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华楠皮肤白皙,眼神迷离,声音温柔。自称是一枚动画狗,表示将来要以一己之力,撑起全世界孩子们的童年。(此处应有掌声)他热爱篆刻、汉服和书法关键是……头发还有点长“20岁的年纪,100岁的人生—没有人规定什么年龄必须喜欢什么”冷小弟能帮你的就到这里了欲了解更多个人信息,快点击视频!
首先呢,在篆刻上我确实是个外行,纯粹是一个爱好者,对于许多的分类、流派,了解也不是很多。这里只是分享一下我的学习历程和一点点心得,所以如果有哪些说得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多批评指正!
我大学学的是动画专业,从小就喜欢书法,篆刻只接触了半年多,这方面可以说还是个新手。当时是在学校里报了中国画的选修课,快到期末的时候,老师抽了一节课来教大家刻自己的名字。其实这也不是我第一次刻印了,小时候就有刻过一个大约五毫米大的“丘”字,后来也一直在用着,说实话现在回头看看这枚印还是蛮有味道的!
还有就是高三那年考广州美术学院,身为美术生的我打算去碰碰运气报了书法,需要考篆刻,那段时间也练过几枚(依稀记得在考场上磨了三个小时,很多考生不到一小时就走了,把一群监考学长给急得…)。
到了今年寒假,我就买了印床、刻刀、石头、砂纸,还有吴颐人的《篆刻五十讲》(不错的入门书,推荐),就这样开始自己学着刻了。最初只是想刻个几枚拿来用,后来就上瘾了,越刻越多、越刻越频繁,到公园刻、在KFC刻、在高铁上刻,连上课也忍不住在老师眼皮底下刻(不要学我哈哈)。
最后就变得像写字一样平常,内容也从常规的“XX之印”转变成了发说说式的“想刻印了”、“都是假的”、“吃瓜群众”等等俏皮的句子,刻印也成了我记录心情的一种方式。
后来我还买了火漆,想着中国的篆刻可以跟西方的蜡印结合,后来才知道古时候就有封泥这种东西(怪自己见识浅薄了…)。
我刻印的方法跟传统的不太一样。有同学问我学篆刻是不是先要买一本厚厚的字典,我就直接发了个书法字典的网站给他。现在手机确实方便太多了,有不熟悉的字都可以直接查,节省了不少时间。像古时候印刷不发达,想看一眼好字帖其实是非常难的,这方面现代人应该好好珍惜。印稿我也不习惯用水印,直接在本子上设计好,用手机拍下来,翻转一下,就可以画到印面上刻了,简单粗暴。
可能说起篆刻大部分人脑子里想到的都是大叔的形象吧,或者会觉得这是比较小众的东西。半年前我还觉着自己是一个人,但是后来朋友圈里发得多了,慢慢就发现了一些朋友曾经也接触过篆刻,也有一些没接触过的同学开始和我一起学着刻。可能因为这些东西太少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或者觉得它离自己很遥远,不知道该怎么入手。其实身边还是有许多同龄人对这个有兴趣的。
我目前刻的印有四五十枚,基本上每刻一个我都会换一种风格。
我自己比较喜欢的是“深圳人也”,模仿的齐白石的风格,里边的几何结构、疏密布局,我觉得很有抽象画的味道。我的家在深圳,也是个比较现代化的城市,搭配个“也”字,很有趣味,这也是我印文文风转变的开始(我们平常叫“画风突变”,哈哈)。如今刻的数量已经比起初预想的要多了很多,但是接触得越深又越是觉得刻得太少,如今的重心主要都是放在设计上,刀还是不太稳,基本功还是应该要多加练习。
其实相对而言,我觉得刻印是比书法要自由一些的。有人说,书法和其他艺术的不同,就在于书法是需要学习才能欣赏的,要有深厚的帖学基础。篆刻可能就有些倾向logo的感觉,美术、设计的成分比书法要多一些,但其实也同样需要有足够的文字修养,懂得汉字的演变规则,这是书法篆刻共同的基础。没有这方面的底子,刻出来的东西一定是站不住脚的。因此,书法和篆刻需要视觉的美感,但并非纯粹视觉上的艺术。笔法、刀法,其中的历史文化,都有很深的讲究,需要慢慢积累和沉淀。
另外,在现代社会,我觉得篆刻是一个很好的放松方式。它是粗活,也是个细活,通过金石的碰撞,可以缓解很多的压力,又有趣,还(可以假装)很文雅(的样子)。
当然,最享受的还是刻完盖下去的那一刻,用力一压,再看看成果,整个世界都在这方寸之间,再大的烦心事也变得微不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