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虎鲸圈养 孰是孰非

虎鲸圈养 孰是孰非

时间:2024-10-31 06:22:43

虎鲸表演在越来越多的水族馆频频上演。但看似憨态可掬的虎鲸,事实上是处在海洋食物链最顶端的掠食者。捕获虎鲸进行圈养的行为实际上剥夺了它们生命中很重要的东西,不仅对虎鲸无益,某些时候甚至会对人类产生不可预料的危险。

黑白两色的虎鲸看起来十分呆萌迷人,但是在可爱的外表之下,它们却是海洋食物链中最顶尖的掠食者。在许多人的印象中,黑白色的虎鲸看起来十分呆萌迷人,有些人甚至不愿意叫它们“杀人鲸”,而是唤作“熊猫鲸”。不过,在可爱的外表之下,虎鲸却是海洋食物链中最顶尖的掠食者。从分类上来看,虎鲸是海豚科体型最大的物种,是名副其实的“大海豚”。它们分布广泛,从冰冷的极地海洋,到热带亚热带海域,都可以发现虎鲸的身影。

在捕猎时,虎鲸所展现出来的力量和美感令人震撼。北美洲西北部沿海的原住民将其视为海洋的守护神,并借由它来完成新生儿的祈福仪式。在虎鲸游过的时候,部落里的长辈将新生儿浸入虎鲸身后缓缓散开的波浪,希望宝宝长大后像虎鲸一样聪明、强壮、合群。原住民的图腾柱上也经常绘有睁着大眼、咧着大嘴,露出一口白牙并且背鳍高耸的虎鲸形象。

虎鲸是名副其实的“大海豚”,在世界各地的水族馆表演中常能看到它们的身影。虎鲸变身“杀人鲸”

对普通人来说,要想亲眼见到虎鲸,或许只能去水族馆。但把虎鲸养在水族馆里其实是在剥夺它们生命中许多关键的东西,某些情况下,圈养虎鲸甚至会对人类造成危险。那么,是不是应该马上停止圈养虎鲸呢?

过去几年里,不时会传出有关圈养的虎鲸存在严重健康问题的报道。一些报道还提到虎鲸攻击甚至杀死了它们的训练师。许多故事都会提到一只名为“提利康”(Tilikum)的雄性虎鲸,它生活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的“海洋世界”里,在圈养期间已经导致三人丧生。

作为目前世界上圈养虎鲸数量最多的商业集团,“海洋世界”在奥兰多、圣地亚哥和圣安东尼奥都有海洋公园。不久前,奥兰多海洋世界声称,提利康的健康状况似乎正在恶化,很可能是肺部感染了细菌。针对这一事件,动物保育组织再一次呼吁结束虎鲸及其他大型海洋哺乳动物的圈养活动。

提利康大约出生于1981年11月,幼年时在冰岛被捕捉。它曾经为人工繁殖计划提供精子,帮助孕育了21只虎鲸后代,目前还有10只存活。圈养虎鲸一直是颇具争议的话题,2010年的一个事件将该问题推到了聚光灯下。在一大群游客面前,提利康将它的训练师唐·布兰乔(DawnBrancheau)拖到水下,然后杀死了她。此前它曾连同另外两只虎鲸在1991年溺死了一名训练师;1999年,它还溺死了一个闯入海洋公园的人。由于缺少锻炼和水的压力,虎鲸原本坚挺的背鳍在圈养之后多会出现弯曲。(左图)

虎鲸称得上是海洋公园中的大明星。2010年的杀人事件一发生就成为世界各地媒体头条报道的新闻,许多人呼吁要将提利康处死。但另一些人,特别是海洋哺乳动物学家,不仅对提利康抱同情态度,而且对圈养它的人提出了批评。2013年的纪录片《黑鲸》(Blackfish)就旗帜鲜明地指出,提利康的暴力行为来源于充满压力的圈养条件。

几十年来的观察显示,虎鲸天性中并没有针对人类的暴力倾向。目前也还没有野生虎鲸杀死人类的记录。在圈养条件下,我们人为地强迫虎鲸与人类亲近,反而导致它们偶尔会做出出格的举动,甚至杀人。

捕获虎鲸进行圈养的活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未成年的虎鲸在捕获后被送到水族馆里,接受各种训练,表演节目以取悦游客。根据慈善组织“鲸类与海豚保育”(WhaleandDolphinConservation)的统计,从1961年至今,至少有150只虎鲸被人工圈养。奥兰多海洋世界已经有35年没有捕捉过野生虎鲸,而是在圈养条件下进行繁殖。然而,在世界其他地方,仍然有捕捉野生虎鲸的情况,比如俄罗斯从2002年至今就已经捕捉了14只虎鲸。

