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头鹳是优秀的捕猎能手,巨喙则是它的捕食利器,不仅能像老虎钳一样紧紧夹住猎物,还能穿透鳄鱼厚厚的皮肤。
为了争夺更多食物,稍大的雏鸟会把自己弱小的同胞啄得遍体鳞伤,甚至将其赶出巢穴,这一切鲸头鹳父母全都看在眼里,却无动于衷。
在非洲,有一种被当地人称为“鞋之父(shoebill)”的鸟,人们之所以给它取这样一个戏谑味十足的名字,并不是因为它会做鞋,更不是因为它发明了鞋,而是因为这种鸟的喙与荷兰的一种木鞋特别形似。
据说在16世纪时,贫穷的荷兰农民由于买不起鞋,于是将木头雕空,做成鞋头上翘的船形鞋,而这种鸟的喙恰好酷似这种木鞋,“鞋之父”的称谓便由此而来。此外,由于“鞋之父”的喙也形似鲸鱼的脑袋,因此它还有一个霸气十足的学名——鲸头鹳。
鲸头鹳的喙不仅形状奇特,还相当巨大,被称为“世界上最宽的喙”,其宽喙尖锐无比,能够刺穿鳄鱼厚厚的皮肤,因此鲸头鹳成为凶猛的鳄鱼的天敌。不仅如此,鲸头鹳进攻猎物时速度惊人,展开双翼可超过两米,所以赞比亚人将其叫做“会飞的魔鬼”。不过,鲸头鹳从不招摇过市,白天总是隐藏在芦苇或者青草丛中,直到夜幕降临,才会出没于沼泽,变身为“暗夜杀手”。
最初,古埃及人对鲸头鹳心存畏惧,认为它的巨喙会给人带来致命的伤害,所以他们将鲸头鹳视为坏运气的征兆。几千年后,人们才惊讶地发现,鲸头鹳竟然是非洲独有的物种,因此,这一奇特的鸟成为非洲许多国家的国宝,并被当做礼物在国际间赠送。
世界上最宽的喙非洲独有的物种
非洲是鲸头鹳的家乡,它们主要栖息在人迹罕至的湖泊、沼泽地带。而鲸头鹳最为集中的区域,是赞比亚东北部的一个浅湖——班韦乌卢湖。这个湖泊虽然较浅,但面积却达9800平方公里左右,湖中有大片沼泽,生活着上千只鲸头鹳。
鲸头鹳的长相十分奇特,乍一看像是从史前穿越而来的物种,让人不禁想起已经灭绝的营穴鸟和始祖鸟。这种大鸟身披死板的灰色外衣,尾部羽毛较短,若是在鸟类世界举办一场“时装大赛”,那么倒数第一名非鲸头鹳莫属。
不仅如此,鲸头鹳由于鸣管肌退化,所以不会鸣叫。不过,它们虽然“貌不出众,语不惊人”,但在众多生活于沼泽地带的动物中,它们轻而易举便能“鹤立鸡群”——成年鲸头鹳身长可达1.5米,体重约为7公斤,修长的双腿支撑着庞大的身躯在沼泽中信步,即便是在茂密的植物丛中,也显而易见。
不过,鲸头鹳最引人注目的地方还在于它的头部。鲸头鹳的喙巨大,宽达15厘米,长达23厘米,是世界上最宽的喙。巨喙基本覆盖了整个“脸庞”,与灰色的小脑袋极不相称,黄褐色的喙表面布满白色的干裂皮层,加上其笨重的体型,因此鲸头鹳还被称为“世界上最丑的鸟”。
鲸头鹳的巨喙看似笨重,实际上却十分轻巧,为了利于飞行,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它们的喙已变得中空,但这丝毫不影响其成为有力的捕食工具。鲸头鹳的喙前端下弯成钩状,尖锐异常,喙的边缘也如快刀般锋利,且上下两喙犹如老虎钳,猎物一旦被夹住,便难逃厄运。
