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慧兰,韩国仁川人,咖啡店主。
CNT对话
咖啡馆的生意好吗?
我开的咖啡馆在仁川市江华岛,算是乡下地区,但也不是特别萧条。店里主要卖本地制作的甜点和咖啡,平时和周末的客人不太一样,平时主要是在附近生活和工作的人来喝咖啡,周末人会更多一些,游客也比较多,江华岛上有很多景点,也有一些本国游客会来。有的顾客一天会来两次。韩国人为什么喜欢喝咖啡?
韩国社会的节奏非常快,所以韩国人似乎很喜欢咖啡带来的那种缓慢的美学,普通的美式咖啡是大家最常点的,喝一杯咖啡感觉人就精神起来了。有什么针对游客的推荐吗?
特别推荐大家尝试咖啡馆里的当地甜点和咖啡,以我们店为例,有用米饭和艾草制成的蛋糕,还有红参汁和红参拿铁,比较有韩国特色。还有就是季节性的甜品,比如夏季用当地种的草莓制成的草莓冰激凌,只在5月供应。
世界之最韩国咖啡简史
有调查显示,韩国人在日常生活中最离不开的就是咖啡,其次才是智能手机,街上最常见的景象就是路人人手一杯咖啡。
1.从南山俯瞰首尔。
韩国的认证咖啡师超过35万名,为全球之首,是星巴克全球员工数量的两倍;此外还有147个SCAE(欧洲咖啡精品协会)授权培训师和超过2000名“Q-Graders”(咖啡品质鉴定师,中国大陆目前约有800名),同样是世界之最。咖啡师培训曾经是韩国政府为提高年轻人就业率而提供的免费项目。
韩国咖啡的品质也极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地的普通咖啡师,在韩国真有可能混不下去,如今,韩国咖啡馆已经开始占领纽约街头了。
咖啡最初引入韩国,是在19世纪末的朝鲜时代,朝鲜王朝第26代国王李熙(1852—1919),是韩国历史上第一个接触咖啡的人。1895年乙未事变后,李熙逃难至俄国公使馆,此后的一年多里,每天与俄国公使卫贝鲁喝咖啡,就此养成习惯,后来德寿宫中颇具俄罗斯风格的“静观轩”,成为他每天喝咖啡的地方。这段历史常被韩国各类现代文学作品引用,朱镇模和金素妍主演的电影《咖啡》便是取材于这一历史事件。
咖啡最初是李熙用来款待各国大使、贵宾的尊贵饮料,后来德国人孙铎被允许在贞洞俱乐部(今贞洞剧场)贩卖咖啡,这是韩国最早的咖啡馆。19世纪20年代起,首尔的明洞和忠武路、钟路等地区陆续有咖啡店开业,当时能喝咖啡的非富即贵。朝鲜战争之后,美军军营附近出现许多卖咖啡的“茶房”,咖啡豆和袋装咖啡源源不断地从军营流向民间,逐步俘虏了韩国人的味蕾。20世纪50年代,韩国政府一度禁止个人前往咖啡馆,因为那里经常成为谈论政治的场所。60年代,咖啡逐渐被中产阶级接受,咖啡馆开始作为青年男女约会的场所。20世纪70年代韩国经济起飞,更多平民百姓有机会接触咖啡,并养成了“一日三杯”的有趣文化。90年代,星巴克进入首尔,韩国的咖啡馆逐渐专业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咖啡文化。如今,韩国的咖啡节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文化节之一。
韩国年轻人通常会和父母同住,或是住在狭窄的出租屋内,对他们来说,咖啡馆就是家的延伸,既是约会、朋友聚会的场所,也是自习室和工作间。韩国高校有很多小组作业,需要几个人共同讨论、发表一个主题项目,于是,环境舒适、可以免费上网、又能畅所欲言的咖啡馆就成了大学生们沟通交流的好去处。
2.骆山公园JazzStory咖啡馆。
3.北村的韩屋。Tips咖啡馆里看韩国
■韩国上班族一般都钟爱冰美式咖啡,提神、便宜、热量低,咖啡越浓,咖啡店的生意越好。加冰是因为韩国人本身就爱饮用冰水,有人冬天也不会喝热水。有的便利店还会在美式咖啡里放一些糖浆。在店里喝的话,卡布奇诺是不错的选择,韩式卡布奇诺喜欢撒一些肉桂粉,增加口感和香味。
■以美式咖啡为例,咖啡店能买到的最便宜的美式咖啡大约1000韩元(约6元人民币),2500—3000韩元(15—18元人民币)是比较正常的价格。许多咖啡馆外带的价格会便宜几块钱。一般小餐馆会在门口提供免费的速溶咖啡,韩国人认为午饭后喝咖啡能促进消化。
