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试论国别汉语教材的适配性

试论国别汉语教材的适配性

时间:2024-11-08 01:44:03

[摘要]教材适配性是指教材与一定教育环境之间的适应力和匹配度。随着我国研制的国际汉语教材不断“走出去”以及许多国家的本土汉语教材陆续出版,适配性在国别汉语教材研发中的地位愈显重要。文章从当前国别汉语教材诸多“不适”现象入手,试图建立一个“4维度、15方面、15项评价指标”的教材适配性框架,为提高国别汉语教材的适配性提供依据。同时,文章也论述了适配性在教材研发中的具体实现途径。

[关键词]国别汉语教材适配性教育环境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在国家“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积极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汉语国际传播得以拓展和深化。截至2015年底,全球134个国家(地区)开设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1]在世界各地开展各类汉语教学和文化活动。同时,由于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本国民众掌握汉语的重要性。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据泰国教育部统计,2013年,泰国共有1524所院校开设汉语课程,86.3万人学习汉语,[3]约占泰国全国总人口的1.23%。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美方宣布将“十万强”计划从美大学延伸至美中小学,争取到2020年实现100万名美国学生学习汉语的目标。[4]汉语正在成为一门有着世界影响力的语言。

汉语教学全球化给国际汉语教材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教材需求日益旺盛,多种教材空白亟待填补;同时,教材供给满足不了分散且多样的需求,精品教材匮乏,教材“瓶颈”问题日益凸显。面对“走出去”的需要和“通用”汉语教材缺乏适用性的问题,“国别”汉语教材应运而生,它多指海外教材,是专门为某国汉语学习者编写的教材。与之相对应的是“通用”汉语教材,即不专门针对某类学生的母语,不专门针对某类学生的国别(文化背景)而编写的教材。[5]进入21世纪,国别汉语教材研发受到普遍关注,国别教材与该国家(地区)[6]教育环境适配与否,如何增强国别汉语教材在该国家(地区)的适用性等问题成为热议话题。

二、适配性在国际汉语教材中的重要地位

(一)适配性的内涵

适配性,又称为“适应性”“适切性”。“适配”义为“适和、匹配”,具有“两项事物合在一起合适、相称”的意思,而并非一方单向地适应另一方。教材适配性是指教材与一定教育环境之间的适应力和匹配度,教材与环境的适配性越高,越适合在该环境下生存和发展,反之终将被替代和淘汰。本文认为,“适配性”更为准确地描述了教材与外部环境(包括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的参与者)的互动关系:即任何教育环境都需要教材和教学用品,并为教材编写提供了基础条件;教材要迎合、贴近它所处的教育环境,满足环境提出的要求。

(二)适配性是教材的基本性质适配性不是国别汉语教材独有的特性,而是各国各类教材的普遍性质,教材研发的基本原则之一。只要在一定教育环境中都会存在教材与环境的适配问题。通用汉语教材同样需要采取定位策略,考虑教材使用的普遍情境,研究教材使用者的共同特点,以此作为编写的依据。即便是在中国使用的对外汉语教材也同样需要适合该环境中的教育体制和课程要求,需要满足教师和学习者的需要。为不同教育环境编写的教材要努力增强教材在该环境中的适应力,使之达到较高的适配性,才能获得成功。

(三)适配性在国别汉语教材中尤为重要

从海外教育环境看,每个国家具有自己独特的社会文化传统和风貌,具有自己成熟的教育体制和教学要求,汉语学习者有着共同的母语和相近的学习习惯等,专门为某一国别编写教材可以更好地关照有关国家语言、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特点和要求。国别汉语教材研发,就是要将教材编写或改编得更加适应海外当地的教学环境,充分融入当地,适合本土教学。这是国别汉语教材的历史使命和重要意义所在。

三、现有国别汉语教材的“不适”现象及其成因

(一)教材的“不适”现象

国别汉语教材的研发实践先后经历了“多语种译本阶段”和“本土自编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均碰到不同程度的“不适”现象。

