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有一位61岁的木匠,名叫郑安全。虽然头发早已花白,却一身儒雅气派,是个十足的宠妻“狂魔”。老郑说:“我最开心的事情,就是为妻子做一辈子的礼物。”这可不是一句玩笑话,在30多年的婚姻生涯中,他真的为妻子做了很多礼物。
小木匠娶媳妇木剑缘定终身
1957年,郑安全出生在杭州市余杭区塘栖古镇。少年时期,郑安全迷上了木工活,便对父亲说想学木匠。父母对郑安全的教育,向来是给予充分的自由,于是他们给孩子找了当地最好的木匠,让孩子拜师学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郑安全的木工手艺日益见长,给家里修补桌子凳子轻而易举。左邻右舍也会来找他帮忙,热心的郑安全总是有求必应。
1974年春天,当地一户姓金的人家要打造一批家具,来请郑安全帮忙。郑安全利用不上学的日子,去金家干活。第一天,郑安全开始做一个柜子,做了一半,他站到门槛上,从高处仔细端详,看看哪里需要改进。这时,金家的女儿金元晓走了过来,看到郑安全专注的样子,她觉得这个哥哥干活好认真,不由驻足看了好一会儿。
多年后,郑安全回忆起两人初次见面的那一刻,会情不自禁地唱起《红楼梦》的唱词:“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那一年,郑安全17岁,金元晓16岁。
给金家打家具花了一个多月时间,郑安全和金元晓慢慢熟悉了,有时候家里做点心,金元晓总会拿一些给郑安全吃,对他关爱有加。
后来,即使不给金家做家具,郑安全逢年过节也会过来送些礼品,走动走动,他的目的是为了能多见金元晓几面。
后来,郑安全作为知青下乡到绍兴农村。下乡的六年里,别人都看小说消磨时光,或者打打牌,只有郑安全带着数理化丛书,他想着以后有机会就进一步深造。当然,他也没有放弃木工活,因为他牢记师傅的话——“曲不离口,技不离手”。
金元晓身体比较弱,父母请了一个师傅,让女儿跟着师傅学练剑,增强体质。郑安全知道后,亲手做了一把木剑,打算送给金元晓。因为没见过真正的剑,只能凭感觉做。送给金元晓前,他忐忑了很久,对着镜子一遍遍“演练”:“这是我做的一把木剑,送给你的。”
郑安全趁农闲时,从绍兴赶到塘栖见了金元晓。谁知,郑安全还没说什么,金元晓就一把拿过木剑:“真好看,是你做的吗?太厉害了。”
郑安全想好的话全部忘记,只是一个劲地傻笑:“你喜欢就好,送给你。”
金元晓身材娇小,这把木剑略显笨重,但她还是很开心。从此,木剑成了金元晓最珍贵的东西,珍藏至今。在下乡的日子里,郑安全隔三差五就给金元晓写信,写所见所闻、生活趣事、未来的发展等。
转眼,两人先后参加了工作。郑安全29岁那年,两人结婚了。结婚用的床、柜子、桌子凳子等家具,都是郑安全打的,款式和颜色设计新潮时尚,在当时非常惹人羡慕。
爱的木簪子给爱妻梳发髻
结婚后,郑安全和金元晓一起到杭州工作。新家装修时,电工在客厅装灯,弄了半天装不好。郑安全简单摆弄一下,灯就亮了。
“我就知道,你靠得住。”金元晓一脸崇拜地看着郑安全,赞叹道。
这么多年,家里小到电灯开关、大到冰箱、洗衣机,如果出了一点故障,郑安全都会自告奋勇主动维修,一点也不比专业维修工差。不仅自己家,亲戚朋友家的东西坏了,只要一个电话,郑安全肯定会过去帮忙。
郑安全做的一切木工活,都是从爱出发。看到妻子每次打开屋里玄关的一扇门,手都会碰擦在墙壁上。郑安全便在门上挖出一个小小的凹槽,让手得以放入,而不是直接碰到墙上。厨房里的各种刀具,刚买来时手柄是塑料的,用不了多久就会断裂,郑安全会做一个精致的手柄安装上去。
“每次煮饭都估计不好要淘多少米,要是有个量桶就好了。”有一天睡觉前,金元晓自言自语道。
郑安全问:“你觉得咱俩一餐大概要吃多少?”
