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9纪录频道《永远的军魂》摄制组,历时3年创作的6集文献纪录片《永远的军魂》以“不忘初心”的历史担当、“传承红色基因”崇高使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1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缘起革命强军情结
决定拍摄这部纪录片,出于笔者和制片人韩雯对英雄的敬意。2017年8月1日,作为纪录频道的导演和制片人,我们希望在建军90周年之际为中国军人做一部纪录片。却不想在拿到播出许可证整整1年后纪录片才播出。从创作到播出,这期间经历的一波三折,令人感慨。
在此之前,我们创作与拍摄的32集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赢得了高收视率和很好的口碑。这部作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95年的风雨历程和革命战争年代的许多故事,但我们总觉得意犹未尽。《筑梦路上》虽然讲述了人民军队自创建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中华民族解放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却缺少对人民军队成长历程的细节描述,以及对于英雄个体的记录与呈现。
2016年,文献纪录片《永远的军魂》被列入中央电视台重点项目并得以启动。2016年年底,我们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举行了一个十分简朴的开机仪式。对于我们来说,场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仪式。在打响中国革命第一枪的地方开始我们的拍摄之旅,也代表着我们对历史与英雄的深深敬意。
随后,拍摄团队从南昌兵分几路,同时奔赴全国各地。在长达1年多的时间里,摄制组从祖国东北的黑瞎子岛,到西南边陲的丛林哨所;从西北边境的霍尔果斯口岸,到南海诸岛的海防前沿;从全军海拔最高的边防连队,到浩瀚海洋上行驶的航空母舰……制作团队的成员们将足迹印在了祖国的万水千山,用心记录着那些峥嵘岁月里的英雄故事。
纪录片要适应新时代
《永远的军魂》通过《旗帜》《战斗》《牺牲》《信仰》《忠诚》《英雄》6个篇章,为观众展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发展历程。在创作过程中,团队选择以主题来划分纪录片结构,这种做法常用于理论类节目,在文献纪录片中还较为少见。
如今,人们对几分钟的短视频接受度越来越高,虽然在创作过程中我们极力避免为迎合观众而创作的浮躁心理,但对于全新的收视习惯也一直保持着尊重的态度。《永远的军魂》每集50分钟,基本都是由8—10个小故事构成的。我们希望通过这种跳跃而简练的叙述方式,为那些被短视频培养出全新收视习惯的观众,提供更为贴近他们收视需求的作品。
经过商讨,节目组决定采用大小故事穿插、时空不断交错的表现方式,以今天的记录和叙事视角谈往昔的峥嵘岁月,这是《永远的军魂》一个很鲜明的特色。在叙事上,节目组坚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叙事要求,节目整体叙事非常简练,点到即止,不断为观众呈现新内容,让观众保有新鲜感。
此外,主创团队在抒情内容方面进行了专门处理,营造出不沉闷、不轻佻的整体氛围,抒情与叙事有机结合,最终收获了观众的高度认可。
向年轻观众展现中国军魂为了给观众提供更加新鲜的故事内容,从多方面展现中国军队的凝聚力,以及钢铁军魂的历史传承,节目组还呈现了新疆军区某边防团阿拉马力边防连1962年创作歌曲《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的历程,以及歌曲《小白杨》所在哨所的军容风貌,通过战士熟知的元素,挖掘鲜为人知的故事,为观众提供全新的解读视角。
回看作品以及反馈,我们认为,《永远的军魂》在情感的处理上是很成功的。节目不刻意压抑自己喷薄而出的情感,也不放过任何一个富有感情色彩的细节。3年游击战争中牺牲的毛泽覃烈士,闽东游击队周敦独立营营长凌福顺,时任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第一任行长毛泽民,东北抗联5军3师8团1连的60多名官兵,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毛岸英等烈士,和新疆尼勒克县乔尔玛烈士陵园守护人陈俊贵等拥军典范一起,向观众展现了军魂的锤炼与传承。
《永远的军魂》比较成功的尝试是为年轻观众展现了中国军魂。节目的主要受众并非老同志,而是刚刚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或者正在部队服役的年轻观众。
包括北京、新疆和西部战区在内的多个部队,在得知《永远的军魂》开播后,临时下达命令,组织战士官兵统一收看。节目播出后,在部队中收获了很大反响,也给了我们很大鼓舞。近日还有一位军事科学院的研究员致电咨询该片是否会重播。
通过《永远的军魂》,我们希望能够以英雄的名义,和观众一起记住这支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记住这支人民军队薪火相传的不灭军魂。
《永远的军魂》希望能够以英雄的名义,和观众一起记住这支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薪火相传的不灭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