1.多语种译本阶段

为缓解世界各地教材匮乏的问题,21世纪初,多语种汉语教材翻译出版工作广泛开展。据统计,这一时期共翻译出版了45个语种的汉语教材,向160多个国家(地区)赠送或发行了300多万册。[7]这一举措一方面有助于汉语教学推广,特别是为汉语教学刚起步和较为贫困的国家(地区)解决了教材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翻译版本的适配性受到非议:

其一,与当地教育体制不适配。例如有些设计为一学期使用的教材实际在海外用一学年甚至更长学时才能教授完;有些教材没有提出任何使用建议,对课程教学安排没有规划和说明。

其二,与当地社会文化不适配。例如讨论四季的话题,在常年炎热的东南亚国家并不常见;再如运动爱好的话题,美国人喜欢谈论橄榄球、意大利人谈论足球、泰国人谈论藤球、日本人谈论棒球等,而这些在译本中没有区分。

其三,与当地宗教习俗不适配。一些谈论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不得当的内容等,在译本中修改得不彻底。例如在阿拉伯语版、印度尼西亚版中出现“猪肉、喝酒”等不恰当词汇以及“红烧肉、啤酒、穿着暴露的女性”等不恰当的图片,在泰语版中出现谈论皇室的不恰当内容。

其四,与学习者学习难点不适配。在汉字方面,日本、韩国等“汉字文化圈”国家与欧美“非汉字文化圈”国家的学习者汉字学习的难度、进度、教法均不同;在语音方面,学生母语的发音特点会影响汉语语音学习,其语音难点不尽相同;在语法方面,译本只考虑到了英汉语言之间的异同,缺乏汉语与学习者母语之间的对比,对学习难点关照不足。

其五,与使用者阅读习惯不适配。译本没能在版式设计、插图绘画、封面设计等方面体现国别特征,基本采取了“大一统”的处理方式,忽略了国别学习者的审美需求和阅读习惯。例如日本学习者普遍偏爱清新、简约的设计风格,大色块对比、大面积留白等设计方式则极不适合该国学习者。

另外,多语种译本中还经常出现翻译不准确的现象,对学习者的汉语学习产生副作用。余心乐[8]、狄国伟[9]等多位学者对此有专门考察,此处不再赘述。

2.本土自编教材阶段

继汉语教材多语种改编翻译工程之后,加强版的教材“本土化”政策推出,鼓励并支持各国当地教育机构和汉语教师编写本土教材。本土编者熟悉当地社会文化和教育环境,在话题、课文内容等方面更贴近学习者的需要。然而,也在某些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不适用:其一,教材语言陈旧,缺乏时代感。例如为人物取名为“小红”“小芳”“小刚”“小军”等;谈到打电话时写到:“现在中国一般电话都是打到单位,再由总机转分机。”谈到通讯时提到“邮寄、邮局”等;使用过时词语,如“橘子水”“国营单位”“个体户”等。

其二,教材语言随意,规范性不足。例如中外文混用,“对不起,我1:30pm回来”;又如时髦词语使用过度,“我平时喜欢宅在家里”“这里真是高大上啊”;又如带入方言习惯,“不谢”“拍拖”“骑单车”等;此外还有一些语病、拼音、体例等问题。

其三,过多展现阴暗面,产生文化误导。某些教材一味猎奇,暴露中国社会问题中的阴暗面,以偏概全,有损中国国家形象。

其四,出版质量不高,制作水平有限。海外很多出版社缺乏规范的汉字和拼音排版字体,缺少专业的汉语编校人员,导致有些教材出现差错率较高、图片不够精美、录音质量较差等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体验差、市场接受度低。

(二)教材“不适”的成因

1.当地汉语教学体系尚不完善。以上各种不适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海外很多国家的汉语教学体系尚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四个缺乏”:缺乏完善的汉语教学大纲,缺乏本土汉语教学专家,缺乏成熟的汉语教学方法,缺乏专职汉语教师。这些现象在很多国家(地区)的汉语教学中普遍存在,造成教材各种不适配问题。

