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暑期档中央电视台即将推出首档全民参与的戏曲文化节目《中国戏曲大会》。该节目由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自主研发,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再次发力文化类节目。
“弘扬中国戏曲文化,充分展示中国戏曲内在的风骨。中国戏曲蕴涵了仁义礼智信和爱国、孝道、大公无私、尊老爱幼等优秀的中国传统价值观。我们希望通过《中国戏曲大会》,将这些优秀的传统价值观传递给观众。传达中国精神、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气派,这是我们创作这个节目的宗旨。”《中国戏曲大会》制片人国浩如是说。
赛制拓展受众人群《中国戏曲大会》借鉴了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击败体”和选手“内循环”PK赛制,首次以纯答题形式举行戏曲知识竞技比赛。
“《中国戏曲大会》不只面向专业演员,而是面向全社会开放的,是戏曲频道首次面向戏曲爱好者全面开展的戏曲知识竞赛类答题比赛。”国浩对《综艺报》说。
为保障节目选手在场上的竞技水准和精彩度,节目组对参赛选手进行了严格筛选。据介绍,《中国戏曲大会》的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均在网络报名。节目组对网上报名的1000多位选手进行了三轮筛选。第一轮初选,导演组查看选手简历,从选手年龄、形象、从事行业,个人经历是否有故事、带亮点等方面进行考虑,第一轮筛选保留300人。第二轮节目组采取一个导演负责一个选手方式,一对一进行网络视频连线,了解选手情况。第三轮筛选,节目组负责面试的导演直接面试选手,最终确定百人团。之后,导演组对百人团选手严格按照A类、B类、C类进行内部摸底评定。A类选手具有一定的戏曲知识,具有戏曲表演能力,能自黑,能反问评委又极具表现力;B类选手具有一定戏曲知识,具有初级的戏曲表演能力,表现力稍弱;C类选手有一定戏曲知识,能哼唱几句戏曲或者有精彩故事。
同时,节目组也考虑了百人团人群结构的多元化,经过筛选的百人团由戏迷票友、戏曲专业院校学生和专业演员、其他院校在校大学生、外国友人和华侨、警察、现役军人、少数民族、歌手等组成。“引入比赛的形式能够提升戏曲节目的节奏,《中国戏曲大会》希望以比赛的悬念和节奏感吸引更多年轻的电视观众关注戏曲。同时,比赛将戏曲知识点融入选手答题过程中,和选手的答题命运悬念式紧密结合起来,更容易被观众接受。”钱皓说。
节目录制中还有一些关于竞技技巧的小插曲。导演组非常看好一位女选手,她是一位中学语文老师,痴迷戏曲20多年,戏曲知识非常丰富。然而,抢答器的使用要领是手按在上面就直接按下去,她每次抢答都是抬手再按下去,就因为这个细节,三道题都被对手抢走。她输在比赛经验而不是知识储备上。这也增添了节目的戏剧性。
此外,为配合比赛的可看性,展现节目独特的视觉效果,节目舞美设计着眼戏曲文化,充分运用戏曲元素凸显韵味。百人团答题时,节目现场视觉设计方案由京剧剧目《天女散花》衍生而来,用长绸散发出百朵牡丹花,花落谁家,谁就是答对了,意境优美,赏心悦目。
雅俗共赏的命题技巧
“我们导演组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去了解、剖析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所有的环节,得到的结论是照搬到《中国戏曲大会》不可行。”钱皓解释,从出题角度来说,《中国诗词大会》题目大多选自中小学语文课本里面的诗词和古文。但是,中国戏曲并没有义务教育的普及读物可以参考;且戏曲发展到现在,剧种就三百多个,各个地区戏迷喜欢的剧种都不同。怎样能让全国各地的观众都看明白戏曲的题目并感兴趣,这是我们需要攻克的难点。最终我们确定的方案是:零门槛出题,让不懂戏曲的观众看到题目也想看下去。”
不过,题目若是过于简单,《中国戏曲大会》又势必会损失掉资深戏迷的关注。如何能让题目具有戏曲知识竞技性,同时又让普通观众感兴趣?
