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苑文刚
真人秀也称真人实境秀、真实电视,是“特定虚拟空间中的真实故事,以全方位、真实的近距离拍摄和以人物为核心的戏剧化的后期剪辑制作而成的电视节目”。近年来,我国真人秀出现了明显的拼大腕、拼投资的趋势,虽然短期收视表现良好,但却在“依赖明星博取眼球”的歧途上渐行渐远。2015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限真令”,对真人秀亮出了“限明星、限奢靡、限娱乐”三把“利剑”,旨在切实提升此类节目的格调和层次。同时,有关部门“提高普通群众参与真人秀节目人数比例”的要求更引发了学界热议。笔者认为,此项要求指明了国内真人秀的未来发展方向,即:立足群众实现“平民化”,打造接地气、聚人气的“中国特色”真人秀。
当然,真人秀“平民化”不可能随着行政指令而一蹴而就,它需要电视同仁根据行业现状不断摸索、实践,逐步转变制作观念并付诸实践。眼下,明星真人秀仍是市场认可和追捧的节目形态,真人秀若想完成从“明星化”到“平民化”的转型,必然面临着收视率、关注度、广告收益、制作模式等因素的多重挑战,鲜有制作单位敢轻易“尝鲜”。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将在本文中着重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真人秀的核心究竟应该是“明星”还是“平民”?为什么国内真人秀有必要进行“平民化”转型?真人秀“平民化”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真人秀的发展脉络
真人秀已诞生数十年,种类多样、题材丰富、更新频繁。若想准确把握其核心理念和发展规律,必须从世界和中国两个层面来梳理该类节目的成长轨迹和基本特征。
(一)国外真人秀演进史
1.起源: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学界通常认为,真人秀的起源可追溯至上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标志性节目是当时深受欧美观众欢迎的《偷拍》、《新手时间》和《才艺新秀》等。其中,《偷拍》用隐蔽拍摄手法,主要记录了普通人面对突发情况的反应,这类节目今天仍然存在。而《新手时间》和《才艺新秀》则属于“才艺秀”的雏形,结构与现在的节目大同小异,都包含了新人表演和评委打分环节。
2.成长: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这一时期,英国的“成长系列”和美国的《一个美国家庭》最为知名。1964年,“成长系列”选择了14名社会背景各异的7岁孩子,连续记录他们的生活状态和个人理想,制作了首期节目《人生七年》。此后,该系列每7年播出一期,已坚持40多年。1973年,美国PBS的《一个美国家庭》真实记录了一个中产阶级家庭7个月的生活,后因男女主人公离婚而停播。
3.成熟: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本阶段真人秀的代表作是美国的《真人真事》和《难以置信》。《真人真事》1979年在NBC播出,节目形式与央视《谢天谢地你来了》类似,要求嘉宾即兴参与喜剧表演。ABC的《难以置信》则通过表演再现媒体报道的离奇事件。此外,美国FOX的警察真人秀《警界》也异常出色,曾获得艾美奖。
1991年,一家荷兰电视台播出了真人秀《28号》,该节目让一群陌生人共同生活、完成任务,并记录他们的表现。《28号》被认为是《真实世界》、《幸存者》、《老大哥》等众多知名真人秀的创意源头。从此,欧洲逐渐成为真人秀的“创意大本营”,后来由美国走向世界的众多真人秀“巨作”也都有“欧洲血统”。
4.繁荣: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真人秀走向繁荣,多以“竞赛秀”为主,更强调竞赛和才艺展示,也被称为“才艺秀”。代表节目有观众熟知的《与星共舞》、《达人秀》、《好声音》、《流行偶像》等。《流行偶像》由英国ITV在2001年首播,节目面向平民海选有歌星潜质的年轻人进行比赛,胜者可获得百万美元。美国的《与星共舞》源自英国BBC在2004年播出的《来跳舞吧》,该节目主要展示选手的舞蹈功底。《达人秀》同样源于英国ITV,2006年美国NBC购买了该节目版权并于暑期播出。《好声音》则是荷兰制作公司2010年创作的节目,原名叫《荷兰好声音》。
必须指出,真人秀传入日本、韩国后,节目形态逐渐出现异化和偏差,明星开始代替平民成为主角,这是由日本、韩国的电视运营特点和社会价值观念所决定的。实际上,韩日两国的演艺明星已渗透至各类电视节目之中,真人秀也无法免俗。
(二)国内真人秀发展史
中国最早的真人秀是2000年广东卫视播出的《生存大挑战》,其创意源于香港亚视和日本联合制作的旅行真人秀《电波少年》。2004年,上海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相继亮相,正式拉开了国内才艺真人秀的大幕。此后,国内同类真人秀层出不穷。2012年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收视热潮,其“转椅”模式及“导师制”成为最大亮点。
“选秀热”巅峰刚过,以明星为核心的户外真人秀又开始涌现,以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江苏卫视《我们相爱吧》等节目为代表。这些节目主要借助大明星、精制作、高投入来提升收视率,通过明星影响力最大程度地实现粉丝效应的转化,获得高额收益。
