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集邮学无止境 参展遵守规则——中国 2016 亚洲国际集邮展览评审琐记

集邮学无止境 参展遵守规则——中国 2016 亚洲国际集邮展览评审琐记

时间:2024-11-07 08:07:56

国家组评审员在颁奖晚会合影(张巍巍摄影)2014年11月30日,我曾经前往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参加第29届亚洲国际邮展的评审工作。巧得很,两年后的11月30日,我又在同一日前往绿城南宁,参加中国2016第33届亚洲邮展的评审工作。我参加本次邮展邮政历史类展品的评审,我所在国家组由6名评审员组成,其中两位是来自澳洲的评审员,一位是来自澳大利亚的伯纳德·贝斯顿先生,另一位是来自新西兰的罗斯·马歇尔先生。贝斯顿先生是本次邮展的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兼国家组组长(国家组另一位组长是中国的常珉先生),我跟随他对印花(税票)类展品进行评审;而马歇尔先生则与我在常珉先生的带领下进行了国家组邮政历史类邮展品的评审,这两位白皮肤的老前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资深的FIP邮展评审员,他们对规则的理解已经达到了如指掌、运用自如的境界。在评审过程中,一开口必然是围绕规则范围来展开,对每一部展品打出来的每一项小分,都必然用规则条文来支撑。

外国评审员的敬业精神留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马歇尔先生的敬业精神。很多参展者和评审员认为,珍罕的素材要放在展框中间的黄金位置,而展框下面的两排贴片基本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素材,因为评审员往往懒得弯下腰去看,其实不然。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来自媒体的图片,很多评审员蹲着甚至跪着评审。在这其中,马歇尔先生是极为认真的一位。他对每一个贴片都看得很仔细。也许是因为英语是他的母语给评审带来的便利吧,往往我们还在审阅展框上面贴片的时候,他已经弯下腰或蹲下去审阅最下方的贴片了。同时,他对每一个前言页都看得很认真,认真到逐字逐句地抠的程度。如果标题有年份断代的,他一定要看前言中有没有说明断代的原因,然后再逐个贴片来看有没有这个时间段内最早和最晚的素材,特别是对最后一个贴片,他肯定是要蹲下来仔细研究是不是一个合适的结尾。但是,有些邮集往往令他失望,他对于中国参展者在章节处理方面并不满意,觉得很多邮集章节混乱,逻辑不清。

从马歇尔身上,我看到了外国评审员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在邮展最后一天面对参展者的时候,马歇尔先生对于前来的作者都相当热情,虽然语言不通,需要借助翻译,但是,对每一个上前请教的作者,他都详细地指出了邮集的不足之处和改善建议。在他回到新西兰后,第一时间给我发来报平安的电子邮件中,提到他已经拾掇好了自己家的花园,现在可以有时间和我继续探讨本次邮展的邮集前言页,并且表示,如果有邮集作者需要,他甚至可以代为修改前言页。我还是一名邮集作者的时候,也参加了若干次国家级邮展和邮集会审,每次当会审专家指出我邮集的不足之处时,最希望的是能得到一些具体的指点,邮集应该如何修改?以及邮集将如何发展?章节如何处理才可以更加连贯?因此,我担任评审员后,也一直坚持除了指出不足,尽量为参展者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现在来看,马歇尔先生做的更加到位,值得我国的评审员学习。

参展者领会规则迫在眉睫作为参加国际邮展的参展者,按说应该很好地掌握和理解邮展评审规则,其实不然。从本次邮展来看,一些已经在全国邮展中获得高奖的邮集作者,对于评审规则的理解其实还很肤浅。记得在交叉评审某部刚刚在西安2016全国邮展获得高奖的传统类邮集时,马歇尔先生只给出了75分,他认为这部邮集虽然重要性和珍罕性很高,但在处理和研究方面并不出色。他在评审时问其他评审员:“处理得合适吗?”他摇摇头,继续问:“你看到了研究吗?”他两手一摊,意思是:啥也没有嘛。虽然他后来理解并尊重了传统类评审小组的意见,但他也很诚恳地提出,希望通过征集员对这部邮集提出一些修改建议。

随着中国集邮者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高投入的中国邮集出现在国际邮展。但是,已有多位国际评审员发出了忠告:邮展并不是一个炫富的场所,参加邮展一切都要围绕规则进行。在这方面,我国有部分参展者却暴露出炫富的意图,有的邮集重复展示贵重素材,而又不能诠释其展示理由。这些参展者片面认为,贵重的素材会增加分数。这就是对规则陌生的表现,不要说新手,就是一些堪称老手的参展者,尚不能将一本邮展规则吃透,这将严重约束我国参展者在国际邮展上的成绩。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和各省级集邮协会为此作了大量的努力和工作,举办了多层次的邮展培训班,相信参加过培训的集邮者都会在此方面有所领悟。

