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简析古籍整理出版中断句标点的编辑处理

简析古籍整理出版中断句标点的编辑处理

时间:2024-11-08 01:44:34

[摘要]文章以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中华大典·生物学典》书稿为例,通过对书稿中断句标点失误原因的分析和例句订正,谈古籍整理出版中断句标点的编辑处理,揭示古文断句标点之不易,也指出合理断句标点之可行。

[关键词]古籍整理出版断句标点编辑处理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人著述,概不断句标点。当然古时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标点符号,人们阅读古籍,若非具备一定的断句能力,往往难以读通文句,也就不能正确理解文意,甚至会做出与文意相反的解读来。这种情况的存在,也给古籍整理出版增加了难度。对古籍进行整理出版,最终目的是要让今天的读者读懂古书,从而传承和弘扬古书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让今天的读者读懂古书,就要对古书施用合理的标点符号,而要做到合理施用标点符号,首先必须做到合理准确断句。语言学家杨树达说:“句读之事,视之若甚浅,而实则颇难。”为此,承担古籍整理出版任务的编辑就必须具备断句标点的基本功,否则难以胜任此项工作。当然,我们要认识到断句标点之不易,也要相信合理断句标点之可行。本文拟以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中华大典·生物学典》书稿为例,通过对书稿中存在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断句标点失误类型进行归纳、分析和例句订正,谈一谈古籍整理出版中断句标点的编辑处理。

一、由于对古代名物制度不了解而误断误标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积累了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记载了数不胜数的人名、地名、物名及典章制度名称。由于时隔久远,今天的人对古代的许多名物制度已经不甚了解,或非常陌生,在进行古籍整理断句标点时常常不能正确识别、区分各种名物制度,以致作出不恰当处理。如:

例1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按照书稿的处理,这个语句的意思可理解为:彗星又出现在西方,十六日这天,夏太后死了。果真是这样的吗?要正确理解这个语句,首先要知道古人纪日的方法和习惯。我国古人一般是以干支纪日的,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之类。在《史记》等古书中,数字与“日”连用是说“多少日”,而不是某月的某日。对古代历法制度有所了解后,我们就可以正确理解语句中的“十六日”是指彗星在西方又出现的时间一共有十六天,这个时候夏太后死了,而不是说夏太后死于十六日那天。因此,这个语句正确的断句标点应为: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例2(蝨)俗省作虱,《篇海》《类编》别作□□。(张自烈《正字通》)

对这个语句的断句标点,关键的是对“篇海类编”作准确处理。《篇海类编》是我国古文献中的一本辞书,旧题宋濂撰、屠隆订正,或简称《类编》,《康熙字典》里一般称作《篇海》。书稿将“篇海类编”分作“《篇海》《类编》”两个书名,显然是错误的。这个语句正确的断句标点应为:(蝨)俗省作虱,《篇海类编》别作□、□。

例3玉壶诗话曰:宋太宗命苏易简讲文,中子有杨素,遗子食经羹藜含糗之说。(汪灏《广群芳谱》卷一五)

这个语句其实含有两个书名,即《文中子》和《食经》。《文中子》是隋代教育家、思想家王通(号“文中子”)的弟子们在他死后为了纪念他并弘扬他在儒学发展中所作的贡献,仿孔子门徒作《论语》而编的一部书,初名《中说》,又称《文中子中说》。而《食经》是担任过隋炀帝的“尚食直长”谢讽撰写的一部有关饮食的书。搞清楚了这两部书的名称,那么这个语句正确的断句标点应为:《玉壶诗话》曰:宋太宗命苏易简讲《文中子》,有杨素遗子《食经》“羹藜含糗”之说。

例4读书通虮虱,通作几瑟,非。(张自烈《正字通》)

这个语句的一个关键词语是“读书通”。它是明代郝敬撰写的一部书的名称,共二十卷,其中第二卷《五声谱》是一部以湖北京山话为基础编写的韵书。书稿中对“读书通”不加书名号,使语句的意思让人费解。所以这个语句正确的断句标点应为:《读书通》“虮虱”通作“几瑟”,非。

古人在称说一些有名的文献名称时常常用简称,这也是导致古籍整理误断误标的一个原因。

例5史严安书:介胄生虮蝨。(张自烈《正字通》)