圈养虎鲸:悲伤的故事

根据“为动物而改变”基金会(ChangeforAnimalsFoundation)的统计,目前处于圈养状态的虎鲸数量为56只,而包括虎鲸在内的圈养海豚一共有2000只。显然,圈养条件下的生活与虎鲸的自然世界相去甚远。许多研究者认为,圈养根本无法满足虎鲸的主要需求。

首先,虎鲸有自己广阔的自然栖息地——海洋。它的活动范围是以数十公里来计算的,任何一间水族馆都难以复制出这样的环境。许多虎鲸一天能游100公里的距离。虽然我们不是很确定它们在一年里能游多远,但科学家已经开始进行追踪。有研究团队曾经对一群虎鲸进行标记,发现它们经常从南极半岛一路游到巴西海域,再折返游回去。有一次,它们不停歇地游了42天,距离长达9400公里。

很显然,体型较大的动物需要匹配面积更广阔的栖息地。另一方面,虎鲸的社会性问题很容易被人忽略。所有的鲸类和海豚都具有高度社会性,但虎鲸表现出更为罕见的生存智慧。它们是地球上最具有社会性的哺乳动物之一。研究发现,虎鲸是母系社会,群体会长期维持稳固的关系,多半由最年长的雌虎鲸居于领导地位。

虎鲸的生活群体包含了多个世代,它们几乎一生都生活在一起。尤其特殊的是,雄虎鲸永远不会离开它的母亲。它会离开群体去交配,之后又会再回来。根据目前的观察,虎鲸是唯一具有这种行为的哺乳动物。而且,每个虎鲸家庭都具有独特的叫声。换句话说,它们具有某种文化,能从这一代传递给下一代。

圈养条件下的生活与虎鲸的自然世界相去甚远。许多研究者认为,圈养根本无法满足虎鲸的主要需求。

虎鲸是地球上最具有社会性的哺乳动物之一,但它们的社会性需求在海洋公园和水族馆中无法得到满足。这种独特的生活群体被称为“生态型”,虎鲸的每一个生态型都具有不同的习性。与各自不同的“语言”类似,不同生态型捕猎的猎物也不相同。有的群体捕食一种特定的鲑鱼,有的捕食海豹,有的则偶尔捕食座头鲸的幼崽。

目前已知虎鲸存在着10种生态型,并且可能有更多的生态型有待发现。通常而言,某个生态型的虎鲸不会与其他生态型交配。我们不知道在不同生态型之间,是否也偶尔会出现罗密欧和朱丽叶那样的浪漫故事,但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差别其实相当大。

生态型的差异可能还会随时间推移而变得更大。我们知道,当一只动物出现特异性变化时,自然选择就会开始作用于这种突变。在2010年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对数个虎鲸基因组进行了分析,宣称有3个虎鲸生态型已经足够独特,可以视为3个独立物种。尽管其他研究者尚未认同这一观点,但该研究的确表明了虎鲸生态型之间的巨大差异。

动物保育人士抗议圈养虎鲸。在圈养条件下,虎鲸所属的生态型并不会成为值得考虑的问题。它们既不能依照演化出来的食性偏好来获得食物,也不能与同一生态型的虎鲸交配。换句话说,圈养就是将它们在文化上认知的生态型要素剥夺,反过来却没有任何东西能给予它们以弥补。

野外环境中,不同的生态型不会彼此联系,因此当不同生态型的虎鲸被迫生活在一起时可能就会产生问题。1989年,在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市的海洋世界,一场虎鲸表演进行当中,一只占优势地位、名为“Kandu”的雌性虎鲸撞向群体中的新成员——一只名为“Corky”的虎鲸。Kandu撕开了后者的一条动脉,使其流血过多而死。研究者称,在野外环境中从未观察到虎鲸有如此强的侵略性,这两只虎鲸来自不同海域,它们在野外环境中可能永远都不会碰面。

丰富多样的生态型是任何圈养虎鲸计划的最大挑战。这个问题相当棘手,目前圈养虎鲸及其他鲸类的集团和机构根本就没有设施来满足虎鲸的生态需求。尽管如此,这些集团和机构还是给出了一些应该允许它们继续存在的理由。他们宣称,圈养虎鲸有助于科学家和公众更多地了解它们——以某些在野外无法实现的方式。有一家海洋世界在声明中说:“我们为研究者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便利条件,动物经过训练,可以与人合作。研究者可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每天对这些个体进行观察。”