■韩国电影与韩剧里,咖啡的元素无处不在,尹恩惠和孔侑主演的《咖啡王子一号店》、洪尚秀导演的《自由之丘》,干脆直接以咖啡馆的名字命名,其他以咖啡馆作为取景地的影视剧更是不计其数。韩国歌曲中,光是以“美式咖啡”为名的歌曲就有几十首。
■超过75%的韩国人会喝速溶咖啡,一般超市都能买到。20世纪70年代诞生的麦馨咖啡(Maxim)是韩国的“国民速溶咖啡”,其中卡奴美式黑咖啡是比较纯正的黑咖啡,摩卡口味的黄麦馨咖啡是比较大众的选择。韩国的便利店里还有各式各样的罐装咖啡,价格便宜,比一般的速溶咖啡好喝。
■除了首尔,韩国第四大城市大邱也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咖啡街,被称为“韩国咖啡之城”,韩国第一港口釜山也有很多咖啡馆,甘川村、冬柏公园等景点,最好的观景台都是私人咖啡馆。
每天1.4杯无处不在,千奇百怪
首尔几乎每走几步就有一家咖啡馆或者咖啡贩售机,咖啡馆里塞满了千奇百怪的元素,跟这座城市的调性一样,一边是整齐规划的都市大道,一边是野蛮生长、错落无序的赛博朋克街区。
要推荐首尔的咖啡馆是一件很难的事。首先,所有的网红咖啡馆都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我讨厌喧嚣的咖啡馆,唯一去过的一家是景福宫附近一家暗黑金属主题的咖啡馆,因为周年庆,所有饮品免费。其次,我并不比一般游客更了解这些咖啡馆,咖啡馆在韩国就如同菜市场一样,并不是一个值得反复推敲的场所,我关注的只是一块舒适的地方和一杯咖啡。但我的确可以罗列一些值得去的街区,比如景福宫附近的西村、三清洞、北村,东崇洞的骆山公园和江南的很多地方,都有整条整条的咖啡街。
我更喜欢的,还是街角那种总是空无一人的咖啡馆,里面通常坐着一位愁眉苦脸的老板——他并不是为了客源发愁,而是因为你的闯入扰乱了他的创作,这样的老板通常是艺术家。还有一些看店的姑娘,一般30岁左右,她们通常对咖啡本身并不怎么感兴趣,令她们好奇的是突然造访的顾客,比如一位孤独的男士。我在西藏博物馆楼上的那家咖啡馆待过一个下午,店里只有我和年轻漂亮的老板娘,咖啡馆的主调是白色,装满了书,风格和老板娘的打扮很一致。我和老板娘始终保持着礼貌的距离,她小心翼翼地问我是不是旅行者,我说算是吧,就这样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絮絮叨叨的,像在播放洪尚秀导演的电影,我想,这才是首尔咖啡馆的正确打开方式吧。
我在首尔泡过的最浪漫的咖啡馆,要数骆山公园的JazzStory,周边有很多小剧场,弥漫着文艺的气息。JazzStory的外观看上去像一个发光的温室,店里用那种军绿色的弹药箱充当咖啡桌,旁边放着古典钢琴和留声机,有一面墙全是黑胶唱片,背景音乐一定是爵士乐。
首尔的图书馆也有不错的咖啡馆。有段时间我总泡在安国附近的设计图书馆,从安国地铁站1号口出来,就会路过那家叫作“自由之丘”(Jiyugaoka8丁目)的咖啡馆,这里曾是洪尚秀电影的取景地,墙上挂着他导演的《自由之丘》的海报。设计图书馆是一栋天井式的现代建筑,因为采取会员制,几乎没什么人,最惬意的事情便是坐在这里啜着咖啡,透过玻璃窗看一天的光线在超现实的建筑中移动。
位于江南的旅行图书馆,与设计图书馆同属现代集团,一楼是古典的咖啡馆,外面的露台有一面石墙,颇具韩国传统色彩。旅行图书馆由有着“设计诸葛亮”之称的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片山正通设计,他把有机、不规则状的平面置入原有的方形建筑框架,这种做法有别于传统建筑的次序,却为这座平淡无奇的原始建筑增添了趣味;同时,刻意做出模仿自然、未经雕琢的平面,所有木头书架顺着墙面一直延伸,在屋顶自然结合,像树一样盘根错节;空间正中央安插了一座仿佛是随意捏成的曲折楼梯,表面看毫无章法,实际上却是在打破传统形状的界线,制造具有戏剧张力的视觉焦点。折梯形状奇特,底下有类似钻石、矿物结晶的几何斜面,除了是空间的中央动线,也俨然自成一座雕塑品。
展望台咖啡馆也是首尔的一个特色。北村一带的咖啡馆和韩屋紧密结合,作为旅游区,不少咖啡馆都挤满了游客,要拍到韩屋全景,必须找到一个私人展望台才行,而私人展望台并不收门票,只需消费一杯咖啡即可。