“三两左右就够了。”
听了妻子的回答,郑安全一咕噜爬下床,钻进厨房,捣鼓了很久。第二天一早,妻子看到厨房间里多了一个崭新的小木桶,里面刚好可以放三两米,上面还刻着一个繁体的“三”字。
金元晓每次使用小木桶,都会感觉很暖心。丈夫的点滴爱意,虽然不挂在嘴上,却都表现在了默默无闻的行动中。
一天,郑安全去看一个筷子展览,期间动手体验了做筷子的乐趣。没想到,郑安全用筷子做了两只发簪,待晚上吃饭时,他拿了出来:“元晓,这是送给你的生日礼物。”
金元晓接过礼物,感动得热泪盈眶。郑安全想象着妻子第二天用簪子挽起秀发的样子,一定特别美。
然而,第二天,郑安全发现妻子并没有戴上簪子。
“元晓,你怎么不用簪子?不喜欢吗?”郑安全问。
金元晓解释:“我是怕戴出去,万一丢了,多可惜呀。”
郑安全说:“丢了怕什么,我再给你做呀,只要你喜欢,我会一直给你做,让你每天戴着不同的款式出门。”
说完,郑安全让妻子坐到梳妆台前,为她轻梳秀发,再用簪子挽起一个漂亮的发髻,然后从镜子里看着妻子。
郑安全在妻子身边坐下,说:“我想起来一个故事,古代有个当官的男子叫张敞,他不小心用石头砸到了妻子的眉角,眉头断了一截。于是张敞每天清早都给妻子画眉。我虽然不能效仿古人画眉,但我可以每天给你盘头发戴簪子。”
听了丈夫的话,金元晓噗嗤一声笑了。老夫老妻的感情,在岁月的历练中日益深厚。
结婚至今30多年,金元晓的大大小小100多个日用物件,比如筷子、梳子、勺子、首饰盒等,都是郑安全为她量身定做的。
“喜”字不了情见证宠妻之爱
有一年七夕前,郑安全精心制作了一个木制的情人结,比绳子编制的中国结更有质感和情调。为了做这个情人结,郑安全下足了功夫,先挑选木料,用刻刀仔细刻成波浪形,再将小木条交错穿插……慢工出细活,一点也含糊不得。
这一次,郑安全没有直接送给妻子,而是待妻子熟睡后,悄悄将装有情人结的锦盒放在床头柜上,旁边还附了一张纸条,写道:“元晓,你戴着一定很美!”
金元晓是在七夕清晨醒来,发现这个别致的礼物的。尽管已经收到过丈夫做的很多木制礼物了,但每一次的惊喜,金元晓都格外珍惜。她找出一件浅色系毛衣,穿好后,让丈夫亲手帮她戴上情人结项链。郑安全深情而温柔地帮妻子戴上。在他们眼里,这虽然只是一块木头,但比金银珠宝更为贵重。
郑安全不仅把妻子宠上了天,对周围人也都很热心。有一次他看到小区一个老伯伯拄着拐杖,走路一摇一摆,满头大汗,便做了一个可以折叠成小椅子的木制拐杖,送给老伯伯。
金元晓对丈夫的做法十分赞同,还说:“等我走不动了,你也给我做一个这样的拐杖。”
郑安全说:“你要拐杖做什么,我身体硬朗着呢,等你老了,我就是你的拐杖。”
两人的对话,一旁的女儿郑若行听到了,笑着说:“爸爸是大拐杖,我是小拐杖。”
在充满爱的家里长大的郑若行,性格活泼,高中毕业后,去了香港读大学。女儿一走就是8年,在香港读书、工作,郑安全和妻子有了更多的两人世界。
因为痴迷木工活,郑安全在外面时会格外留意木头,遇到好一点的木头,就会带回家。每一片废弃的木头,经郑安全的手,都会变成精致的木制品,送给妻子,摆放在家里的各个角落,静静地见证他们永不凋谢的爱情。
郑安全和金元晓退休后,决定回到余杭塘栖古镇生活。搬家前,金元晓看着用了多年的家具,因为木质老化无法搬走,她十分不舍:“这些桌子凳子都是你亲手做的,我们用久了,真是舍不得。”
郑安全明白妻子的心思,决定做一套缩小版家具。数天后,当一套一模一样的迷你家具摆放在金元晓面前时,她激动地哭了。现在,它们都被摆放到了老家的橱窗里,夫妻俩经常对着这些小家具,回忆往昔。
塘栖老宅的大门上,一直贴着“喜”字,这是郑安全和金元晓结婚那天贴上去的。郑安全经常嘱咐家里人,要好好保存这个“喜”字。所以30多年过去了,“喜”字依然保存完好。夫妻俩回老家后,郑安全把这个“喜”字小心翼翼地取下来,等老宅修缮完毕,他做了一个精致的木框,把喜字固定在了门上。
而今,女儿郑若行选择回到父母身边。她说:“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不及家的幸福。能成长在一个‘爸爸深爱妈妈’的家里,就是一切幸福的源头。”
责任编辑:谢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