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线造型与人物情感表达
“光线的语言有三种形态:即直接呈现的语言、暗示性语言和象征性语言。”①光线的暗示性语言可以准确表达人物情绪。创作者可通过控制光线的方向、强度、范围、明暗、面积、反差、比例、质感、色彩等要素,将其自由组合,对人物情感进行表达。
(一)特殊光效与人物情感表达
特殊光效指在顺光、侧光、逆光之外的日常光效以外的光线造型。这类光线造型多应用于影片节奏紧凑急促时,用以塑造人物的极端情绪。在《少帅》中,摄影师运用阴阳脸、祛眼神光、脚光等特殊光线造型进一步深化了人物在极端时刻纠结、悲愤、焦灼的内心情感。
1.阴阳脸造型:在第36集中,张学良和于凤至通过抛硬币的方式来选择杀不杀杨宇霆,两人选择听天由命代表二人并没有下定决心,在杀与不杀之间犹豫不定。此刻张学良和于凤至两人纠结的内心通过侧光塑造的阴阳脸造型准确地刻画出来。此时光线质感并不坚硬,亮暗分界处的过度也较为柔和,体现人物并不坚定的心理状态。
2.祛眼神光造型:眼神光是内心情绪的流露,它反映了人物的精神状态。正常情况下人物的造型光都是有眼神光的,但在《少帅》中有五次使用眼神光缺失的镜头,五处情境都与死亡有关,有力地表现了特殊坏境下人物的复杂情感。在张学良亲手将侦察兵们送入匪窝、张学良送牺牲士兵遗骨回到奉天、张学良面对将死士兵让其交代后事的三个场景中,张学良都近距离直面死亡,对张学良缺少眼神光的反常光线造型使画面更具冲击力。摄影师通过这样的光线造型准确表达人物悲愤的内心情感和绝望的情绪。在讲武堂期间郎先坡意外身亡,全期士兵在晚上举行仪式祭奠郎,此时的光线造型仅用轮廓光勾勒人物形态,人物面部光线较弱,无眼神光,结合暗调画面外化渲染人物悲伤沉痛的心情。当然,眼神光的缺失需要有环境和物理条件的合理性,在上文的例子就是依靠漫反射、帽沿儿的阴影来表现无眼神光的合理性。
3.极端光线造型:以顶光脚光为主要光线的造型会使人物面部产生奇怪的阴影,有别于自然光线塑造出的面部形态,因此给人一种怪异的视觉感受,在影视作品中往往以这样的光线效果表示极端时刻人物的极端情绪。《少帅》中郭松龄在起义的前夜向一心回归奉军的储世新等人讲述国家的遭遇和前途的黑暗。一场大战即将开始前的气氛无疑是令人焦虑的,此时的剧情已经进入到一个极端时刻。此时郭松龄心中忧国忧民的壮志豪情,加之大战在即前途未卜的担忧思虑,形成了极限时刻的心理状态,摄影师利用脚光这一反常光位准确地表达出郭松龄此时激动紧张的情绪,将剧情推向高潮。
(二)光线造型变化与人物情感表达
1.戏剧动作与光线造型变化。戏剧动作促使光线造型发生变化,从而体现人物情感的变化。张学良在杨常事件后备受非议,在杨宇霆的葬礼上更受到杨下属的大肆斥责,内心愤怒至极但又无奈于世人只得隐忍。在25集中,杨宇霆葬礼过后,张学良到北陵别墅见赵一荻,寻找此刻唯一的安慰。两人相见之初画面调子偏低,人物处于阴影之中面部灰暗无层次,体现张学良郁闷压抑的情绪。在两人拥吻之时,赵一荻用手拨开张头顶的帽子,紧接着下一个镜头张学良面部就处在了光亮之中,整个画面的影调也高于脱帽前。“脱帽”这一动作改变了光线强度,为画面亮度的提升提供了合理依据。
2.动态光效与人物情感外化。动态光效通过不断闪动的光线使人物形象忽明忽暗,以此外化人物惶惶不安的内心情感,渲染紧张情绪。在第30集中,张学良凌晨送老帅去火车站,当列车开走时,从车窗内透出的光使张学良身上忽明忽暗,但其脸部光线没有因为闪动的光线而有所变化,始终处于阴影之中。此时光色差异化的呈现、忽明忽暗的动态光效外化出张学良此刻的不安与忐忑,承接出发前反复讨论返奉路线的剧情,体现张学良担忧老帅是否能够安全回到奉天的焦虑心情,同时也为老帅遇难埋下伏笔。如在第36集中,张学良被杨宇霆数量庞大的门生故旧以及他所掌握的庞大人脉所震慑,心中惊悸,当他走出院子时,画面中时隐时现的炫光传达不稳定的视觉感受,这是一种内心独白,表达他此刻被震颤的心理状态,体现人物惶惶不安的情绪。
3.自然光效造型变化。自然光线的运动可以体现人物情绪的变化。电视剧通过对人物光线质感和光线强度的把控和调节,可以结合故事情节自然地完成对于人物情绪变化的表现。在第38集中,张学良奉蒋介石之命发动武装人员对中东铁路进行全线接管并向其汇报工作,蒋介石面部由室内自然光修饰,此时光线为直射光,蒋介石面部线条较硬,头顶有两处高光体现其谈论公事时严谨的态度。后宋美龄出现,张学良宋美龄老友重逢,蒋介石夸赞张学良前途无量。此时蒋介石面部光线趋于柔和,高光消失。光线变化形象地展现了人物的情绪由凝重转为轻松的变化过程。由此可以发现在电视剧中,光线对于人物情感的外化形式:同场戏中光线造型的同一,体现情绪上的同一;同场戏中人物光线造型的变化能够体现人物情感的变化。“运动是生命、光线是灵魂”,②合理设计人物光线造型,有利于展现人物或焦虑或温柔的内心情绪,形成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