我并不想描绘一个所谓的“咖啡地图”,其实,在每天人均喝掉1.4杯咖啡的韩国,咖啡馆根本不需要标新立异的噱头和精心挑选的豆种就能维持下去,开咖啡馆的人,有的不过就是因为自己要喝而已。与其寻找咖啡馆,不如把时间真正花在享用咖啡上。骆山公园JazzStory咖啡馆。在路上流浪在咖啡馆
夏天的傍晚,我和朋友从仁王山上下来,步行到青瓦台,再走到景福宫的迎秋门附近,瞥见街对面一家名叫“在路上”的咖啡馆,它在灯光昏暗的街面上显得格外撩人。以凯鲁亚克的书命名的店铺很多,有的店主是真文艺,有的则可能根本没听说过“垮掉的一代”。
1
2
3
4
51-5.OnTheRoad咖啡馆,黑胶唱片与啤酒相伴。
首尔热门的文艺聚集地西村就在附近,但和那些彻夜不眠的夜店相比,周四晚上的咖啡馆有些缺乏人气,老板趴在露台的围栏上呆呆地望着对面的景福宫。
“这里看起来好像很贵。”朋友说。也是,这个咖啡馆的地段,在北京,相当于是开在故宫跟前。此时我刚到韩国不久,对韩国的物价还没产生概念。“没关系,我们点最便宜的。”
咖啡馆的格局不大,水泥地面,有几张简单的桌椅,墙上挂着一些小画,吧台后面是一整面唱片墙——韩国许多咖啡馆都有类似的设计,里屋是一个工作室。我们坐在敞开的窗边,窗台上放着几盆多肉植物,窗外便是景福宫。老板拿来菜单,上面写着咖啡馆的英文名“Project:OnTheRoad”(项目:在路上),原来,老板是影评人和剧作家,咖啡馆的名字源于他做过的一个项目。菜单上的价格比起正经的酒吧还是要便宜一截,软饮6000—8000韩元(36—48元人民币),酒5000韩元(约30元人民币)起,我们点了一瓶啤酒和一杯奶茶。
6月的首尔还有些微凉,清风从窗外徐徐吹来,我感觉仿佛回到了上海的某个夏夜,有弦乐和CASS啤酒相伴——我特地点了本土的啤酒,提醒自己是在韩国。
我和老板闲聊:“你是作家?主要写哪方面的内容呢?”他用不太流畅的英文说:“古典音乐、戏剧和电影。我也经常在报纸、杂志上写专栏。咖啡馆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离开“在路上”,趁着微醺,欣赏眼前闪着青绿色灯光的光化门,门前没了游览的人群,显得冷冷清清的。我忽然有些感慨,这个咖啡馆的老板,正在过着我曾经想过的生活,我也想过要开一家咖啡馆,我想要人生一半的时间住在大都市里,另一半的时间远离人群,但都市生活需要昂贵的成本,而那会让我丧失许多时间。
也许,我永远不会拥有这样的一间咖啡馆,对一个旅行者来说,没有什么地方值得永久停留。可能,旅行更像是在经历一种修行——“成道莫回乡,回乡道不成”。
入冬之后,我在住所附近的咖啡馆度过了无数个下午。这是我在首尔的第四个住处,位于城北区钟岩洞的一条巷子里,街区呈块状分布,门外有一排便利店,附近还有7-11、CU、GS25,店员都是打工的学生,通常很难分辨到底是哪国人。
咖啡馆就在斜对面,氛围都不错,我最喜欢24小时营业的那家,下午常去写稿、整理照片,用蹩脚的韩语要上一杯美式,就可以坐一个下午,有时候写着写着会忘了将咖啡喝完,也有时候中途背着摄影包跑去某个地方,然后又回来。我在这里写完了一部以咖啡馆为引子的科幻小说:“……白墙、墙边一株墨西哥仙人掌、木纹天花板、黑色挂灯、壁炉、几本装点门面的厚书是标志特征,音响里播放着怀旧的爵士乐,拖着慵懒而小心翼翼的鼓点,所有顾客的动作都瞬间变得蹑手蹑脚,缓慢而带有节奏感。”
咖啡馆有一间小包厢,打开后门是一个丑陋的小院,有人会溜出去抽烟、说悄悄话,门一开,阳光正好能射到我的桌前。偶尔我也会霸占吧台旁边的一个沙发,这里有一盏落地灯,桌面很大,能放下我需要的所有东西。写累了,我会听旁边的年轻人聊天,大多是关于男朋友、女朋友的话题,这个年龄关注这类话题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凌晨,从咖啡馆出来,走进开着暖气的便利店,周身都温暖起来,此时突然出现一个十几岁的少年,穿着宽大的衣裳,听着H.O.T的音乐,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错觉。
从夏天到冬天,从午后到凌晨,从城北区到钟路区,再到汉江南岸,我像是这个城市的游魂一样,不停地行走,不停地更换咖啡馆,不断地写作、拍摄,度过一天又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