2.分国别(地区)调研难度大。以美国为例,美国实施地方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每个州具有独立的教育体系和制度,全国没有统编教材,教材调研要以州(学区)为单位逐一进行。又如泰国,虽然教育部具有全国统一的教学行政权力,但是基础教育委员会(面向第二语言教学)和民校教育委员会(面向华文教学)的管辖范围、政策制度又不相同,甚至可以说是两个系统,因此,调研要搞清教材是为哪个系统编写的,该系统内的教学有什么特点等。再如印度尼西亚,全国的汉语教学情况地域差异很大,分为以棉兰、巨港为中心的苏门答腊地区,以雅加达、万隆为中心的西爪哇地区,以日惹、三宝垄为中心的中爪哇地区,以泗水为中心的东爪哇地区,以及以坤甸为中心的西加地区,各地区具有不同的教学特点,[10]这给精准的教材定位和编写增加了难度。

四、适配性在国别汉语教材中的体现

通过总结国别汉语教材研发经验,为凸显适配性在国别汉语教材中的地位,本文试图建立一个适配性框架(见图1),并对其进行了整体设计,即4个维度、15个方面的层级设计,具体呈现为15项评价指标。4个维度即:教材与教学情境的适配性、教材与教学大纲的适配性、教材与教师的适配性、教材与学习者的适配性。它体现了普通教育学中教学设计的3个层次:教学情境分析、教学大纲分析和使用者需求分析。无论是分析、评价教材,还是调研、编写教材,都要考虑这3个层次的问题。完整、系统的适配性框架设计,对编写、评价、选用教材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一)教材与教学情境的适配性

该维度重点突出了教育文化特点、外语教学理念和教学设施三方面,前两者指宏观教育情境,后者为微观课堂环境。不同国家(地区)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风俗习惯、教育制度等多种因素塑造了不同的教育文化,最典型的两种教育文化类型是竞争型教育文化和参与型教育文化。[11]

如果一套强调快乐学习、注重引发学习者兴趣的汉语教材,设计了丰富的语言文化活动和游戏,强调学习者的参与和互动,放在以应试为核心的竞争型教育文化环境中使用,它的教学难度和强度,教学重点和方法,都不能适应这种教育文化,反之亦然。教育文化特点会直接影响外语教育文化特点,与外语教育文化特点的适配性主要看教材与该国主流的外语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否适配。不同国家主流的教学理念和流行的教学方法不尽相同,反映在教材上也不相同。教材与该理念、方法越适配越容易获得认可,适用性就越强。以欧美国家为例,“欧”和“美”在外语教学理念上有本质差异,欧洲更崇尚较为经典、传统的外语教学理念,而北美地区更偏好以兴趣为导向的教育观念。教材研发还应尽量符合学校信息化水平、教学设施、教室布置等外部条件。实际上,教学情境是最不易把握且最容易忽略的考察维度,往往需要长期在该环境中从事教学工作才能熟知并合理运用在教材编写中。以上三方面可具体体现为以下评价指标:

(二)教材与教学大纲的适配性

该维度包括四个方面:教材是否符合该国汉语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宗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容量。教学大纲是教育文化特点和外语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教学大纲所呈现的教学宗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范围等是课程设计的基础,因此教材是否符合教学大纲的这些具体方面,决定了它是否符合课程的基本要求。在美国、南非、法国、新西兰、韩国等国家,政府部门已经公布汉语教学大纲,为研发国别汉语教材奠定了基础;在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国家,虽然没有专门的汉语教学大纲,但外语教学大纲十分成熟和翔实,这就需要研发者“吃透”该国外语教学大纲,结合汉语的特点研发汉语教材;在一些国家,政府出台的外语教学大纲比较宏观、笼统,对教材编写缺乏具体的指导作用,还有一些缺乏外语教学大纲的国家,需要教材研发者根据实地调研、参考其他相关语言教学大纲开展编写。有关教学大纲适配性的指标有:

