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南宁亚洲邮展随笔

南宁亚洲邮展随笔

时间:2024-11-07 08:21:02

图1

图2-4

中国2016第33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于2016年12月6日圆满落幕。受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委派,我参加了本届邮展的评审工作,并且担任了国家组邮政历史类组长(图1为全体评审员合影)。应《集邮》杂志总编辑刘劲的一再要求,写几点参加亚洲邮展评审的感受,有些观点是站在一名旁观者的角度所发出的。

一、社会集邮——中国邮政历史类展品的新突破

作为邮政历史类邮集,通常分为三类:1.邮政历史类,主要研究邮资邮路以及邮政服务及其发展;2.邮戳类,研究邮戳的功能,戳式变化,墨色变化,以及在什么地方使用和在什么时期使用;3.历史、社会和特别研究类,它主要研究邮政对社会、历史、地理、文化甚至商业贸易的影响。它的基本要求是:可以使用邮品和非邮品,但是非邮品必须与邮集主题密切相关,且其数量不能超过邮品。这一关于非邮品数量的限制似乎要求太松,通常的实践中,它们的数量往往被作者控制在不超过20%左右。

新加坡有一部名为《早期新加坡酒店邮件(18831941)》五框邮集,曾多次参加FIP世界邮展,虽然每次都成绩平平,但作者的参展心情似乎从未受过影响。而本次邮展,日本的一位作者展出了一部八框的社会类邮集《1882-1947纽阿福欧及其锡罐邮件邮政史》(图2、3、4),这显然不是第一次展出,因为它具有八框的展出资格。纽阿福欧是汤加的一个小岛,岛上居民仅数百人,其邮政的重要性较低。该展品除用了数量较多的非集邮素材外,诸如岛内风光明信片、轮船公司广告单、旅游宣传卡、报刊剪片、信件内页、历史人物照片等,而多数是集邮素材。若按邮政历史类评审,它不可能获得高分。但按社会集邮的评审标准去打分,则有望获得85分或更好的分数。

中国的邮政历史类展品以前都是以邮政历史类和邮戳类形式出现,而本届邮展中《“文革”时期特色邮政》则第一次以社会集邮的形式组集参展。按照社会集邮对素材的特殊规定,该展品展示了一批非集邮素材,例如,各种中央文件、油印传单、新闻报纸,通令布告,乃至红卫兵步行串联行军示意地图,由飞机上撒下的制止武斗的传单等。

由于合理的掺入了这些非集邮素材,使邮集一改过去那种对“文革”邮政历史的叙述和展示的传统方式,而将“文革”在邮政中所造成的乱象和影响表达得淋漓尽致。显然,这种表达方式得到了评审员的认可,最终以大镀金奖的成绩完美收官。

二、一框展品——国际评审员怎样看待

本届亚洲国际邮展中,一框展品的评分普遍都不是很高。中国参展的一框展品最高得到89分,多数展品在国家级邮展中的优势似乎已经失去。给人的感觉好像越是级别高的邮展,对一框展品的要求就越严。那么,评审员是怎样看待这类邮集呢?仅以传统类和邮政历史类为例,在评审时首先对这些类别的一框展品的重要性不予评分,将其重要性的分数划归到处理之中。也就是说,评审员对一框展品的重要性不予考虑,只考虑展品的处理。如此一来,那些早期的选题,在重要性方面就不再占有优势。而对于某部邮政历史类的一框展品处理的评审,新西兰资深国际评审员RossMarshall是这样考虑的:先看这是不是一部适合做一框展品的选题?在此前提下,已知可获取的素材仅为一框?还是三框或五框?如果这并非是一框范围内的素材,则处理的30分将会被拦腰切断,仅剩下15分,最多也只能得到18分。他的观点在国际评审员中比较有代表性。

而亚洲集邮联主席苏拉吉则更严格地对待一框邮集的选题。他认为,只有“pigeonmail”才适合做一框邮集(注:pigeonmail即信鸽邮件,这是一种由信鸽携带的纸质十分轻薄且尺寸很小的信封。早期较著名的有十九世纪普法战争时期的巴黎信鸽邮件;十九世纪末期新西兰、加拿大等地的信鸽邮件,数量不多,每件平均价格在人民币数千元以上)。

从这个趋势看,一框展品在高水平的国际邮展和世界邮展中打分将会越来越严。估计在今后举办的全国邮展上,对一框展品的打分也会从严。但是,在国家级以下的邮展,像省级邮展等从发掘和鼓励新人的目的出发,应该还会留有一定的宽松空间。

三、奖级落差——没有具体的公式可套用

每次的竞赛性集邮展览评审结果出来后,展场上都会掀起波澜,本届邮展也不例外。而焦点却是围绕着展品奖级的高与低。2005年澧县全国邮展成绩公布后,一位作者向我抱怨:“我的邮集以前就是xx奖,这次参展加了xx元的好东西,结果奖级不升反降,今后真的不想再做邮集了!”2016年西安全国邮展,也有类似情况出现,某位作者当场发泄对评审结果的不满和怨气。而本届南宁亚洲邮展挂花后,最典型的质疑便是,同样还是这几个评委,为什么某部展品在西安与在南宁的成绩相差那么大?

其实,这些疑惑是很正常的,而这些看似不正常、看似不公正的现象也是极其正常的,不仅国内邮展上有,国际邮展上也有。例如,1996年中国第一次举办亚洲邮展,那时我作为见习评审员,目睹了国内某部展品在一年前原奖级的基础上连降两级,而新加坡资深的评审员林三美解释道:“一年前,同样是这部展品,同样是我们几个人评审,我们给了这部展品镀金奖(那时的镀金奖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了),原因这部展品的旁边是一部做得很差的展品,当我们评完这部差的展品,接着再看中国的这部展品时,一致认为这才像是一部较好的展品!而此次在北京,它左右的展框内好展品太多了,相比之下,它就比较差了。”

其实,评审员给邮集打分以及对一部邮集的认知和评价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影响的因素是很多的。即便是同一位评审员都会在不同邮展中对同一部邮集打出不同的分数,更何况是不同的评审员来评审?对一部邮集的评价,是没有具体的公式去套用的。而评审规则是一个总的指导性的原则,按这个原则是得不出具体分数的。分数应该是在同一个小组中的几位评审员之间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实践而给出的一个综合性的分数,它只是相对的合理,一旦形成结论,则全体评审员就必须尊重这个结果,而无论自己真实的观点如何。说白了,这就是游戏规则,不明白这点,最好不要参加这种竞赛性游戏。因此,请参展者记住这个共识:在不同的邮展中,一部展品的成绩相差两个奖级,是正常的,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这与评审员打压参展者一点关系也没有。

英国皇家集邮会原会长、FIP邮政用品委员会主席哈金斯的著名的英国早期邮政用品大金奖邮集,在2016年纽约世界邮展被评为大镀金奖,没有任何好奇怪的。我们只认为是,本届评委不欣赏该展品的做法。所以,对于参展者来说,你必须要做好随时被降级降分的心理准备。因为你并不知道下一次的评委是不是还欣赏你的邮集制作(例如邮集的处理等)。聪明的参展者永远不会用此前的奖级作为再上一层楼的台阶,倘若不幸掉下来,他也许会这样宽慰自己:“过去评的虚高,这次却是脚踏到了实地”。

图5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