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专题展品如何获得集邮知识的高分

专题展品如何获得集邮知识的高分

时间:2024-11-07 06:57:59

图1常州2018第18届中华全国集邮展览于2018年5月中旬成功举办。本届邮展全面展示了我国集邮文化的发展现状,涌现出了一批高质量的展品和新人新作。本届邮展的专题类展品的数量虽然只有37部,但仍占据了竞赛性展品的六分之一以上,获奖成绩也比较好,获得金奖的3部展品占全部获得金奖展品的四分之一,14部大镀金奖展品占全部获得大镀金奖展品的近三分之一,基本反映出我国专题展品的整体水平。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参加这次展览的专题展品在多个方面还存在着明显不足。比如,专题展品在集邮知识方面就反映出很多问题。尽管这次专题展品的集邮知识得分多数都在10分以上(满分15分),平均分达到了12.5分,但如仔细观察和分析,许多展品在素材的选择与展示、集邮知识的表述等方面还存在各种问题。特别是对重点素材的学习和研究比较弱,一些专题展品的集邮知识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笔者作为本届邮展专题类的评审员,就如何提高集邮知识的得分,以及在这方面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谈一些看法。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谈或举例,纯属专题集邮学术探讨,不针对任何个人和任何展品,如有不妥或冒犯之处,敬请参展者谅解。

一、素材的选择和使用,是集邮知识的基础得分

在专题展品中,展示什么样的素材,是集邮知识能否获得一定分数的基础。好的做法是:完全依照FIP规则的要求,使用多样性的、合格的集邮素材,而且恰当地、均衡地对这些素材进行展示。但是,如果展品中使用了宣传标签、图画明信片上的信息,有较多商业性素材(如商业票、盖销品等),或将不合格的信息(如零面值邮资机符志上的广告内容、邮资片上的私人装饰)当作有效信息,在素材安排上很不均衡,这些都反映出参展者的集邮知识较弱。

在素材选择上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有些展品中使用的邮品信息,明显不符合FIP的规定和要求,例如使用美国邮资封片上私人(公司)加盖的信息,有一部获得较好奖级的展品中至少使用了5件以上;有的使用了非军邮(Feldpost)片上的信息,所用的信息来自盖有军邮戳实寄明信片的图案;还有的使用了我国清代邮资片背面加印图案的信息;有的使用了非邮政电报纸。更有甚者,使用了普通实寄封上的图案信息。关于美国邮资封片和其他一些非私人订购的邮资封片,严格按FIP规则,其上面加印的信息是无效的。不过,目前国内外专题评审员对专题集邮展品中使用个别早期的、非集邮目的的美国等国家的邮资封片有一定的宽容,但这并不代表这些素材的使用符合规则,更不意味着可以大量使用。

二是一些展品中出现了较多有争议的素材。例如,某展品中使用了多件苏联邮票的“复印变体”和试模印样,引起了一定的争议。其实,展品所使用的这些试模印样,并非当时邮票印制过程中的真正印样,而可能是由于苏联解体后一段时间内管理混乱,原模流出后有人重新拓制的,其重要性和价值并不高。再如,有的展品中展出了一些法属等地区的照片印样。如果认真想一想,法属地区的邮票多是雕刻版,何种需求而产生了照片印样?还有的展品使用中国邮票的设计送审稿,还盖有某人的图章,也值得推敲。建议参展者在购买自己不熟悉的素材时,要仔细掂量,不要图便宜或听邮商的一面之词而上当。

另外,有些获得较高奖级的展品中,也能看到许多近期的空白邮资封片,或使用集邮首日封、豪华样张和评价并不高的样片、样票等。笔者建议,展品中应多使用那些既切合专题信息、又具有较高的重要性,或者具有较强邮政意义的素材。参展者还应消除素材年代越早就越珍罕、史前封价值都很高的认识误区。在史前封的使用上,要注意不同地区的史前封的时间点是不一样的,通常按其发行首枚邮票的时间来确定,并不是19世纪没有贴邮票的实寄封都是史前封。

专题集邮展品中如何展示素材,也反映出参展者的邮识。素材的编排除了考虑专题拓展和外观的需要,还应体现出正确的邮识。比如,对于重要性高的素材,应给予较好的位置,或者留出较大的空间。又如,邮资票品(邮票、邮政用品)严格来说不能叠压,除非进行版式研究时,邮资封片可根据需要适当叠压。如不得不叠压,也要注意邮资票品在上、非邮资票品在下,重要性较高的素材在上、重要性较低的素材在下的原则;邮资封要压在贴票实寄封的上面,而不是相反。

