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步王小根王心语王书瑶
【摘要】
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的过程中面临着活动资源缺乏针对性、互动交流缺失以及总结和分享不足等问题。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为学习者构建移动学习环境,提供针对性的学习资源,促进学习者的互动交流和实践成果总结和分享。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通过两轮实验对平台的功能设计进行不断改进,提升了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微信公众平台;基于设计的研究;移动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58x(2016)04—0067—07
一、引言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参加校内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活动[1]。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现实情境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其中,利用假期开展的针对特定主题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
大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调研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研究表明,许多高校无法做到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设置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造成社会实践形式和内容脱节。大学生在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缺乏与同伴、教师之间必要的交流与协作,面临困难时难以获得来自学校、教师的帮助和指导,这些问题影响了社会实践的实效性[2]。作为热门的移动通信应用,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帮助个人和企业打造属于自己的微信公众账号,并实现与特定群体全方位的沟通和互动[3]。如今,智能手机、微信等已经进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在为他们的日常交流、学习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社会实践活动中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性。近年来,微信公众平台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开发服务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专用微信公众平台,在实际应用中通过微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促进同伴之间的交流互动和资源共享,从而提升实践活动开展的效果。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分析
“课堂理论教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实践亦是课程内容的基本范畴,内容丰富、开放、灵活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开展高校实践教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不可或缺的良好资源。”[4]Newmann等人指出,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胜任力,增强自主性,促进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5]。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典型案例进行梳理分析,并对来自不同院校的大学生和相关教师进行访谈,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以下三类:
(一)资源针对性不足
周彩姣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调查中指出,对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指导,他们在活动中既需要自由的学习空间,又希望得到来自学校、指导教师的帮助和支持[6]。杨昕宇在研究中指出,大学生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7],学生在实践中处于被动,在活动开展前仅仅通过网络搜索所获取的信息是不够全面的[8],学校和教师难以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使实践活动效果大打折扣。
(二)互动交流不足
大学生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往往难以与同伴、指导教师进行信息的共享和必要的交流与讨论。部分大学生在走出校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参与持久性差,容易遇到各种困难,沟通与协作不足导致问题难以得到及时解决[9]。较多的国外社会实践案例表明,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可以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恰当地处理各类人际关系[10]。在这一问题上,台湾地区的研究者在场馆学习、户外学习的案例中运用通信网络和移动设备帮助学习者开展实践学习活动,促进同伴之间不断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提升学习效果[11]。
(三)总结分享不够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题往往缺乏创新,少有突破,活动形式单一、陈旧;少数主题新颖、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又难以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分享[12],导致许多实践团队不断重复前人的工作,缺乏创新。Mar⁃ciaBok提出[13],社会实践的重要功能在于提升学生的群体能力和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因此,有必要将有价值的实践成果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分享、宣传与推广,使更多的实践学习者参与到真正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在提升学生认知能力的同时,不断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本质上是学习者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成预定目标并开展移动学习的过程。因此,解决上述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为他们构建与具体情境相适应的移动学习环境,通过移动设备和通信技术辅助社会实践学习活动的开展。
三、理论支撑与技术支持
(一)理论支撑
活动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实践活动中开展学习,以问题为中心组成学习小组,在指导者与同伴的帮助下,通过分析、探讨、分享使问题得以解决。活动理论强调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认为知识和活动之间是相互反馈的,活动时获得理解,理解又影响我们的活动,如此循环[14]。在活动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要使学习者实现外部体验活动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不断的相互转化,促进双重建构。
Barab和Duffy指出,学习者在现实情境中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知识、提升技能的同时,还形成了该情境下实践共同体成员的身份,实现了认知发展和身份建构的双重结果[15],这也是情境认知理论的内涵所在。情境认知强调物理和社会情境脉络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与社会性互动促进学习者认知。在情境认知理论看来,学习环境是进行有意义学习必不可少的,应该注重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活动和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支持他们的合作与知识建构。
因此,运用活动学习理论可以更好地反映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参与性和成效性,并且可以根据活动成果来改进设计。移动技术不再是实践学习的客体,而是成为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内化知识、搭建有效学习环境的工具。借助相关技术构建移动学习环境,使学习者在具体活动中实现认知发展、能力提升和身份建构。
(二)技术支持
近年来,在挖掘移动设备的教育价值、基于移动设备开发教学应用程序、利用移动设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等方面,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验,并取得积极的研究成果[16]。纵观移动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研究,在满足学习需求的迫切性、提升学习者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凸显学习场所的泛在性、体现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增强学习活动的情境性以及资源丰富性等方面,都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借助移动设备,可以构建学习发生所需要的具体情境,从而帮助学习者获得更多的现实经验,在认知上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并开展多元化、弹性化的学习[17]。
因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应该选取合适的移动应用技术。近年来,在图书馆、高校教学与管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等领域中,微信公众平台受到了广泛关注,并且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案例。作为一项新兴的移
动通信应用,微信公众平台以其资源多元化、平台易用性和功能多样性等特点,促进了学习者同伴、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对于提升学习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提供学习资源方面,李娜等人运用微信公众平台构建图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学习资源,并在具体应用中验证了其有效性[18];在平台易用性和功能多样性方面,微信公众平台在图书馆、高校管理等不同领域中的灵活使用,表现出较好的适用性和易用性,可以为不同使用者提供相应的功能和服务;在平台交互方面,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曾说:每一种技术都对人的交往模式进行重组。微信公众平台为用户提供多重交互形式,实现用户之间的信息交互、用户与平台功能的操作交互以及用户与平台资源的概念交互。
根据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可运用微信公众平台集成多种功能模块,构建相适应的学习环境,为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有效的活动资源,促进线上的交流讨论,强化学习活动的总结,并通过分享与推广扩大活动的影响范围。
四、微信平台的功能设计
基于移动设备的学习要实现学习者与媒体界面的操作交互、学习者与教学要素的信息交互、学习者对于新旧概念之间相互联系的概念交互,这三个层面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19]。正是由于这些交互的不足,导致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面临资源缺乏针对性、交流缺失以及分享不足等问题。因此,运用微信公众平台构建移动学习环境时,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平台的各项功能,保证操作交互、信息交互和概念交互的实现。社会实践的现存问题、各类交互与平台具体功能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相应的平台界面如图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