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VR技术的概念与应用
1.VR的概念及其概念模型
VR,称为虚拟现实技术,是CG(ComputerGraphic计算机图形图像)、人机交互、融媒体、网络传输、传感与模拟仿真等多学科技术融合的交叉前沿学科。虚拟网络和数字空间的形成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体验范围,从某种角度来看,可以说是人身体的延伸。虚拟现实技术正是在试图为现实的人与虚拟空间环境的沟通联系寻找一种感知信息交互的途径。因此,在虚拟现实的概念模型(见下图)中,要想实现人和虚拟环境的交互,要么把人虚化到虚拟环境中,要么把虚拟环境实化为人的真实环境。
从目前来看,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已经可以将虚拟环境打造成令人无法通过感知直接辨别的程度,甚至其真实度已经能超越现实空间,臻达完美境地,令人混淆与现实的差别。这就是虚拟现实技术所令人叹服的特点之一。
2.VR的技术特征与应用
第一,VR技术为视觉艺术带来了全方位的沉浸感(immersion),即体验者全身心地沉浸于由计算机所实时生成的三维动态虚拟环境中,从而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VR技术也称为“灵境”技术。第二,VR技术为视觉艺术带来了充分的交互性(interaction),即体验者可以利用眼动、手势、气息、触摸等各种感官功能在虚拟环境中完成人机的交互与操作。第三,VR技术为视觉艺术带来了尽可能的构想性(imagination),即VR系统利用逼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所构建的虚拟场景,可以为体验者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第四,VR技术为视觉艺术带来了具有适配性的多感知性(Multi-Sensory),即指除了计算机图形技术所生成的视觉和听觉感知外,还有恰当的触觉、味觉、嗅觉,以及方向感、力反馈等多种感知。
二、视觉艺术的“光韵”及其特性
关于艺术的“光韵(aura)”,也被翻译为“灵光”、“光晕”等,最早出现在瓦尔特·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摄影小史》、《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论波德莱尔》等有关艺术论述的著作中。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艺术“光韵”的概念被数度提及并贯穿全文。笔者以此文为基础,就艺术“光韵”的审美特征加以分析。
1.神秘性
有关艺术起源的观点中,基本都谈到艺术与人类早期进行祭祀神灵有关,其诞生的远古时代,祭祀活动中充斥了绘画、舞蹈、音乐等不同艺术形式最原初的片段。正因为如此,也为艺术蒙上一层与膜拜神灵活动、崇拜图腾信仰相关的神秘面纱。
2.玲珑感
艺术的“光韵”是一种特殊感觉,它能引人入胜,令人难以自拔,这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受是独特的艺术审美体验。尽管每个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审美旨趣不尽相同,但是审美主体仍能在不同程度上完成各自对“光韵”的整体统握;“光韵”能令欣赏者在一瞬间与天地结为一体,却又转而稍纵即逝。艺术“光韵”具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玲珑感。
3.唯一性
艺术作品独一无二的即成历史,构成了艺术作品本身的唯一性。艺术作品从创作者的创想到诞生,都构成了艺术作品独有的唯一历史。
4.距离感
本雅明认为的距离感,表现为艺术的不可接近性和膜拜性。鉴赏者要在理智上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既要设身处地,又要避免物我的完全交融。
三、VR技术对视觉艺术“光韵”的新构
与本雅明所阐述的艺术“光韵”,特别是与摄影艺术、电视艺术、电影艺术等视觉艺术的“光韵”相比,VR技术所呈现出的颠覆效应已经跃于我们眼前。作为全新的媒体技术,必将会对传统视觉艺术产生巨大挑战,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VR技术对视觉艺术“光韵”的新构模式,才能让视觉艺术在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境况下,扬长避短、去芜存精,寻求新质的突破。