(三)教材与教师的适配性

教师是选择和使用教材的主要群体之一,教材是否满足某一国别教师群体的共性需求,是否适合教师使用是不容忽视的。海外汉语教师的构成非常复杂:(1)年龄跨度大(从不足20岁到近70岁),(2)专业和教育背景庞杂,(3)职业经历和教学经验迥异。现实情况导致教师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教师教学是一种技能,也是一门艺术,教材不能束缚、控制、绑架教师的教学活动,而应该是提供多种选择的“菜单”或者“超市”。据此,教材与教师的适配性主要体现在教材的便利性、灵活性、可选性方面,为教师教学提供多种选择和调整空间。具体体现为以下评价指标:

(四)教材与学习者的适配性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原则给教材与学习者的适配度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深入,教材编写应从哪些角度、哪些方面贴近学习者,这个问题受到普遍关注,结论也逐渐明朗。在参考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教材与学习者的适配性维度分为四个方面,具体指标如下:

对学习者年龄的考虑既简单又复杂,道理十分简单,但由于作为外语的青少年汉语教学研究相对薄弱,教材研发经常“无意识”地忽略青少年汉语学习者的年龄和认知发展等自然条件,造成部分少儿汉语教材“成人化”、中学汉语教材“低龄化”的现象。在此基础上的国别研究更加缺乏,国别性更加难以体现。国别之间的语言比较能帮助学习者通过共性熟悉新的语言或者通过特性强化记忆新的语言。例如印度尼西亚语中没有送气音,学习汉语语音时要特别注意b-p、d-t、g-k、j-q、z-c、zh-ch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区别。再如泰语里状语的语序和汉语不同,“我已经毕业了”在泰语里的表达是“我毕业已经了”,学习状语时要特别注意语序和状语位置的练习。教材研发前期重视学习者的社会文化背景调查就可以避免上文中提到的“文化冲突”的现象。只有了解学生学习汉语的真正需求,搞清学生是以实用价值为导向的工具性动机还是以文化兴趣为导向的融入性动机,教材编写才会具有针对性。

五、适配性在国别汉语教材研发中的实现途径

(一)整体解决方案是国别汉语教材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海外很多国家的汉语教学实际情况为国别教材研发提出更高要求,即不仅要研发出一套适用教材,更要从根本出发,为当地提供一整套汉语教学解决方案,帮助当地完善汉语教学体系,包括设计课程大纲,培训汉语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等。这就好比一栋高级住宅需要完善的配套设施才会变得更加宜居。只有充分的编、教、研互动才能让汉语教学落地生根,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修订完善教材,增强其适配性,使其在当地成为经典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与泰国教育部合作编写的《体验汉语中小学系列教材》就是这一研发思路的成功案例,双方在合作编写教材的同时修订、完善、补充汉语教学大纲,并在教学试点基地进行教材试用、教学观摩、教师培训等活动,为教材编写和推广营造了良好氛围。

(二)需求调研是实现教材较高适配性的基础

需求是教材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需求,教材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新需求的涌现,是教材创新的源泉。当前汉语国际传播中的“教材”问题,归根结底是教材编写没有及时适应教学需求快速变化的结果,为此针对教材使用环境的需求调研显得愈发重要。需求调研是针对教材需求的调查、分析研究。科学的需求调研可以发现潜在需求,了解真实需求,把握需求趋势;需求调研为教材整体设计和教材具体编写提供指导,调研越系统、全面、深入、细致,具体编写思路越清晰,目标越明确,教材适配性越强。教材适配性框架为需求调研提供了基础,它从教学情境、教学大纲、教师和学习者4个维度、15个方面勾勒出调研和需求分析的结构图。当然,在该框架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充实教材适配性内容,融入更多考虑因素,调研将更加丰富,需求分析更加具体,调研结果更加有力。

需求调研的基本方法有: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研发者可以根据教材适配性框架设计问卷和访谈提纲。同时调研要特别注重实际课堂教学观摩,研究者应该走进课堂,通过听课、访谈,采集一手材料,了解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况、教师授课情况和学生特点等。

