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古城卫士”阮仪三为城市留住乡愁

“古城卫士”阮仪三为城市留住乡愁

时间:2024-11-07 03:44:02

要尽心地去发现和保护古城,能保住一个是一个2016年11月,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拉开帷幕。乌镇,小桥流水、桨声舟影,荡漾着乡愁气息的风光吸引了中外客人。

乌镇能够容颜不改,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而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得感谢一个人——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阮仪三。

刀下救平遥开启“古城卫士”生涯

阮仪三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现任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首批“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中,有五个镇的保护规划出自阮仪三之手,分别是周庄、同里、甪直、乌镇和西塘。在他的努力下,曾经被遗忘的100个古城已经有30个成为国家级历史名镇名村。阮仪三由此赢得“古城卫士”“古城保护神”的赞誉。

1934年的初冬,阮仪三出生在苏州一所传统大宅。作为家中长子,阮仪三的父亲要求他承担起看守书房的职责。那时候,趴在床上读书的他每天都会听到母亲在窗外呵斥:“仪三,仪三,关灯睡觉了!”而他总是把灯关一会儿再悄悄打开继续读书。不知不觉,一颗传统文化的种子埋在了阮仪三心中。

17岁那年,阮仪三报名参加了海军。5年后,考进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系,师从中国古建筑园林艺术专家陈从周教授。外出调研时,他帮老师提包做笔记;上课时,把老师的绍兴话翻译成普通话。

每年一放暑假,阮仪三便随着老师跑城市做调查。老师年纪大了跑不动,阮仪三就自己跑,一跑就是20年,跑了中国100多个城市。无论古都名城,还是人迹罕至的城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全国各地开始大规模建设风兴起,现代化的城市设计理念下诞生了一批看似高端又速成的建筑物群。这股强大的“建城”之风所到之处,许多城镇街区纷纷被拆除,拆毁速度之快和破坏手段之野蛮史无前例。很多生活在古镇古村中的居民,甚至是这些地区的管理者,对于遗存古村镇的价值没有认识。殊不知,建新拆旧的过程中,被毁坏的历史文化正是我们的根。

1962年,阮仪三曾跟着老师在大同沿线做历史城镇调查,那时山西、陕西省的城镇,大多保持着唐宋以来城市的原貌。时隔20年,阮仪三眼前的平遥,却是一片疮痍。平遥准备在古城中纵横开拓几条大马路,开辟城中心广场,建设新的商业大街。

阮仪三被这个“宏伟计划”吓坏了,发现古城西部已经开始动工,一百多座明清建筑已被拆毁,城墙也出现了“大口子”。为了拓宽马路,道路两旁的民居已经被拆除。

阮仪三言辞激烈地向县政府要求,马上停止这种“建设性破坏”,以免费重做规划为条件,暂停了施工进度。他回到上海,紧急借了3000元,迅速带领11位研究生和大学生再次开赴平遥。

阮仪三找到省建委,呼吁停止新建行为,得到的回复是只能停止施工一个月,这期间他要做好规划设计再商定。

那时,在平遥的日子异常艰苦。阮仪三的学生回忆道:“我们住在县政府招待所,每天晚上睡觉前放一杯水,第二天沉淀下半杯黄沙,上面的清水用于刷牙。”

因为重新修缮古城的倡议和当时搞开发的规划完全不一样,当地官员认为是在阻碍平遥发展,对阮仪三和他的团队态度也不好,常常出言不逊。阮仪三却不放在心上,自费送当地官员去同济大学培训保护古城的知识。

最终,平遥古城被完整保存下来,1997年,被列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这段“刀下留城救平遥”的经典故事,开启了阮仪三的“古城卫士”生涯。

誓死护周庄留住乡愁

随着苏南乡镇的快速发展,众多江南古镇面临不复存在的危机。阮仪三主动提出要为古镇作保护规划。

“汽车一响,黄金万两;要想富,先开路。”很多古镇都在公路沿线,一开路,老房子会被推倒,河被会填掉,桥会被拆掉。江南一带的古镇有170个,阮仪三一家一家地跑。可对于他的保护规划理念,很多古镇管理者完全拒绝接受。