笔者发现,本次展览上的很多专题展品中,设计图稿、印样和发行的正票的展示顺序并不正确,把发行的正票放在了画稿或印样的前面或上面。正确的展示顺序是:设计草图、画稿、印样、发行的正票、变体票。笔者还发现,一些展品在使用奥地利黑样票(blackprint)时,把黑样票所贴的整张说明也一并展出,完全是浪费空间;有的展品在使用BLP背面信息时,却整个打开展示,这没有必要;有的展品所展示的两件素材明明有关系,编排时却离得很远;更有甚者,展示的素材还有被纸遮盖的情况(尽管是原素材所附带的纸),图案信息完全看不到。这些情况也属于邮识问题。这里顺带提一下,专题集邮展品之所以提倡使用新票,就是要让信息能更清晰地展示;之所以推崇实寄的邮政用品,就是要更多地体现邮政意义。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在素材安排上,还应考虑均衡性和多样性,避免贴片上的素材过于单一,以及一框内同类素材过多的现象。有一部专题展品中,连续4个贴片用了5枚比利时广告邮资片,在一框内用了八九个军邮片。多样性既是针对展品的整体,也应在展品的每一框甚至每个贴片上有好的体现。图7

图8

图9

图10二、写好素材说明,是集邮知识得分的重点

专题集邮展品的集邮说明文字很重要,能不能对素材上的集邮知识做出正确、完整、恰当的说明,是集邮知识得分的重点。许多参展者在谈到专题展品的集邮知识时,认为某部展品的集邮说明写少了,或者集邮说明这儿或那儿不对,集邮知识差。这反映出集邮说明作为衡量展品的集邮知识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写好专题集邮展品的集邮说明呢?笔者认为应把握好以下三点。

第一要写正确。正确的意思大家都明白,就是要把与素材相关的集邮知识准确地进行描述,不要写错了。写正确,是对集邮说明最基本的要求,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并不容易。比如,展品中使用了一枚未打齿孔的邮票,它到底是样票还是印样?是与有齿票同时发行的无齿票,还是漏打齿孔的变体票?这时,集邮说明就必须对此有所交代。笔者在展场中看到,不止一部专题展品将奥地利的黑样票标注为印样(参见图5),这显然是不正确的。还有的展品把英国祝贺电报(GreetingTelegram)写成了德国电报纸,把葡萄牙邮资片写成了比利时邮资片,把英国邮资片写成爱尔兰邮资片,把比利时的无齿邮票写成印样,把智利邮资封、美国邮资封等写成了私人订购邮政用品,把非军邮片写成军邮片等。这些不正确的集邮说明,显然都反映出参展者邮识的缺乏。笔者注意到,这次有4部获得大镀金奖以上奖级的专题展品中使用了较为珍罕的19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窗口式广告邮资封,但集邮说明却并不相同。实际上,只有两部展品的说明较为准确;另两部展品描述为1890年发行,不正确,其中一部还将其定性为“广告邮政小本册”。

第二要写全面,即对所展示的重要素材的介绍应全面到位。笔者发现,有的参展者经常陷入一个误区,就是在写集邮说明时未针对所展示素材本身的情况进行具体描述,却将重点放在该类素材上。比如,展场中多部展品使用了威尼斯共和国的AQ邮简,但多数素材的说明是在介绍AQ邮简的发行情况,却对自已的展品使用的这件素材没有说明。AQ邮简有80余种,你使用的到底属于哪一种?又如,多部展品使用了邮票设计画稿,但不同的画稿可能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不同国家的画稿其集邮的重要性不尽相同,不同阶段的画稿其重要性也不尽相同。这时,参展者就应该标注自己所使用的是什么性质的画稿,是草图、构思稿、效果稿,还是已采纳稿或未采纳稿,或是最终稿?不应简单地写上邮票设计图稿或画稿了之。笔者发现,多部展品对此并未做出详细说明。再如,展品中使用了漏色、漏齿等变体票,如能简要说明其产生的原因,当然要比仅写上“漏齿”或“漏色变体”等几个字好得多。对于展品中所用素材,不能直接看出的集邮信息,也必须加以说明。比如,某展品中使用了一枚邮资片背面图案的信息,参展者又没有将邮资片的邮资面复印展示出来,那就必须对该邮资片的集邮信息(如国家、面值、年代等)做出说明。当然,对于那些具有特殊邮资、特别邮路及特殊邮政处理的实寄封等素材,更应该将相关的集邮信息充分写清楚,这样才能显示出邮识,也会给评审员和观众留下好的印象。