但是,也有科学家指出,虎鲸在圈养条件下的行为与在野外是不同的,因此它们无法在主题公园的环境中健康生活,“虎鲸生命中所有重要的东西都被拿走了”。圈养环境下的主要问题便是与压力有关的刻板行为——动物对圈养环境适应不良而导致的某些看似没有立即性功能的单调行为。这些行为除了刺激虎鲸的感官外,没有实际的目的。它们会重复摩擦水族缸,有些个体的牙齿甚至磨损到了牙髓。对虎鲸来说,这变成了一种周而复始的伤害。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海洋公园里的虎鲸及其他鲸类。

有证据显示,圈养虎鲸的寿命没有野外同类长,生存率也更低。还有观点认为,圈养鲸类会促进公众对保育需求的关注。然而现实情况是,公开的虎鲸表演显然是把娱乐摆在第一位。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说明,观看过虎鲸表演的游客会带着更好的环境理念回家。

有证据显示,圈养虎鲸的寿命没有野外同类长,生存率也较低。根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的信息,野生雄性虎鲸通常能活到约30岁,最多时可达50岁或60岁;野生雌性虎鲸通常能活到50岁,最多时能达到100岁。而一家海洋世界的网页则宣称,野生雄性和雌性虎鲸的平均寿命分别是17岁和29岁。这些数字把那些可能在头6个月死亡的个体算了进去。研究者指出,如果活过了前6个月,那么雌虎鲸的预期寿命将在46岁到50岁之间,雄虎鲸则是30岁到38岁。

2015年的一项研究提供了圈养虎鲸比野生虎鲸寿命更短的证据。研究团队对201只虎鲸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它们的寿命中位数只有6.1岁,其中圈养在美国机构里的个体寿命中位数为12岁。

1993年的电影《威鲸闯天关》(FreeWilly)讲述了一个男孩试图解救一只圈养虎鲸的故事。解决的方法

2014年,美国纽约州通过增修法令,禁止拥有和圈养虎鲸,救伤或复健状态除外;加拿大安大略省也于2015年5月修法禁止虎鲸购买和人工繁殖。在数年的负面报道之后,2015年11月,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市的海洋世界(拥有11只虎鲸)宣布,将开始“逐步减少”马戏团式演出的数量,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关注虎鲸“自然环境”的表演。

对此,鲸类保育人士担心,海洋世界只是“重新包装”了表演节目,以修补其公众形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虎鲸及其他鲸类,但他们并不一定要在水族缸里欣赏它们。无论海洋公园如何改进,这些虎鲸的生活依然是高度人工化的。经营者首先考虑的是门票和娱乐,而非像救护机构一样考虑到虎鲸的福利。

有些人或许认为,最简单的方法应该是把圈养的鲸豚放回大海,但在实践中,放归存在着不小的困难。在1993年的电影《威鲸闯天关》(FreeWilly)中,讲述了一个男孩试图解救一只圈养虎鲸的故事。这只虎鲸由一只名为“Keiko”的雄性圈养虎鲸“扮演”。Keiko后来被放回了野外,但它并没有融入到虎鲸社会中。研究人员在2009年的一次放归评估中指出:“Keiko的放归野外并不成功,尽管在身体上没有约束,而且来去自由,但它还是经常回到它的管理员那里,寻求食物和陪伴。”放归一年之后,Keiko最终死于肺炎。

电影中的虎鲸由一只名为“Keiko”的雄性圈养虎鲸“扮演”。Keiko后来被放回了野外,但它并没有融入到虎鲸社会中。

有些人或许认为,最简单的方法应该是把圈养的鲸豚放回大海,但在实践中,放归存在着不小的困难。不过,这个悲伤的故事并不意味着放归就完全行不通。2002年,一只名为“斯普林格”(Springer)的雌性虎鲸被发现正孤零零地在海上活动,为了保护它,研究者将其捕获并进行圈养。它被养在一个海上围栏里,研究人员喂给它惯常捕食的野生鲑鱼。几个月之后,它被成功放回原来的家族中。2013年,研究者甚至观察到它带着自己的幼崽。

斯普林格的放归之所以如此成功,不仅因为它只被圈养了很短时间,而且因为它能够被重新引入一个合适的社会背景中。相比之下Keiko就没有这么幸运。在斯普林格的故事启发下,目前已经有人在尝试建造海上围栏庇护所,为那些一生或者一生中大部分都在圈养环境中生活的虎鲸提供帮助。当然,这一切还需要时间,也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

对于那些大部分生命在水族缸里度过的虎鲸,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限制因素。无论它们是一出生下来就被圈养,还是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捕获并接受训练,这些虎鲸都无法像野外同类那样,以与生俱来的那些自然方式来生活了。

海洋哺乳类是虎鲸最喜爱的食物之一。海狮、海豹以及某些鲸豚类皆为虎鲸的猎物。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