1.对艺术“光韵”神秘感的消除
本雅明洞悉了艺术的神秘性,联系到了艺术作品独一无二的创作历史,但是却忽略了另一个重要问题,即艺术的神秘性表现还因为它总要以相对的完整性示人为前提,艺术的整个创作过程被糅合进了艺术品自身的创作历史中。VR技术对视觉艺术的展现不仅体现在细节的展示,还可以对图像进行历时态的片段抽取交互,这极大丰富了对视觉艺术体验的补充信息。在2017年的SXSW(西南偏南)大会上,专攻于VR技术的UNLTD(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内容工作室)开发了专属摄像机,并通过高端视觉效果、交互式引擎和360度脚本结合,打造了使观赏者身临其境的世界首部交互式科幻电视剧《Trinity》(《三位一体》)。
2.对体察“艺术世界”视角的颠覆
与以往的视觉艺术不同,VR技术完成了一个转折点式的进步,即彻底改变了过往视觉艺术的关注视角,像摄影、电影、电视等艺术形式,均是以第三方的摄像机镜头作为观察世界的入口。2017年12月7日,好莱坞视觉效果公司数字王国集团(DigitalDomain)有限公司宣布携手唐德影视、世像传媒联袂出品原创都市职场励志电视剧《十年三月三十日》,并且,数字王国集团将为该剧提供视觉特效制作及虚拟现实(VR)内容解决方案,为观众提供优质的沉浸式互动体验。这标志着国产VR电视剧将会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3.对艺术叙事模式的创新
VR技术在视觉艺术叙事表达的模式方面也将产生质变的作用。除了上述在视觉层面的二维、伪三维到真三维的变化,在感知维度方面,还加入了除一般的视觉、听觉之外的嗅觉、味觉、触觉、方向感、力反馈等几乎所有的感知维度。观者可以信步其间,或立定脚步与虚拟空间的事物进行实时交互。2017年2月份,利用VR技术制作的网络古装电视剧《热血长安》开播仅1集就积攒了1亿的播放量,其全新的VR实景技术创新了影视引擎,对夜景和内景制作具有重大的贡献,也成为分量级的看点。这样的技术实现,不仅满足了网友的视觉欲望,更为剧情叙事打开了便利之门。
4.深度创伤:对观众的心灵操控
在对机械复制时代电影艺术的创伤性进行说明时,本雅明这样说道:“杜哈梅(Duhamel)虽然讨厌电影,一点也不了解其意义,可是却看出其结构的几项特色,并加以强调,他如此写道:‘我已经没办法随心所欲地思考。流动不停的影像已取代了我自己的思路。’真的。连续不断的影像阻碍了观众心灵的任何联想。其创伤性的影响力便由此得来。”如果说影视艺术的表现方式已经阻碍了观众心灵,那么VR技术将使视觉艺术不只是从一个平面向观众倾泻逼真无比的海量的影像,而是从四面八方涌向欣赏者,让他们在毫无思想准备的状态下去感受全新的天地。2016年4月,时隔34年再次翻拍《万水千山总是情》的VR电视剧版在北京举行了启动仪式。该剧投资人黄晓明预计耗费10亿,用VR技术还原上世纪30年代的复古风。不难想象,VR技术对影像的真实还原与对观赏者的情绪把控,是传统电视剧无法实现的。
5.打造“艺术集装箱”,重构观者感知习惯
在现有的VR系统中,CAVE系统(洞穴状自动虚拟系统)像一个房间,当观者进入CAVE后即可被多个摄像头准确定位,这时系统完成了初始化,全部的屏幕墙上就进入到了以该观者为第一视角的画面。接着随着体验者的运动,相应的画面就会跟随变化,观者还可以通过佩戴的数据手套对虚拟场景中的物件进行操控,例如开启虚拟场景中的衣柜、关闭“房间”中的门窗等。对于身处其中的观者而言,所有的一切感知习惯都是不同于以往的。虽然目前VR技术在电视剧领域中的应用并没有实现普适化,但这种集装箱式的艺术体验场即多艺术形式的融合化、一体化却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四、结语
在媒介融合大潮袭来的今天,所有的艺术样式都同时共存于瞬息万变的数字媒体生态中,作为视觉艺术的重要一类,电视行业同样需要面对VR等新技术的崛起,电视艺术的从业者、研究者理应持续不断地思考个中问题,并从不同角度对当前电视行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共存的境况进行深入剖析。
项目来源:陕西省软科学项目(立项号:2017KRM051);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立项号:SGH16H080);陕西省体育局项目(立项号:17141);西安邮电大学教改项目(立项号:JGB201728)
(作者系西安邮电大学数字艺术学院讲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责编:丁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