二、光线造型与人物情绪烘托
光线作为有意味的形式,具有暗示情节的作用,为后续情节奠定情感基调。在电视剧《少帅》中,摄影师通过控制光线的方向、比例、质感等要素,为情节发展渲染不同的氛围。
(一)对于光比的控制
1.控制光比营造气氛。如在第44集中,张学良在狱中探望即将被处死的老师文郁。从画面中可以看出,这场戏是大光比,狱室内高处气窗投进来的光线是该场景的唯一光源。由于光束效果的形成,可以判断出室内的空气中颗粒物较多,光线质量为坚硬的直射光,透过窗户所形成的光束具有审判感,定义人物命运即将走向毁灭,体现人物平静顺从的心理状态。与小屋内暗色的密不透风墙壁一起,在视觉上给人以堵塞感。在大光比环境光线塑造的低调画面中,渲染着压抑恐怖的气氛,烘托人物内心的绝望情绪。再如张学良与赵一荻初识阶段的环境光线较为明亮,二人在香山酒店打高尔夫时的场景中,光线为正常的上午光线,太阳投射高度介于十五度至六十度之间,天空中的直射光和地面的反射光使人物影调层次丰富而柔和,风和日丽的场景烘托祥和轻松的氛围,体现人物此时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和畅快愉悦的心情。
2.光比变化影响气氛变化。不同光比能够塑造不同调性的画面,产生不同的环境氛围,因此人物情绪、环境气氛的变化可以用光比的变化来进行描述。如人物面部光比减小,背景细节层次增多,有助于情节“由紧到松”的转化,反之亦然。在第45集中,张学良首次会见周恩来。起初二人光线造型为顶光,并且面部光比较大,面部线条较为生硬,背景较暗,形成低调画面,暗示气氛的紧张,以及双方猜疑与试探的心理状态。而后两人通过交流发现彼此志同道合,此时的人物面部为侧光,并且光比较小,面部线条较为柔和,背景提亮,细节层次增多,画面反差减小,调性提升。这一变化体现了二人关系逐渐明朗,气氛趋于缓和,叙事节奏由紧张变为舒缓。
(二)对于光色的控制
色彩具有社会文化内涵,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和联想。在影像语言中,色彩具有象征意义,影视作品通过光色的区分,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并传达创作者的主观态度。如剧中郭松龄夫妇在逃亡的路上被奉军发现于菜窖。在菜窖的盖子被掀开的一刹那,夫妇二人被高亮度的白色光线笼罩,从头顶直射下来的光线具有极强的仪式感,白色具有圣洁崇高的象征意,以此刻画郭松龄夫妇为民族大义从容赴死的崇高伟大精神。同时,该环境光线烘托了人物被发现时大义凛然从容不迫的人物情绪。
再如剧中表现九·一八事变当晚,日军在柳条湖铁路蓄意制造爆炸时,环境光线来自月光,光色偏蓝,给人一种不寒而栗之感,在冷调画面的烘托下充分展现出日军冷酷卑鄙、阴险狡猾的视觉形象,用环境光线烘托战争爆发在即的恐怖气氛。剧中用不同的色调表现夜战中的日军与奉军:奉军夜战有暖色光出现,日军则只用冷色光修饰,突出日军人性缺失的冷酷形象,暗示日军侵华是有悖于人性的不正义之战。
不同的光线效果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通过控制画面光比可以形成高调、低调、中间调三种画面影调,体现出不同的环境氛围。除烘托人物情绪外,环境光线对于剧情发展具有暗示性,使观众可以提前感知后续情节的情感基调,对于叙事节奏具有塑造作用。影调烘托情绪,光色具有象征意义,合理组合光比光色可以塑造出更加富有艺术美感的艺术形象。
三、结语
影视剧中光线变化要具有其合理性。艺术取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真实的基础上和情境发展的可能性前提下,摄影师大胆地加入或使用戏剧化的表意光线,有助于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角色情绪情感、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增强镜头和画面的表现力。电视剧《少帅》为影视剧如何艺术地运用光线语言贡献了有益经验。
注释:
①刘永泗:《影视光线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②周蕾:浅谈光线对影视人物的塑造作用,《青春岁月》,2016年第2期。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责编:王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