如果通过合理的机制解决资源有效利用的问题,就意味着我们找到了教育出版发展新的市场。而云存储、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网络出版在学术出版领域的成功应用等,使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路径,就是以在线课程为基础,重新构建教育出版的模式,即新形态教材、数字课程出版与定制应用和数字教程三种新模式。新的出版模式实现了有效的数字知识产权保护,形成了共建共享、持续发展的机制,促进了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三、教育出版新模式的实践

基于以上对高等教育和教育出版的分析与思考,高教社通过整合传统教育出版与数字化技术,形成了具有高教社特色的新形态教材、数字课程出版与定制应用和数字教程出版模式。

1.新形态教材

新形态教材是纸质教材与数字课程(基础版)有机融合的新型教材,它具有以下特点:(1)纸质教材内容与数字资源同步规划和创作,并通过精心设计的版式和网络支持,实现纸质教材与数字课程(基础版)内容的一体化;(2)纸质教材内容更加精练,比现有的教材要薄,价格相对低廉;(3)数字课程(基础版)中具有丰富的数字教学资源,与纸质教材内容紧密配合,既是对纸质教材的补充和拓展,又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内容更新途径;(4)丰富的数字教学资源为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创设了空间,能够满足不同学校、专业、学习者个性化的教学要求。

新形态教材可以针对不同学科的课程特点和教学需求,在内容的设计上有着不同侧重。例如,对于高等数学、物理等抽象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材,数字课程(基础版)通过大量演示程序、动画、微课等动态、直观的数字资源,以形象化的手段取代繁琐的文字描述,弥补了传统教材在表现形式上的不足,同时有效控制纸质教材篇幅,使得教材内容主线清晰,降低印制成本,将产品定价控制在合适的水平。生命科学类的数字课程(基础版)则可根据其直观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侧重彩色图像图片、实验实习操作视频等内容,以更好地适应教学的需要。另外,数字课程(基础版)中的扩展专题等辅学类内容拓宽了学生视野,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课程要点、学科前沿,以及理论学习、科研实践、社会生活间的关系,掌握课程学习方法。索引、参考文献、附表等配有二维码访问途径,方便使用者通过移动设备即时获取和查询。因此,新形态教材一经推出,就以其丰富的内容、精致的版式和合适的价格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可,进一步增强了高教社教材的市场竞争力。高教社已经出版近500种新形态教材,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2.数字课程出版与定制应用

数字课程出版是将传统教材出版向课程出版拓展形成的全新出版模式,它能够将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环境有机结合,突破了传统教材出版在内容和呈现形式上的限制。数字课程与传统教材相比,其优点是具有丰富的内容呈现方式、可以开展实际的教学活动、能够支撑形成性评价。高教社通过平台(包括软件平台、硬件平台和宣传推广平台)、服务(包括丰富的出版资源、专职技术人员与专业编辑队伍)和出版(包括出版物的版权保护、销售推广渠道)给高校和教师提供支持,帮助教师摆脱繁琐信息技术的束缚,使他们能够专注于课程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从而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

出版的数字课程可以首先应用于本校的教学。教师借助数字课程的支撑,可以进行翻转课堂、混合式、讨论式、PBL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的实施,推动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数字课程中设置了教学视频、演示文档、重点难点详解、动画、习题、参考文献等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对学习数字资源的数量、质量,甚至学习流程进行详细设计和具体要求。教学应用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而定,如可以将数字课程的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进行混合式教学,也可将部分章节的理论学习全部在数字课程完成,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甚至还可完全作为参考资料,供不同专业、不同知识背景的学习者根据自身需求自主学习使用。

如果说数字课程出版主要适用于优秀在线课程的话,那么数字课程定制应用主要适用于一些建设水平和教学能力尚有待提升的高校课程,教师可以借助已经出版的数字课程,通过购买全部或部分内容,再加入自身的特色内容和教学设计,就能以较短的时间和较低的成本,快速形成适应于本校教学的数字课程,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数字课程出版这一创新的出版模式使得优质在线课程建设成果也能够像传统教材一样,得到数字知识产权的保护,形成在线课程可持续建设的良好机制,从而真正实现优质在线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目前,我们已经出版了一批优秀的数字课程,在教学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数字教程

数字教程是将移动学习和富媒体技术应用于教育出版领域的成功探索,也是一种数字教材出版模式。其特点有:(1)能够容纳丰富的教学内容。数字教程突破了传统教材的篇幅、印制成本等诸多因素限制,纳入了比纸质教材更为丰富全面的内容和多媒体资源。(2)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和教学需求,具有更为丰富的媒体表现形式。能够支持视频、音频、动画、图片、文本及演示文稿等多种媒体的混合形式,为教学内容的呈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途径和手段。如实验操作、临床实践等知识点,音视频等富媒体的表现形式使得对具体操作的介绍更为直观准确,也更容易为学习者掌握。(3)笔记、搜索、链接跳转、自测、交互显示等教学交互手段更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如在生物学野外实习类数字教程中,除传统的以分类系统检索外,还可进行快速检索和模糊查询,大大提升了使用效率。此外,在相近种间进行快速跳转和比较,也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4)便携终端设备和离线应用模式突破了学习场所、网络条件等硬件限制,适应移动学习的新需求。以上特点使得产品在内容和功能上更为贴近移动学习的需求,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四、结语

在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教育出版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创新发展是必由之路。从“精品课程”“精品开放课程”到“在线开放课程”,国家一直主导、推动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高校教育教学需求的变化是出版模式创新的动力,而网络技术的进步使这种创新得以实现。出版模式的创新带动了产品与服务的创新。以数字课程的出版与定制应用为代表的教育出版模式的创新,不仅丰富了出版的内涵,将网络出版的理念与技术引入了教育出版,而且使为学校提供全面课程定制服务成为可能,这种服务既包含了以富媒体呈现的教材、教辅、拓展阅读等课程内容服务,也包含了作业、测试、讨论、答题等教学活动的服务,同时还包含了过程性评价、试题、试卷的统计分析等教育管理与评估的服务。这种出版模式的创新也使老师独到的教学设计像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内容一样成为出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这些都可便捷、规范地与同行教师分享,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而网络出版更新的快捷性又大大优于传统教材出版,使学科进展等新内容可及时反映到正式出版的课程中。这使教育出版在反映教学成果的及时性、学科内容的先进性等方面得到了提升。

高教社正与广大教师一起,通过出版模式创新,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教育出版的新路,将不断推出更好更多的适合数字时代教学需求的新形态教材、数字课程和数字教程,助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注释: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5-10-19].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11-04-28)[201510-19].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85/201105/xxgk_120136.html.

[3]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0-08-16)[2015-1019].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1/content_1778072.htm.

[4]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5-04-09)[201510-19].http://www.gapp.gov.cn/news/1663/248321.shtml.

参考文献:

[1]张大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中国高教研究,2013(1):6-11.

[2]李朋义.内容与技术的融合是教育出版发展的趋势.出版发行研究,2013(9):35-37.

[3]陈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中国大学教学,2015(1):4-6,19.

[4]张泽,唐瑶.编辑角色转变,助力教育出版转型升级.中国编辑,2015(4):9-14.

(作者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