“我们对零门槛题目进行了反复摸索。一开始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题目:扮演青年小女孩的角色是:A.花旦;B.花脸。后来类似的题被拿下了。因为报名参赛的选手并非零门槛,甚至很多选手是专业戏曲演员,了解戏曲史和戏曲文化,我们的题目要尊重参赛选手。经过反复讨论,我们研发了类似这样的一些题目:口语中的‘走过场’这个词其实来源于戏曲。那么戏曲中真正的‘走过场’是什么样子呢?我们请三位演员在场上走了一轮,选手来回答哪个是真正的‘走过场’。这种题目对于有戏曲知识基础的选手来说并不难,又与普通观众的生活贴近;令之前不了解戏曲的观众看到,戏曲实际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这样的题目就是后来我们定义的零门槛题目。”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中国戏曲大会》出题组专家江逐浪介绍。
同时,大会导演组请点评嘉宾尽量多讲故事,通过嘉宾点评时讲述的典故培养观众关注戏曲、引发兴趣。“我们希望各个年龄层的观众都喜欢看戏曲大会,所以特别注重运用内容亮点和故事提升节目节奏。”钱皓举例说,苏武牧羊的典故大家都知道,但是鲜有人知道苏武牧羊还涵盖了一个成语故事——鸿雁传书。节目中,选手答完“苏武牧羊”的题目,点评嘉宾会给观众延展讲解鸿雁传书的故事,再由苏武20年始终拿着使节棒的使节精神,提炼出对祖国忠诚的意义。通过讲故事,吸引观众听进去,再把忠孝礼义的精神升华提炼出来,让观众接受得不那么生硬。《中国戏曲大会》题目知识点的延伸点评涉及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一带一路、戏曲电影工程、京剧音配像和像音像工程、十八大以来的新创剧目等。
据节目组初步统计,出题组专家在两个月时间里为7期节目共准备了500多道题,题目涵盖了48个剧种,涵盖的省市自治区达到26个。且命题要求非常严谨,须有唯一答案,但凡有一点争议的题目全都被毙掉。出题组成员由来自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戏曲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优秀从业者组成。
本届《中国戏曲大会》共7场,前6场是晋级赛产生当期擂主,第7场是汇聚了前6场擂主的总决赛,最终产生《中国戏曲大会》的冠军。节目题型包括对错题、二选一的选择题、辨识题、图片题、三选一的选择题、视听题、连线题以及剧目题。大会题目类型涵盖激烈的益智竞技和具有可观赏性的舞台艺术表演;大会通过挑战者、百人团、嘉宾选手的多样竞技组合,结合点评嘉宾的引经据典、妙语连珠,力争为电视机前的普通观众呈现一道中国戏曲文化的饕餮盛宴。
名家表演呈现戏曲之美钱皓强调,戏曲是视听艺术,只靠专家来介绍是不够的。《中国戏曲大会》有把戏曲名家请到场上来表演的题目,有图文展示题目和视频展示题目,这也是《中国戏曲大会》与其他“大会”系列文化节目最大的不同。
节目中的“辨识题”就是由戏曲演员登台展示表演,由表演的内容派生出题目。“辨识题挺难出的,既要有表演,又要控制在一分钟左右。我们反复斟酌选取的表演是否足够精彩,又因为一分钟时间有限,所以表演只能以动作身段、服装道具展示为主,有些题目甚至需要我们把动作重新组合编排设计。”江逐浪介绍。
“为了吸引非戏曲类观众关注《中国戏曲大会》,节目开篇我们就展示了一段猴戏。这个想法来自于我做过的海量宣传片和对外国友人看戏的调查。他们唯一感兴趣的就是猴戏,猴戏能跨越语言隔阂。不同生活习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看到猴戏就知道是Beijingopera。所以吸引非戏曲收视群,我们认为多放武戏、打戏,要比唱戏曲流派效果更好。
同时,我们借鉴了真人秀的部分元素,让选手将答题与自己的人生故事结合展示。我们把普及戏曲的功能做到极致,目的就是告诉观众,戏曲不是你们想象中的‘咿咿呀呀’,一句唱十分钟,不完全是这样,戏曲里面有好多历史典故、人生智慧。所以,《中国戏曲大会》的目的是让观众首先了解戏曲,了解了你势必会喜欢,这是真正民族的。”钱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