对于集邮爱好者来说,一次集邮展览就像一场集邮盛宴,不仅可以观摩高水平的邮集,还可以寻觅心仪的邮品,更可以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同道欢聚一堂。但是,从过往的情况来看,比较遗憾的是大多数国内集邮爱好者还是喜欢和国内的同道交流,而极少和国外的集邮爱好者沟通。相比而言,国外的集邮爱好者则没有局限,每次在国际邮展的官方酒店,都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者下榻。他们和评审员同吃同住、同进同出,每到晚间,在酒店的酒吧、咖啡厅总能看见三五成群的评审员和参展者聚在一起把酒言欢,气氛融洽。本次邮展,我除了与本小组的中外评审员进行了聚餐,还宴请了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评审员和征集员,在邮展结束后,还和中外同行共同畅游了“山水甲桂林”的阳朔,玩的不亦乐乎。在此过程中,除了促进相互之间的友谊,也在闲聊中增加他们对华邮的认知。另外,我也很高兴地看到,国内一些年轻的集邮爱好者,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他们在展场上也积极地与国外集邮家及评审员进行交流。只有在国际活动中互相认知,互相了解,才能让国外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才能让国外的集邮家领悟出中国邮品的精髓。

邮集参展为什么要用英文说到交流,离不开语言问题。的确,外语的局限性让我国很多集邮人裹足不前。那么,是不是可以换个视角看问题呢?不少人提出将中文引进国际邮展殿堂的倡议。我在本次邮展展场工作期间,至少有两位观众向我提出此类建议。其中一位观众甚至质问:“为什么在中国举办邮展不用中文?让我们怎么看得懂呢?”我印象中还有一位参展者在评审员为参展者点评邮集时也提出了类似问题。本次邮展中有7部展品不予评审,其中主要原因就是邮集使用了中文,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中国内地参展者身上,而且还出现在中国澳门的参展者身上。

国际集邮联合会的官方文字共有5种,分别是英文、俄文、德文、法文和西班牙文。但是,有细心的集邮者在国际邮展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有些来自拥有国际集邮联合会官方承认文字国家的参展者,往往也采用了非母语的英文作为邮集文字,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英文是目前国际上最为通用的语言。试想,有朝一日中文正式成为国际集邮联合会的官方文字,中国参展者们使用中文精心编排制作的邮集送出国外参展,能有几位外国评审员看懂中文呢?在大多数评审员看不懂的情况下,最终很可能是参展者吃亏!这也是不少国外参展者舍弃自己国家的文字转而采用英文参展的原因。毕竟参加国际邮展,是以获得理想的成绩为目标。在目前中文还没有成为国际交流通用语言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要用英文作为参展文字为好。

当然,在国内举办国际邮展时,国内观众的语言障碍问题也需要解决。例如,对于展品的展示方法是不是可以灵活处理?某些国内举办的国际邮展,会将展品的前言页翻译成中文附于展框之下,甚至集结成册,供集邮爱好者购买。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后举办国际邮展的时候,是不是可以预先收集好资料,将每一部展品的前言页和展品简介翻译成中文,然后在每部展品的上方贴一个二维码,有兴趣的观众只要一扫二维码,就可以看到相关的中文介绍,岂不更好?

邮品鉴定问题仍存在困惑中国作为一个集邮大国,目前仍然没有国际承认的邮品鉴定机构,这确实令人遗憾。虽然不少集邮家发出了呼吁,但目前看来,这个问题依然无解。因此,在国际邮展中引发了多起因素材而开框的问题。例如,一些曾经在国家级邮展中取得高奖的邮集,在本次国际邮展中被开了框,甚至有个别素材直接被专家组判定为“不允许再次展出”。在国际邮展中,专家组的工作之一就是对获金奖以上的邮集全面检查,获其他奖级的邮集重点抽查。由此可见,获高奖的邮集所用素材必须是经得起考验的邮品。在西安2016中华全国集邮展览中,评委会明显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不仅加强了专家组力量,而且操作也更加规范。经过西安邮展专家组检验的邮集在本次邮展中基本没出问题,而在此之前获得高奖的邮集却在本次亚洲邮展中掉了链子。

在国际邮展中,一份被国际集邮联认可的鉴定证书对于参展者而言就是一件“护身符”。但是,在我国海关现行政策的约束下,很多人都不敢把一些价值昂贵的邮品送出国外鉴定,结果导致我国参加国际邮展的多数邮集很难出具一份鉴定证书。如果我国拥有自己的、被国际广泛认可的邮品鉴定机构,我相信很多参展者都会将一些重点素材或者存疑素材拿去鉴定。那么,类似于本次邮展开框的局面将大大减少。

对每一位集邮爱好者来说,探索集邮领域的奥秘是一种学无止境的乐趣。而我每次参加国际邮展的评审工作,感觉都像是又经历了一次专科学习,在与同组的资深评审员共同工作的短短日子里,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所以,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为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亚洲集邮联合会主席苏拉吉先生向本文作者颁发评审员徽章,右边为国际集邮联合会主席郑炳贤先生(常珉摄影)

邮展历史小组评审员正在工作(梁耀华摄影)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