奇特的鲸头鹳堪称鸟类王国里的明星,但其实,在生物学界,鲸头鹳还一度引发了生物学家激烈的争论,因为鲸头鹳在地球上没有近亲,虽然名为“鹳”,实际上却“来路不明”,所以生物学家们不知道究竟该把它归为哪一类。最初,由于鲸头鹳的外表与鹳有几分相似,因此部分学者将其归入鹳形目,此后,鲸头鹳还先后被贴上“鹭”和“鹈鹕”的标签。而今,生物学家确定鲸头鹳为地球上独有的物种,专属鲸头鹳科、鲸头鹳属。
由于这独一无二的物种仅分布于非洲,因此许多非洲国家都把鲸头鹳当作国宝在国际间赠送,并将其印上邮票、货币来彰显其独特。日本的千叶市动物园就饲养了两只鲸头鹳,2013年,该动物园举办了“第一届动物总选举”,两只鲸头鹳以最高票数荣获冠军,成为动物园中的“人气王”。
但如今,珍贵的鲸头鹳正走在灭绝的道路上。偷猎是导致其数量骤减的主要原因,而人类对鲸头鹳栖息地的不断蚕食、破坏,也造成了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如今,鲸头鹳的总数在5000~8000只之间,国际鸟盟已将其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沼泽里“会飞的魔鬼”深谙猎物习性的捕猎能手
鲸头鹳既是非洲独有的物种,也是沼泽里最凶猛的杀手之一。白天,它们慵懒地躲在芦苇或青草丛中安稳度日,夜幕降临之后,黑暗笼罩在广阔的沼泽上,鲸头鹳便在夜色的掩护下进行捕猎。
毫无疑问,鲸头鹳是优秀的猎手。首先,其眼睛十分敏锐,这是它们能成功捕猎的重要法宝之一——它们的眼睛位于头部前端,能捕捉到浅水中猎物最细微的动作;其次,鲸头鹳的进攻速度惊人,只要它们锁定目标、翅膀微张、精准无误地出击,任何猎物都难逃死亡的命运。
鲸头鹳要练就高超的捕食技能,除了拥有敏锐的目光、无可匹敌的进攻速度,还需要智慧和耐心。
聪明的鲸头鹳对猎物的生活习性了如指掌,这就让它们能轻松地捕获猎物。浑浊的水域是鲸头鹳的猎场之一,因为这样的水域中生活着营养丰富的非洲肺鱼,这是鲸头鹳最爱的食物之一。肺鱼是一种用肺呼吸的原始鱼类,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它们就不得不浮上水面来换气。聪明的鲸头鹳正是掌握了肺鱼这个致命的弱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叼起,吞入肚中。
即使到了旱季,非洲肺鱼仍然很难逃脱鲸头鹳的追捕。此时,沼泽干涸,肺鱼在淤泥中挖掘洞穴,然后钻进去躲藏起来。但这丝毫难不倒鲸头鹳,它们会在淤泥中四处搜寻肺鱼的洞穴,并利用宽大的喙挖开这些洞穴,将肺鱼吞食。
捕食对于鲸头鹳看似轻松,但这个过程有时却十分漫长。不过,鲸头鹳绝对称得上是耐心的捕食者,在捕食过程中,它会高度专注,甚至可以保持静止状态在水中纹丝不动地伫立一小时甚至更久,直到猎物送上门来。
鲸头鹳所等待的猎物,绝不仅仅是毫无反击之力的肺鱼,还有凶猛的鳄鱼,由此可见,鲸头鹳可谓动物界中的狠角。鲸头鹳捕获的通常是幼小的鳄鱼,因为成年鳄鱼体型庞大、攻击力强,鲸头鹳对其无可奈何,但其幼崽却极易捕捉。
对于捕食小鳄鱼,鲸头鹳有一套独特的方法。首先,它会将喙收拢到胸脯前,站在水中一动不动,从远处看去,好似一尊雕塑。当缺乏经验的小鳄鱼不知就里地游到它脚下时,鲸头鹳便会猛地扭转脖子,张开宽大的喙,出其不意地将小鳄鱼衔在口中,然后迅速飞离水面,直到降落在安全、平坦的岩石上,才开始大快朵颐。鲸头鹳捕捉幼鳄时干净利落,但吃起来却大费周章,由于小鳄鱼长期生活在水里,身上缠绕着许多水草,所以鲸头鹳不得不反复地翻抖它们,直至水草完全脱落。