活跃于国内荧屏的真人秀大多数都属于“舶来品”,是一些国外知名真人秀的“中国版”。比如,《超级女声》源自《美国偶像》;“现象级”真人秀《奔跑吧兄弟》原型是韩国《RunningMan》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近200档真人秀节目,题材涵盖旅行、奔跑、唱歌、唱戏、模拟恋爱、模拟当兵、抚养孩子、喂养动物等等。然而,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接近八成的节目都是“洋品牌”,本土化改造的层次水平参差不齐,节目质量、口碑和收视率也各不相同。
总体而言,中国电视行业正因真人秀的火爆而逐步与全球电视行业接轨,节目制作具备了鲜明的“国际范儿”。但是,国内个别真人秀眼下急于求成,在巨大的市场和经济收益面前出现了“价值观迷失”—对明星过分渲染、热衷猎奇窥私和哗众取宠,已渐渐误入了“庸俗低俗媚俗”的歧途。
二、国内真人秀的不足之处
(一)缺乏原创,不接地气
2015年1月1日,“一剧两星”政策正式落地。受其影响,电视剧对地方台收视率和广告收益的贡献大幅萎缩,各卫视迅速把竞争注意力转移至综艺节目领域。因此,出现了周末比拼综艺实力的新格局,真人秀被各电视台视为决胜关键。在此背景下,韩版综艺因地缘和文化优势而广受青睐。甚至2014年版“限娱令”也未能阻挡热门韩版综艺节目占领各卫视。可见,国内娱乐节目的创意十分匮乏,节目制作团队满足于“移植”而不求创新,只知盲从“韩流”,而放弃了打造中国式真人秀的主动权。而这也直接导致了国内真人秀缺少与中国元素的深度融合,距离观众的日常生活较远,显得缺乏真实感,脱离群众、不接地气。
(二)依赖明星,竞相砸钱
毫不夸张地说,国内真人秀正在变异为各大卫视的“明星舞台”和“烧钱游戏”。眼球经济时代,我国有明星的电影票房动辄数以亿计,有明星的电视剧收视率居高不下,有明星的真人秀总会引爆娱乐话题。例如: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的全明星阵容,一时风头无两;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的全明星阵容,明星与卫视都赚得盆满钵满;东方卫视《极限挑战》继续全明星阵容,央视索福瑞显示34城的收视率突破3%;《偶像来了》又是全明星阵容⋯⋯
根据各类新闻报道,笔者发现国内明星参加真人秀的片酬明显属于“畸高天价”。观众们爱追星,广告商愿砸钱,明星片酬自然水涨船高,节目制作费过亿已是司空见惯。
(三)感官至上,缺乏内涵
明星爸爸跟孩子一起在乡村“吃苦”、老老少少的男女明星海外“穷游”、“小鲜肉”乔装改扮满街讨要钱物、明星勾心斗角摸爬滚打展开竞赛⋯⋯主打“明星牌”的真人秀令观众的窥私欲望得到了极大满足,符合大众简单而低端的周末娱乐需求。然而,这些低层次的快餐式节目都有极为致命的缺陷—逗乐但无内涵、刺激而无意义、叫座却不叫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那么,现在那些仰仗明星热闹一时的真人秀,它们的表现主体到底是谁呢?答案不言而喻。
三、国内真人秀应转向“平民化”
根据国内外真人秀发展脉络,不难概括真人秀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基于生活现实,表现生活本来面貌;二是以平民百姓为主角,展现普通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三是要求特定人物在限定场合按特殊规则达成指定目标,集中展示人在多重压力下的外在言行和内心感受。这些基本特征决定了真人秀的核心是“真”而绝不是“秀”。也就是说,真人秀里的“主人公”无论是不是明星,都必须要“真”,如果过分强调“明星”,滥用矫揉造作的表演和戏剧化的“设定”,就会使真人秀丧失反映现实的“真味道”。反观国内真人秀,恰恰重“秀”而不重“真”,重“明星”而不重“平民”,由此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上文所述的三大问题。那么,究竟该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实现真人秀的“平民化”转型应是最佳方案。
首先,纵观真人秀历史,此类节目从诞生之初就以平民为主角,视角贴近现实生活,展现“普通人的成功”。试想,《中国好声音》若无平民选手的“草根逆袭”,即便明星导师知名度再高,也难以引发收视热潮。反观《星跳水立方》,该节目以“明星+教练”的模式开展竞赛,不仅市场反应乏善可陈,且屡屡遭遇差评冷遇,甚至频频出现意外事故和负面话题。可见,明星不是“万灵药”,如果脱离现实生活“为秀而秀”,再怎么折腾都没用。
其次,真人秀与明星在基本诉求方面是矛盾的。真人秀的看点在于挖掘“基本人性”,比如面对诱惑(物质奖励或成名机会)时的渴望、贪婪、焦虑、嫉妒等心理活动和相应行为;而明星在镜头前总希望用表演掩饰真实想法,避免表现自身人性上的弱点,力求塑造正面形象。这种深植于内在价值逻辑中的矛盾,必将动摇真人秀赖以立足的真实性根基,注定会使依赖明星、滥用明星的节目由盛转衰,并一点点地进入死胡同。
第三,真人秀“平民化”的“费效比”高于“明星秀”。前文提到了个别明星的天价出场费,以及随之飙升的高昂制作成本。如果能实现“平民化”转型,真人秀可以尝试把高额“出场费”用于打磨节目细节、挖掘节目内涵,以求创造出更多精品。此外,由于明星的专业领域、兴趣喜好和个人习惯天差地别,明星真人秀在题材选择与节目形式上难以自由发挥。“平民化”将使制作机构摆脱明星和经纪公司的“吹毛求疵”,放手摸索尝试新理念、新技术,用创新来吸引观众,并抢占市场竞争的“高地”。