阮仪三不得不改变策略,不再找那些交通沿线的古城镇,转而寻找一些开发意识还比较淡薄的地方。

当时还很偏僻的周庄,保存着良好的传统民居生态,吸引了阮仪三,主动提出免费作规划。他提出的方案是:先保护古镇,然后在古镇外面发展工厂。

再去周庄时,阮仪三把刚刚拿到的一笔5000元科研经费直接汇到了周庄的账户里。那时,是几毛钱就可以吃一顿早饭的年代。阮仪三知道,如果以牺牲古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来保护古镇,肯定不会长远。于是,他和地方政府商量,将门票的百分之十作为古镇保护基金,给他三年时间,把周庄古镇排水、电线等所有基础设施重新完善。

听说北京大地建筑事务所设立了一个“大地农村发展基金”的项目,阮仪三马上提出申请,并且邀请“大地”项目的负责人考察周庄,成功申请到了相关资金。除了申请资金,他还帮助周庄进行旅游推广。他把论坛开到周庄,把摄影师请到周庄。很快,古香古色的“小桥流水人家”吸引了众多游客。周庄的美景就这样由专家、艺术家带到了上海、北京。

有一年,苏州市规划造一条从周庄西北侧穿镇而过的柏油大马路。公路修到镇门口,遭到阮仪三的阻截,“这条路会破坏周庄的古镇格局”。

镇领导怕丢乌纱帽,劝阮仪三:“不坚持了吧,阮老师,我们胳膊扭不过大腿。”

阮仪三哪里肯依:“我不怕!要在周庄开路,就让他们从我的身上轧过去!”此役以修路人的退缩而告终。

实际上,很多曾经被阮仪三骂得狗血淋头的官员,每逢过年过节,还来看他老人家。因为经过规划与保护的古城镇,都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比盲目建造商业圈实际得多。

平遥、丽江、周庄、同里、乌镇、甪直、西塘……这些风格迥异的旅游胜地的策划都出自阮仪三一人之手。不少人开始登门拜访,邀请阮仪三进行规划。

“可惜啊,可惜啊!”每每看到已经被拆得面目全非或者改造得驴唇不对马嘴的古建筑,阮仪三总是摇着头,这样念叨。

为确保古镇保护能够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每做一个项目,阮仪三都会安排一个学生全程跟踪。即便如此,当地政府还是会做出一些让阮仪三哭笑不得的决定。比如,西塘镇在古镇外兴建一条商业街,或者在水乡中间建上一座混凝土的桥。想当初,在修建乌镇的时候,阮仪三将邻村的另一座古桥挪建过来,把每块石头标上数字,再按照原有的顺序进行修复。

事实上,阮仪三并不是完全反对修建,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让他赞赏不已,以现代化材质营造苏州清秀的水乡亭台,既保护了整体风貌,又传承了文化。在他看来,新式建筑与古镇应该留下每一个年代的痕迹,让历史可以读取。

阮仪三推崇的“新旧分开,修旧如故”的规划理念,在国内受到不少阻力,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国际上对他的坚持表示了认可。2003年,他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委员会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2014年,又获得专门针对古城镇保护而设置的“亨利·霍普·里德奖”,成为亚洲唯一获奖者。

遗珠拾粹做都市文脉的守护者

如今,早已过了退休年龄的阮仪三依然致力于文化古城的保护,每年仍会自费到全国各地古城进行调查。他笑言,每年调研他都要花掉一辆小轿车的钱。他和老伴却仍住在同济大学的旧房子里。对于他来说,房子够住就好,他急的是自己做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在国内影响力还不够。

阮仪三知道自己是在超龄工作,但面对国内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忽视,觉得道义在肩不能停,要让更多人知道并且重视古迹的保护与修缮。

面对失落的故乡,消亡的古镇,乡愁最终会变成哀愁。“不要再愁了,我们要留住它!”阮仪三如是说。“我觉得我们这些有古城保护知识的人,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尽心去发现和保护古城,能保住一个是一个,保护的前提是发现他们。”

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成立后,阮仪三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启动了“遗珠拾粹”项目,目标有100多个城镇,其中已经有30几个成为国家级名镇、名城。“这些工作都很重要,如果不去调查,不去研究,很多遗存就湮灭掉了。”

责任编辑:陈晓亚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