第三要写恰当。即对于展出的素材,对其做必要而恰当的集邮说明,该写的写,不需要写的就尽量不写。对那些评审员或观者都比较熟悉的集邮知识,或比较明显的集邮知识,或没太多必要写的集邮知识,通常可以不写。比如,有的展品在可以清楚看到邮资图的邮资封下面写上“××国邮资封”几个字,貌似有集邮说明,其实意义不大。有的参展者可能认为,集邮说明写得越详细越好,素材旁边有密密麻麻的许多说明文字才显示出集邮知识强。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对于重要性强的素材,我们应该把其集邮价值和邮政史的意义写出来、写清楚,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字越多越好。写集邮说明不是做文章,好的集邮说明,是用简洁的文字,把关键的、重要的和需要表达的内容写清楚。毕竟贴片的面积有限,评审员和观众的时间也有限。另外,一些展品的集邮说明,直接把邮商的介绍文字抄过来,甚至写上“存世很少”“很珍罕”“非常难得”等,根本没有必要。多部展品在对邮票设计画稿做集邮说明时,常爱写上“存世唯一”,多数是没有意义的,尤其对那些并未采用的设计画稿。笔者建议,对素材的说明尽量不要轻易写上“存世唯一”“存世×件”,尤其对于实寄品和史前封;如果非要具体表达其罕少的程度,可以写“存世可能唯一”,或“到目前为止,发现有×件存世”,而且最好能标明出处(目录或研究资料)。

图11

图12三、深入学习和研究,是获得集邮知识高分的关键

在专题展品中,依从FIP规则对素材进行选择使用与合理展示,并对素材做必要和恰当的说明,是获得集邮知识分数的基础和重点。但要获得集邮知识的高分,还必须充分展示作者的集邮学习和研究水平。

集邮学习和研究,一方面表现在个人对所展示专题领域的相关素材,特别是对重点素材的学习与研究上。比如,对所展示的世界上最早的专题素材(邮票、邮政用品、其他相关素材)的研究和展示。图12选自获得FIP大金奖的《土地耕种》的一个贴片,作者不仅大胆地使用了发行的邮票的原图照片,并展示了邮票的试模印样,还指出了该票是世界第一枚“犁耕”邮票。当然,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定要基于广泛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而不是简单地下结论。比如,本次邮展的一部展品中使用了一件1840年8月实寄的1便士马尔雷迪邮简,作者认为是“邮政用品上世界最早的风琴与钢琴制造商广告”。其实不然,1840年6月发行的几种马尔雷迪广告邮简上,就有了钢琴制造商的广告。

另一方面,要将一些重点素材和一些看似很普通素材背后的集邮知识表现出来。比如,上述澳大利亚维多利亚1890年代窗口式广告邮资封,就值得对其进行深入学习,如果是实寄的,还应进行相关邮路的研究,不要一知半解,或是简单地照抄邮商的售卖广告来写集邮说明。图13选自获得FIP大金奖的《土地耕种》的一个贴片,作者使用了一件看似普通的实寄邮品,其实这是符合当时国际印刷品资费的实寄封,而且贴单枚票的实寄封十分稀少,作者在这里所展示的研究体现了其丰富的邮识。

许多专题集邮者喜欢在展品中进行传统研究,这是非常好的体现集邮知识的一种手段。比如,对邮票或邮政用品的版式和刷色进行研究是较常见的,但要注意做真正的版式研究。笔者发现,有的展品中,把不同面值的同一图案、不同刷色的邮资封,当作不同版式进行研究,这显然是不对的。另外,专题展品中的传统研究也应把握好度,不要为所谓的集邮知识而过多地展示与展品主题关系不大的版式、刷色等素材。评审员最希望看到的是,将传统研究与专题拓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笔者最后建议,专题集邮的参展者,尤其是参加国家级或国际级邮展,若想获得较为理想的集邮知识分数,除了平时注意集邮知识的积累,还特别应认真学习FIP规则。FIP集邮展览竞赛性展品评审总规则(GREV),以及专题集邮评审专用规则和指导要点,对什么是适合的素材(appropriatephilatelicmaterial)都有较为详细的规定,对如何展示素材也有具体建议和要求。当然,多与同好进行交流,多看看邮品目录和有关资料,多学习国内外高水平的专题邮集,也会获益匪浅,使自己的邮识不断增长。图13

图14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