如这个语句中的“史”其实是《史记》的简称,书稿似乎把它当作了姓氏。《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述齐人严安上书曰:“介胄生虮虱,民无所告愬。”因此,这个语句正确的断句标点应为:《史》严安书:“介胄生虮蝨。”

即使掌握历史上和古籍中一些称谓习惯(如尊称),还需对古文作者的生活背景有所了解,如作者交往的人物之名等,否则可能对作者之文句作出误断误标。

例6《列仙传》有山图者,入山采药,折足,仙人教服此四物而愈,因久服遂度世。余以问名医康师、孟师,孟大异之云。医家用此多矣,然未有专用此四物如此方者。(苏轼、沈括《苏沈良方》卷二)

这个语句涉及宋代的一个名医康师孟,他是苏轼的朋友。苏轼博览群书,其中很多是医书。他所交往的人,除康师孟外,许多也是当时的名医,如庞安常、单骧、胡洞微等,还有药店老板郭遘。云南昆明一带尊称他人,一般是在姓之后带一个师字。语句中的“康”“孟”常作姓氏用字,故书稿便处理成“康师”“孟师”,这是囿于习见望文生义所致。这个语句正确的断句标点应为:《列仙传》有山图者,入山采药,折足,仙人教服此四物而愈。因久服,遂度世。余以问名医康师孟,师孟大异之,云医家用此多矣,然未有专用此四物如此方者。

二、对文言虚词的用法不了解而误断误标

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特别是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矣焉哉,惟夫盖耶耳然兮”等,在句中出现的位置比较固定,或在句首,或在句尾,或在句中。唐代刘知幾在《史通·浮词》中说:“夫人枢机之发,亹亹不穷,必有余音足句为其始末。是以‘伊’、‘惟’、‘夫’、‘盖’,发语之始也;‘焉’、‘哉’、‘矣’、‘兮’,断句之助也。去之则言语不足,加之则章句获全。”在古文中,此类词语之前或之后往往是文意断绝或停顿之处,因而一般被当作文言断句的标志性词语。但古汉语中文言虚词的用法很多,如果不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也会导致误断误标。

例7虱之处裈,逃乎?深缝匿于败絮,自以为吉宅也。(阮籍《大人先生传》)

这个语句中有一个“乎”字。在古汉语中,“乎”常作语气词,用在句尾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但是,在古代汉语中,“乎”也常用作介词,引介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原因等,相当于“于”,如:“吾独穷困乎此时也!”这里用于引介时间。书稿例句中的“乎”是介词,用于引介处所,而不是疑问语气词,其后不能断而加用问号。这个语句的意思是:虱子身处裤裆里,逃跑到深处的缝隙里,藏匿在破败的棉絮中,自以为这里是吉祥的住宅。这个语句正确的断句标点应为:虱之处裈,逃乎深缝,匿于败絮,自以为吉宅也。

例8《安南异物名记》云:江瑶如蚌而稍大,中肉腥而䏰不中口,仅四肉牙佳,耳长四寸许,圆半之,白如珂雪,一沸即起,甘鲜脆美,不可名状,此谓柱也。(雍正《广东通志》)

这个语句中的“江瑶”即“江珧”,是一种海蚌,壳略呈三角形,表面苍黑色。潮汕一带俗名“割猪刀”“杀猪刀”。若按书稿在“佳”和“耳”之间断句,则这种海蚌便有“长四寸许”的耳。事实上,这是一种壳呈三角形的贝类动物,并无什么“长四寸许”的耳。语句中的“耳”并非耳朵之“耳”,而是一个句末语气词,相当于“罢了”。可见在“耳”前断句,便造成对“江瑶”描述的错误。这个语句正确的断句标点应为:《安南异物名记》云:江瑶如蚌而稍大,中肉腥而䏰不中口,仅四肉牙佳耳。长四寸许,圆半之,白如珂雪,一沸即起,甘鲜脆美,不可名状,此谓柱也。

例9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则于视,必拨尔而怒。(《周礼·考工记》)

