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陆帕与史铁生的时间对流

陆帕与史铁生的时间对流

时间:2024-11-05 11:33:16

“我可能试图找一个全人类共有的情绪,比如说孤独,酗酒问题,生存恐惧的问题,边缘化问题。”

从2014年的《假面·玛丽莲》开始,不会说英语的波兰导演陆帕(KrystianLupa)逐渐成为一个被中国戏剧观众熟悉的名字。随后,又有了《伐木》和《英雄广场》,他带来的每一部戏,都受到热烈讨论。今年的林兆华戏剧邀请展,陆帕又有新戏。不过,特殊之处在于,这回他选择了一个中国作家史铁生的文本,在天津大剧院进行了最终定名为《酗酒者莫非》的排演。

史铁生的原作《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是他生前唯一一次戏剧尝试,主角是一位酗酒者,名字就是个A,而不是后来陆帕版本中的莫非。史铁生在他的剧本结尾写道:我相信,这东西不大可能实际排演和拍摄,所以他最好甘于寂寞在小说里。难于排演和拍摄的直接原因,可能是资金以及一些技术性问题。但难于排演和拍摄的根本原因在于:这样的戏剧很可能是上帝的一项娱乐,而我们作为上帝之娱乐的一部分,不大可能再现上帝之娱乐的全部。上帝喜欢复杂,而且不容忍结束,正如我们玩起电子游戏来会上瘾。

这个“不大可能实际排演和拍摄”的文本,最早林兆华想过要排。天津大剧院总经理钱程把这部作品推荐给陆帕后,后者“相见恨晚”。实际上,陆帕显然对史铁生这个人更感兴趣,谈到剧本,他说:“剧本本身是好的,但史铁生并没有把所有的东西都想好。”剧本里,只有酗酒者A是一个具体可触的人物,“排戏的时候就要把那些想象中的人物具体化”。所以陆帕把史铁生的剧本当作一个初稿,慢慢补充,排的时候,就加一点这个,加一点那个,影像比重也往下调整。

但此前,波兰语世界对史铁生一无所知,所以陆帕找人翻译了他的《合欢树》和《宿命》,当然,还有最著名的《我与地坛》。陆帕好几次使用了“谜”这个字来形容在陌生的中国,排一出陌生的中国作家所写的戏的经历。比如,演员选择就是件挺难的事。实际上主角定为王学兵之前,还有两任人选,最开始是濮存昕,之后又定了何冰,这两位都由林兆华推荐给他,其中何冰还作为该剧主创参加了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发布会。

陆帕说他不知道钱程是通过什么方式找来的演员,他自己对中国演员非常陌生,“只能看、听,然后决定是否接受”。有一天他们带来了王学兵,陆帕以前当然没听说过他,在那之前,他看了一部王学兵演的电影,“觉得很有特点,值得见面,聊一聊”。

排戏过程中,陆帕发现王学兵想象力很丰富,很天才,有很强的个性。他在舞台上有自主创造力,而不是那种只听导演摆布的演员。“他很擅于倾听,我把自己的想法讲完了,他会挑战这种想法,因为他听得非常投入,自己在理解这个角色,会做自己的加工。”

最终效果也的确让许多人惊喜,这种惊喜不只来自中国演员在舞台上展现出来的沉静一面,人们还有一种模糊的感知,如剧作家李静所说:“中国人在舞台上终于有了飓风般沉默的精神性的面容。”

关于这个剧,演出前后讨论热点中的另一部分,不可避免地集中在陆帕对史铁生的改编上。一个西方导演对中文文本如何处理?处理得怎么样?批评的意见是,他们不认为“将史铁生的个人经历和形象融入戏剧主角莫非身上”是件合适的事。还有人觉得,陆帕作为西方导演,仅以几个月时间去理解史铁生,并不足够。

在演出之前,我们跟陆帕有过一个半小时的采访。等演出结束,再回过头去看这次采访,会发现,这几个许多人关心的问题,在戏完全成形之前,导演就已经想得很清楚。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