四、真人秀“平民化”需注意的问题
(一)兼顾东西方两种文化
总的来看,国内真人秀主要有“欧美”和“韩日”两种“血统”,目前并没有真正实现“取精华、去糟粕”—“欧美范儿”的真人秀过于强调物质激励,“韩日范儿”的真人秀过于依赖明星效应。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分析,“平民化”真人秀应综合吸收、消化东西方两种娱乐文化,实现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一方面,国内同仁应借鉴欧美真人秀以平民为主角、精心设计规则、音画效果震撼等优点,同时剔除那些过分展现人性阴暗面、故意制造矛盾和低俗猎奇的节目元素。另一方面,还要学习韩日真人秀游戏趣味性强、情节设定精细、后期制作精良、娱乐话题丰富的特点,同时摒弃脱离实际生活、模式缺乏变化、思想内涵不足等缺点。总之,中国真人秀在“平民化”进程中要坚持“拿来主义”思路,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从“混搭”明星与平民入手
人人心里都有窥探明星隐私的欲望,人人心里也都有一个“明星梦”。其实,明星真人秀的诱人之处是展现他们面对现实挑战时所暴露的明星面具背后的“凡人面孔”;而“平民化”真人秀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把平民身上的闪光点充分放大,并将其打造成一个“民星”。真人秀“平民化”的最初阶段,为防止收视率出现“断崖式下降”,应围绕上述两点做文章,掌握好使用明星与打造“平民之星”的平衡,尝试将明星和平民“混搭”。可以考虑将让明星与平民进行角色互换,例如让明星体验平民的生活,让平民完成明星的工作;或者设定任务,让明星与平民同台竞争、一决高下;或者让明星和平民共同组队,合作参与某项竞赛⋯⋯简言之,要在满足受众“围观明星”需求的同时讲好“麻雀变凤凰”的故事。
(三)平衡观赏性和思想性
观众都爱看轻松、欢快、娱乐性强的真人秀,但电视机构作为具有重要思想舆论引导作用的“公器”和“喉舌”,必须杜绝过度娱乐和庸俗娱乐,不能逾越公序良俗、道德规范的底线。因此,在真人秀“平民化”的过程中,节目制作者必须实现观赏性和思想性的平衡。诚然,真人秀是一种娱乐节目,但也可以在其中融入社会服务、慈善公益、情绪抚慰等元素,并以轻松幽默的形式做铺垫,于潜移默化中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实现寓教于乐。有人觉得,“真人秀”只要与“意义”、“内涵”沾边就会没人看,其实不然。有受众调查显示,大部分观众并非只爱看“耍宝卖萌”,而是希望在看“真人秀”时,既能开心一笑,又能有所感悟。这说明兼顾观赏性和思想性的节目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更何况,传播学经典早有定论,受众的观赏取向和兴趣完全可以被大众媒体改变和引导。
央视2015年8月2日开播的《挑战不可能》就在上述三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并取得成功。作为大型励志挑战真人秀,《挑战不可能》每期选择8名来自国内外的平民选手,围绕体能、技巧、智力等几个项目进行挑战。在展示选手超凡技艺、讲述能力和天赋背后感人故事的同时,节目重点刻画平民敢于挑战自我的非凡勇气和精神,饱含社会正能量,展现了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群像。同时,李昌钰、董卿、周华健作为“明星评审”,与平民选手充分开展良性互动,实现了明星与平民的“合作共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以“不可能”为特色,但该节目一直坚守“不猎奇、不炒作”的底线,拒绝将“奇人异事”当成噱头—截肢攀岩老人、辨识蛛丝马迹的女民警⋯⋯挑战成功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毅力与恒心、人文关怀和价值引领。同时,这档节目也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首播全程收视第一、全国34城平均收视率高达2.12%,随后多期锁定收视冠军、口碑一路飙升。可以说,《挑战不可能》较好地实现了“有意思”和“有意义”的平衡,代表了国内真人秀未来的发展方向。
总之,国内真人秀若想实现长期健康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平民化”不断开拓创新,并在具体实践中把“真”与“秀”有机融合,提高普通群众的参与比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与“秀”的平衡,进而推出更多有价值追求、有责任担当、有文化坚守、有百姓情怀、有时代特色的真人秀,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求真、求知、求乐、求美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单位:中国电视报社/责编:丁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