在这个语句中,如果将“而”字理解为连词,就不能准确地进行断句标点。这里的“而”字其实是一个象形字,表示面颊上的毛。许慎《说文解字》:“而,颊毛也。象毛之形。”“颊毛”即“而”字的本义。这个语句描述的是猛兽搏斗前的形象,收缩其利爪,鼓圆双眼,翘起颈颊上的鳞毛,一副虎视眈眈的样子。因此,这个语句正确的断句标点应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则于视必拨尔而怒。

三、不明词义、不通文理而误断误标

词是构成句子的单位。在古籍整理中,要准确断句,使句子结构完整,表意清楚,必须厘清每个词在句子中的含义,弄清楚构成句子的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做到这一点就能做到合理断句、明白表意了。如:

例10《骨空论》云:“辅骨上横,骨下为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卷四下)

这个语句要说明“楗”是什么,在什么位置。原文接着注释:“膝辅骨上、腰髋骨下为楗。按,横骨即髋,横之言广也。楗即髀骨之直者,机即髀骨与髋相构处也。”明确指出“楗”在膝辅骨上、腰髋骨下,“横骨”就是“髋”,“横骨”与“辅骨”对举而言。书稿在“横骨”中间点断,显然是不合理的。这个语句正确的断句标点应为:《骨空论》云:“辅骨上、橫骨下为楗。”

例11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资治通鉴》卷三七)

要准确地对这个语句进行断句标点,首先要了解“泉府”“收”“不售”“与”“欲得”等词语的意思和其相互间的关系。“泉府”,《周礼》载明是古代官名,掌管国家税收和收购市场滞销货物进行调剂。“收不售与欲得”,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引颜师古的话说:“言卖不售者,官收取之;无而欲得者,官出与之。”由此可见,“收”是收购的意思;“不售”是指卖不出去的货物;“与”是给予的意思,是动词而非连词;“欲得”是想要得到。各词语间的关系是:“泉府之官”是偏正结构,作“有”的宾语;“收不售”“与欲得”都是动宾关系的短语,两个短语间是并列关系。因此这个语句正确的断句标点应为: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

例12然猿猱不食毒果,牛马不食毒,刍鸟雀非其可食者不食,不独人类为然也。(合信《全体新论》卷六《手鼻口官论》)

这个语句中的“刍”是一种牲畜吃的草。《诗经·大雅》“询于刍荛”,疏:“刍者,饲牛马之草。”“牛马不食毒刍”,意思是说牛马不吃有毒的草。将“刍”与“鸟雀”相连,意思不可理解。此语句正确的断句标点应为:然猿猱不食毒果,牛马不食毒刍,鸟雀非其可食者不食,不独人类为然也。

四、不明了古诗词用韵特点而误断误标

中国古代诗文讲求押韵,文句读起来有韵律,有音乐美感。用于押韵的韵脚自然形成韵律的停顿,如果断句错过韵脚,就会造成韵律的不和谐。如:

例13暗叶啼风雨,窗外晓色胧,月悤散水麝小,池东乱一岸。芙蓉蕲州簟,展双纹浪轻,帐翠缕如空。梦远别泪痕,重淡铅脸斜红。(周邦彦《塞翁吟·夏景》)

这是词的上阕,押“东钟”韵,“月悤”“东”“蓉”“空”“重”“红”都是韵脚,都是可以点断之处。书稿编者由于不明了古诗词用韵特点,没有按押韵规律断句标点,造成韵律不谐调,词意不清楚。这个语句正确的断句标点应为:“暗叶啼风雨,窗外晓色胧月悤。散水麝,小池东,乱一岸芙蓉。蕲州簟展双纹浪,轻帐翠缕如空。梦远别、泪痕重,淡铅脸斜红。”

五、不了解古文中特殊的用字现象而误断误标

汉字在其发展过程中,字形和数量的简化和繁化交替进行,为了满足记录汉语的需要,或因习惯使然,便产生了同一个词用不同的字形来表示的现象。这种用字现象有的是通假字,有的是古今字,有的是异体字,有的是繁简字。对这些用字现象如果缺乏了解,也常常会造成古籍整理断句标点的失误。如:

例14祝鸠,即隹、其夫不孝,故为司徒。(余萧客《古经解钩沉》卷三○)