虽然鲸头鹳是沼泽里无情的猎手,但它也是风度翩翩的“绅士”。2009年,一名美国摄影爱好者就拍到一组有趣的照片:在沼泽地里,一只野鸭无意中挡住了鲸头鹳的去路,野鸭站在这个高大的家伙面前,吓得直扑腾翅膀。果不其然,鲸头鹳用大嘴叼起野鸭,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鲸头鹳并没有将野鸭吃掉,而是小心翼翼地将它放到一边,然后从容地离去,这让人们对鲸头鹳刮目相看。
永远喂不饱的雏鸟骨肉相煎的生存法则
一直以来,关于鲸头鹳的生活习性都是生物学家研究的重点,不过,迄今为止,生物学家对鲸头鹳并不是完全了解,比如它们的求偶方式。
由于鲸头鹳通常在夜间活动,所以想要观察它们的求偶方式就十分不易。曾经有摄影师拍摄到一段录像:一对雌雄鲸头鹳在草丛中扑着翅膀,喙对喙地相互试探。人们猜测,鲸头鹳的这一举动有可能是在示爱。
寻觅到满意的伴侣之后,鲸头鹳就开始修筑爱巢,它们通常将巢筑在靠近湿地的芦苇丛中,巢穴由芦苇、树枝和水草做成,直径为1~2米,十分坚固。鲸头鹳的领地意识很强,一旦有外敌入侵,夫妻双方会联手保卫自己的家园。
巢穴筑好后,鲸头鹳便迎来繁殖期。每年的4~6月是非洲的雨季,这段时间里,丰沛的降水使得沼泽充满生机,给鲸头鹳带来丰富的食物,足以养活它们的雏鸟。不过,鲸头鹳必须抓紧时间,因为短暂的雨季很快就会过去,它们必须在旱季到来之前将雏鸟养大。
在通常的情况下,雌性鲸头鹳每次产下两枚卵,大约30天后,雏鸟就会破壳而出,若是在阳光炙热的白天,成鸟会展开双翼为雏鸟遮挡强烈的阳光。出生两周后,雏鸟的喙便渐渐长大,已经可以吞下一条小水蛇。再过一周,雏鸟的体型比出生时增加了一倍,喙也更加宽大,不过,此时的雏鸟仍处于蹒跚学步的状态,还很难保持身体平衡。
对鲸头鹳父母而言,喂养雏鸟十分不易。起初,鲸头鹳夫妇只需用小块的猎物来喂养它们。随着雏鸟的身体逐渐长大,它们的食量也相应增加,面对嗷嗷待哺的雏鸟,鲸头鹳夫妇几乎不得不夜以继日地到处觅食,才能满足雏鸟的需求,但雏鸟似乎永远处于饥饿之中,永远喂不饱。
不过,即使鲸头鹳夫妇成功孵化两只雏鸟,但最终也仅有一只雏鸟能存活下来,这是因为随着雏鸟长大,食量增加,而雨季即将结束,食物开始减少,鲸头鹳父母每次带回来的食物只能填饱一只雏鸟的肚子。为了争夺更多的食物,巢穴中稍大的雏鸟会毫不留情地将弱小的同胞啄得遍体鳞伤,甚至将其赶出巢穴。
这一切,鲸头鹳父母看在眼里,却无动于衷,因为它们明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大自然永恒的生存法则,它们遵循这一法则存活下来,并按照这一法则筛选强大的后代。
雨季结束,旱季即将到来,河流开始慢慢干涸,土地在烈日的炙烤下变得干裂。存活下来的雏鸟已经羽翼丰满,正跟着父母学习飞行,再过半个月,它就要离开父母的巢穴而独自生活,成为沼泽中又一个“暗夜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