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三清之源——清源山

三清之源——清源山

时间:2024-10-30 04:26:18

清源山是泉州十八景之一,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与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辉映,犹如名城泉州的一颗璀璨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吸引了众多的海外游客。

清源山的来历源自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老子年轻时曾来到过清源山,在山中悟道。清源山前有一块巨石,来往多了,久而久之,身影渐渐印在石上,那块巨石深得老子精气,老子知道这方灵石会是自已的最后归处。老子千年后回到清源山,魂魄化入那方早已等待他的巨形灵石之中,成为老君岩。老君永居清源山之后,在东海之滨齐云山上空“一气化三清”。从此,人们就把三清之源的齐云山,改称为清源山了。还有另外一个传说,当年八仙中的铁拐李云游至此,见此山苍松翠柏,曲径通幽,一时兴起,用铁拐捅地赞叹。不料用力过猛,将拐戳进了山石中,拔出后泉水遂之涌出,便成了清源天湖,此后,人们就称该山为清源山。

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繁荣局面。

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属花岗岩地貌的山地丘陵,地势起伏、岩石突兀,主景区最高海拔498米。经过了历代开发,山上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迹现存完好的有宋、元时期石雕造像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近600多方,元、明两代花岗岩仿木结构的石室多处。最负盛名的宋代老君造像,系全国最大的、艺术价值最高的道教石雕;九日山祈风石刻,是研究我国古代海外交通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唐武德年间,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来泉州传教,殁葬于灵山,称伊斯兰圣墓。其旁有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行香碑”,为我国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站立山顶观望台向下俯瞰,能看到大半个泉州,几个重要港口一览无余。

这样一个承载着悠久历史的山,虽不及黄山那般名扬海内外,但她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特色,并为海上丝绸之路添加了浓墨的一笔辉煌!清源山上的景点可说是十步一景,最主要的景点有:道教石雕、伊斯兰圣墓、清源洞、郑和行香碑、弥陀岩、碧霄岩、瑞像岩、南少林寺、清源天湖等。

其中弥陀岩,位于左峰山腰“一啸台”上。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依石壁建仿木构石室,面宽5.6公尺,门额刻“阿弥陀佛”。岩外有“一线天”、“云台”、“连心石”、“泉窟观瀑”、“泓一法师舍利塔”等景观。在泉州不仅一处提及弘一法师,开元寺内有弘一法师纪念馆,清源山上有弘一法师舍利塔,可见弘一法师在泉州有着相当高的地位。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早年留学日本,攻音乐、绘画,对文学也造诣颇深,音乐方面最被大家熟知的《送别》便是他作的词,后在浙江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成为知名高僧。1942年在泉州圆寂,遗骨分葬于泉州清源山和杭州虎跑。清源山上的弘

一法师舍利塔为花岗岩仿木藻井结构,风格独特。塔旁悬岩上刻有法师临终前手书“悲欢交集”四字。石岩上方盘膝坐着弘一法师的石像,双眼平视,神态安祥。灵塔正面刻着两副对联、一块匾额,都是弘一法师生前手迹。匾额“无相可得”,在大乘佛教般若类经典中,“无相”是“空”的异名,认为既然一切事物是在一定因缘条件下形成的,便空幻无实,空是一切事物普遍性的本质,虽体现于具体万物,然而它本身却无形象,无聚散、生灭,超越于一切万有之上,并且难以用文字表达。舍利塔上的“无相可得”,说的便是“人人皆可成佛”的道理。塔内石壁上有阴雕法师全像,是弘一法师的徒弟丰子恺所绘,闻师圆寂,悲痛万分,含泪挥毫作画,涕泪与墨汁共研故名“泪墨画”。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