(三)整体设计是落实需求调研结果的关键

整体设计是指制定教材编写的总体设计方案。整体设计阶段是从规划到具体编写过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关系到调研结果是否落到实处,也为教材的具体编写建构了框架,提供了模板。通常情况下,教材整体设计包括四个步骤:教材定位、确立编写原则、制定编写大纲、编写样课。首先,在教材定位环节要做好四“定”:确定教学对象、确定课程设置、确定教学目标、确定编写理念。其次,制定编写原则环节涉及教学模式原则、编排顺序原则、人物场景设计原则、语料选取原则、知识处理原则、技能训练原则和活动设计原则。再次,编写大纲是按照一定顺序将教学内容的要点系统地进行排列,从而形成整套教材的框架结构。其具体做法是将话题、目标、功能、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文化、策略等有关知识和技能建立起一个整体框架结构。该环节尤其要注重知识量多寡的均匀编排、难度梯度的螺旋式设计以及各知识模块之间的关联配合。最后,在样课编写环节,各个级别应编好完整一个单元(课),作为后期“批量”编写的样本和模板。

(四)适配性原则应贯穿教材编写始终

教材要达到较高适配性,还需要将适配观念渗透在具体编写的每个细节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将表层适配性延伸至深层次。一般来说,通过调研和整体设计实现表层适配性相对容易,例如按照课时要求设计教材容量和结构,用当地语言注释,融入本土词汇(包括人名、地名、食品、动物、节日等),介绍当地文化习俗,等等。而深层次的适配性需要对前文提到的适配范围具有很深刻的了解和把握。在这方面,编写者很可能要进行第二轮专门性调研,例如针对话题选择进行调查,针对语言难点进行文献研究,在课文场景设计、课文编写、活动设计时征求当地教师的意见等。以下举两个深层适配性的具体实例:(1)课文编写。在深入了解泰国社会文化环境和学生喜好之后,我们把简单赞美他人(女性)外貌时的常用句“她真漂亮!”修改为“她的皮肤很白,她真漂亮!”,这是在“以白为美”的国家赞美女性的常用表达,这样的对话更符合实际情况,实用性更强。(2)课堂活动设计。通过对泰国教室设施条件的观察,他们的桌椅摆放是有序排列的,不易挪动,为此在教材的活动设计中,围坐或自由走动式的活动适用性不强,而以排或列为单位的传递式的活动更符合当地教学条件,教学效果也最好。

(五)在试用中检验适配性的实际效果

教材试用是教材编写中最容易忽视的环节,但实践证明,经典教材都是经过了“试用→反馈→修改”的反复打磨,可见教材试用是教材编写中、后期检验教材适配性的最佳手段。教材编写源自教学实践,又要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脱离教学实践的教材注定是失败的教材。研发者可以为教材试用设计评价工具,例如征求意见表、试用记录表等,如果能到教学现场观摩教材试用过程,获得的信息和反馈更直观、更具有针对性,便于分析教材的使用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教材,增强适配性提供依据。

注释:

[1]详见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

[2]孔子学院遍全球.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12-09.

[3]交流日益频繁,泰国近90万人学习汉语[EB/OL].(2014-10-31).http://www.chinanews/hr/2014/10-31/6739296.shtml.

[4]习主席访美开辟中美人文交流新天地.光明日报,2015-10-04.

[5]李泉.汉语教材的“国别化”问题探讨.世界汉语教学,2015(4):526-540.

[6]国别汉语教材大致分为三种类型:①以国家为单位,如为泰国、南非学习者编写的教材;②以区域为单位,如为中亚、拉美学习者编写的教材;③以某国内某个地区为单位,如为英国苏格兰地区、印度尼西亚西爪哇地区学习者编写的教材。本文采用目前通用的“国家(地区)”的写作方式概括以上三种情况。

[7]培训“种子教师”推动汉语教材“走出去”.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9-28.

[8]余心乐.对外汉语教材文化翻译例说.中国翻译,2009(4):68-70.

[9]狄国伟.国际汉语教材本土化:问题、成因及实现策略.课程·教材·教法,2013(5):80-83.

[10]任弘.华语文教育产业的四具发动机//第二届华文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11]廖建玲.国际汉语教学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50-51.

(作者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