书稿的断句标点是很不好理解的,仅“其夫不孝,故为司徒”就非常没有道理。“司徒”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官职,掌民事。少昊氏以鸟名官,祝鸠氏为司徒。《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东夷族郯子曰:“祝鸠氏,司徒者也。”这么重要的官职怎能以不孝之夫来充任呢?如此失误,主要是因为对句中特殊的用字现象不了解所致。“祝鸠”又名“隹其”,又名“鳺鴀”。《尔雅·释鸟》:“隹其,鳺鴀。”“鳺鴀”又写作“夫不”,此为文字通假现象。明乎此,则这个语句正确的断句标点应为:祝鸠,即隹其、夫不,孝,故为司徒。

六、不熟悉古代行业用语而误断误标

社会分工很早就进行了,社会分工带来行业的分化,随着行业的专门化发展,各行业都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行业用语。即便是身处同时代,外行人对某行业的用语都有“隔行如隔山”的感叹,千百年后的人们对那些行业用语更是有莫测高深之感,这也是在古籍整理断句标点中常常弄错的原因之一。这种情况在古医书中表现更为突出。如:

例15葶苈二分,甘遂二分,大黄一分,冶合,和,以米汁饮一刀圭。(《武威汉代医简》)

对这个语句正确断句标点,须正确理解“冶”“合”“和”“合和”“刀圭”这几个行业用语的意思。在古代医学中,“冶”指“捣碎”“磨碎”,“合”“和”“合和”都作“调和”“搅拌”讲,“刀圭”则是一种中药量器。对这些行业用语有了正确理解后,就能够合理地进行断句标点。所以,此语句正确的断句标点应为:葶苈二分,甘遂二分,大黄一分,冶,合和,以米汁饮一刀圭。

例16蝼蛄又名梧鼠,《本经》未见也。今方:家治石淋导水,用蝼蛄七枚,盐二两,同于新瓦上铺盖焙干,研末。温酒调一钱匕,服之即愈。(唐慎微《证类本草》)

在书稿中,“方”和“家”分离,下文“家治石淋导水”不好理解,这是由于对“方家”这个医界用语不熟悉造成的。“方家”即方剂家、医生。《唐六典·尚药局》:“凡合药宜用一君、三臣、九佐,此方家之大经也。”这里所说的“方家”指的就是“方剂家”。所以,这个语句正确的断句标点应为:蝼蛄又名梧鼠,《本经》未见也。今方家治石淋导水,用蝼蛄七枚,盐二两,同于新瓦上铺盖焙干,研末,温酒调一钱匕,服之即愈。

七、不注意文气连贯而误断误标

有一个成语叫做“一气呵成”,用在说话作文上,这叫“文气连贯”,中间相连不断。在古籍整理断句标点中,如果不注意文气连贯,会造成语句表意不顺,结结巴巴。如:

例17楛,《唐韵》《正韵》:侯古切。《集韵》《韵会》:后五切。并音户。(《康熙字典》辰集中《木部》)

《唐韵》《正韵》《集韵》《韵会》均为韵书,“侯古切”“后五切”为反切注音。“并音户”意思是说前面所有韵书对“楛”字的反切注音,用直音方法均念作“户”。如果在反切前面加用冒号,后面加用句号,就会将语句文气割断,失去连贯性。特别是在“并”这里,前面用句号点断,“并”本身所具有“一并”的含义也无法连贯地表达出来。因此,这个语句正确的断句标点应为:楛:《唐韵》《正韵》侯古切,《集韵》《韵会》后五切,并音户。

参考文献:

[1]季永兴.古汉语句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北京:中华书局,2003.

[3]叶方石.文言文断句标点的方法与技巧.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学报,2012,29(1).

[4]黄建年,侯汉清.农业古籍断句标点模式研究.中文信息学报,2008,22(4).

[5]段桢.《武威汉代医简》“和”“合和”正义——并就有关句读与张延昌先生商榷.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0,27(5).

[6]王林生.本草文献句读失误例举.中医文献杂志,2011(2).

[7]问永宁.中华书局版《无邪堂答问》句读献疑.唐都学刊,2010,26(2).

[8]沈怀兴.古文翻译标准的再思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3(6).

[9]曹宇飞.古籍标点问题简论.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2.

(作者单位:云南教育出版社)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