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中国摄影家》杂志在东四八条一座上世纪50年代的老楼里办公,两间西房,几支铅笔,几张坐标纸,一瓶浆糊,一把裁纸刀,外加一部小三轮,办公桌是别人淘汰的,椅子是从旧货市场淘来的(据说是美国大使馆用剩下的),甚至连窗帘都是朱老师从自己家摘下来的,社里唯一的办公设备是一台朱老师出国访问时人家送给他本人的传真机,现在想起来可真是“寒酸”。
1990年1月3日,在一个仅六平方米的小房间里,我带着借款买来的三台IBM286计算机,加入了《中国摄影家》。
我是中国第一代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的工程师,来杂志社之前任中国科学院激光照排中心副主任、计算机工程师。
当年的书刊排版大部分仍在使用传统的铅字技术,只有极少部分使用了手工照排技术,《中国摄影家》杂志就是其中之一。来到杂志社后,首先就是结合我的技术专长,使用当年国际上最先进的激光照排技术提升杂志的编辑排版能力。1990年下半年杂志的出版就实现了计算机化,这在国内刊物中也是少有的,更是国内摄影媒体的首例。新技术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编辑效率,使得过去不能实现的复杂版面可以轻松实现,杂志的质量得到极大提高,同时也极大地节约了杂志的编辑成本,加快了出版周期。高健生作品《金色的希望》刊于《中国摄影家》杂志1997年4期
高健生作品《星期天》刊于《中国摄影家》杂志1995年1期作为一本新创刊的艺术媒体,在创立之初正值国家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文化机构的改革已提上日程,所以杂志初创就必须自筹资金,加上人员都是来自不同的单位,院里没有编制,大部分人员没有国家发放的固定工资,每年艺术研究院拨下来的办公经费极少,为此杂志社制定了相应的政策,鼓励大家创收。有一些人适应不了这种生存和发展的方式逐渐离开,留下的人员在朱宪民老师的带领下经过几年的奋斗,克服种种艰难困苦,终于拼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使《中国摄影家》杂志在业内有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力,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影像媒体。
当年在朱宪民老师的领导下,杂志社的编辑人员基本上是一群有成就的摄影家,许多人在中国摄影界拥有很高的艺术地位,我曾经引以为傲地对外界说:“相对于其他摄影媒体,我们杂志的编辑们都是摄影家,文能编武能摄是我们有别于其他摄影媒体的特点和优势。”这种集文武技能于一身的能力对于办好摄影杂志是至关重要的,当我们面对全国的摄影人时知道他们想看什么,知道他们在拍什么,知道他们的选题内容,知道他们的拍摄风格,于是便可以提前策划各期的内容,每一期都有主题,虽然是本杂志,但杂而不乱,尽量照顾到各个读者群的品味,编者、作者、读者三位一体,《中国摄影家》办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本全书都用铜版纸四色彩印的杂志意味着“高大上”,其他杂志至少有一半内容还是印在胶版纸甚至是新闻纸上。杂志质量和品相的追求使得出版成本成为一个巨大的负担。1998年后,针对市场的变化,《中国摄影家》杂志由季刊改为双月刊,2001年又改为月刊,刊物的出版密度增加,经济压力也随之增大。为此,我们在朱老师的带领下除了编杂志外,相当的精力用于创收。时事造人,顺昌逆亡,《中国摄影家》杂志的编辑们个个都是多能的,他们能在所处的时代中顺势而为。为了增加收入,第一个组团到国外创作的就是《中国摄影家》杂志,我们组织的泰国团,人数之多,尽管每周发团,还是陆陆续续一年才全部走完,我们还组织了欧洲、澳洲等地的摄影团,待到其他媒体开始效仿,我们已经为杂志的出版积累了相当多的经费。
我们和国内外的各大摄影器材厂商、文化公司以及各级政府联合组织大型摄影活动,如和云南烟草联合举办的《福在中国》摄影比赛,和柯达公司合办的《残疾人亚运会摄影比赛》,和北京市、上海市政府组织的《北京一日》《上海一日》摄影活动,和中央电视台组织的《央视江苏无锡拍摄基地》《央视广东南海拍摄基地》等大型摄影活动,以及和中信文化、华谊公司、尼康公司、佳能公司、柯尼卡公司、广州电视台、新思路模特公司、国际小姐模特大赛、北京摄影器材城等陆续举办过各类全国性的大型摄影活动或开辟企业冠名的摄影专栏,这些都是为了筹措出版经费而实施的文化经济措施。记得有一年我们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举办《福在中国》全国大型摄影展,邀请了许多著名的摄影家,有些老师尽管早有神交,但初次见面还是要做自我介绍,当我把杂志的编辑逐一介绍给他们时,有人说了一句话:“你们还有编辑?《中国摄影家》是一群摄影家和外交家在办杂志。”虽说是一种调侃,但也说明当年这些编辑人员给外界留下的文武双全,敢为人先的深刻印象。
那个时期,我们创造了杂志发行的高峰,各大摄影器材商的广告也逐渐增多,尼康公司把我们列为中国境内广告长年投放的核心期刊,中国中信集团也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多年赞助《中国摄影家》杂志的出版。
赵承安作品《奇境》刊于《中国摄影家》杂志1993年2期东四八条如今看上去杂乱不堪,从1988年到2002年,我们每天穿行其间,编稿画版低头不语,搬书发书挥汗如雨,组织活动粗声亮语,同事之间温情细语,创业初期的真诚和热情至今想起依然令人怀念。
我在《中国摄影家》杂志15年,从一名编辑做起,历任责任编辑、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主编,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是这本杂志培养了我,成就了我。《中国摄影家》杂志经过三代编辑人员的不懈追求已经创办30年了,在如今多种媒体共生的时代,杂志所面对的境遇已经不同于我们那个时期,应对新时期的新挑战,依然要保持当年的热情和努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蹉跎岁月里憧憬、向往、追求、奋斗、幸福、欢乐是那么多……
《中国摄影家》杂志:生日快乐!
(作者曾任《中国摄影家》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