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7日,“叶星生民间珍藏捐赠馆”在西藏博物馆正式与观众见面,由于场地限制,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藏品只是叶星生捐赠的2300件文物中的一部分,但即使如此,也足以吸引参观者驻足赞叹。展品内容非常丰富,包括:
民俗用具,涉及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各个领域。体现了藏民族在艰苦卓绝环境中的生存智慧,极善于利用西藏本土自然资源来进行开发利用、加工制作,如野牛皮做的碗、盘、箭囊,动物骨或角做的鼻烟壶和牲畜饰件。大至牦牛帐篷,小至火镰腰包,无一不体现藏民族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餐饮文化用具,高原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以及传统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俗。主要食品为糌粑、酥油、牛羊肉及各类奶制品。服务于餐饮的锅、碗、瓢、勺、盘及各类器皿则种类繁多、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尤其对茶具、酒具十分讲究,其材质主要为金属、陶器、木器、骨器等。共同的特征是以精美图纹装饰,具有实用和观赏的双重功能。本土制作的拉萨墨竹工卡的薄胎陶器,日喀则仁布墨玉酒器,山南边境以根瘤木制作的称为“扎”的碗具,价值昂贵,在藏区享有盛名,为达官贵人所用,并特制碗套以珍惜保护。最为看重的是瓷器,西藏历史上曾在山南扎囊县建立瓷窑,由于土质和温度所限,烧制的瓷品称之为“扎嘎”,意为扎囊白瓷,但与汉瓷相距甚远。所以明、清瓷器在藏区享有崇高地位,被视若珍宝,如布达拉宫铭有藏文的清花僧帽壶,后藏萨迦寺珍藏的元代瓷器等,被视若圣物、供奉膜拜。
服饰文化,可划分为民俗、宗教两大系列。按地区、地位、职业、功能及性别进行分类,其品种繁多、洋洋大观、美不胜收。尤其各类饰品饰件,从头到脚都用金银珠宝等贵重材料、极尽装饰,成为地位、财富的象征,成为雪域高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文化用品类,西藏特殊的生活习俗决定了特殊的书写工具,如以竹子制作的硬笔,以金属镂刻的笔筒,用薄木板涂以黑漆的书写板,以金属铸造或敲制的墨水瓶等,造型各异、工艺精细。尤其是结实、耐用的藏纸“狼毒纸”,具有防腐、防蛀的特点。
擦擦、玛尼石刻,这类艺术品属于为宗教服务的民间雕塑艺术,擦擦的材料为泥或陶,以模具印制。玛尼石刻是在石块或石板上以刀斧刻凿而成,带有浓郁的民间宗教特色,主要供奉在神山圣地,或信徒随身携带。藏品中大型擦擦“十一面观音”“莲花生大师”等均属罕见。牛角模印“千佛塔”、藏式“金刚瓦金”为西藏传统文化的绝品。
这批藏品中孤品、绝品、珍品较多。其中17世纪的《孔丘功德图》表现了汉文化及其伦理道德在西藏的影响和传播;藏汉对照的《朱漆藏经板》是明朝皇帝赐给萨迦寺的珍品;此外,公元13世纪的“萨迦巡夜陶灯”,公元17世纪的“银纹铁灯盏”等,都是罕见的珍品,展现了藏民族精湛的工艺技巧,也体现了藏汉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上图叶星生发表捐赠感言。
图接受西藏收藏家协会祝贺。叶星生藏品
唐卡——九宫八卦历算唐卡明代
此唐卡内容为天文历算的唐卡。唐卡上方正中为文殊菩萨,相传藏族的天文历算是文殊菩萨传授的,菩萨两边为传承祖师。唐卡正中为广义的斯巴霍,斯巴霍为藏文音译,意译为文殊九宫八卦咒轮图。相传是诸佛总集的化身——莲花生大师,为慈悲众生在人世间因受时空、方位不吉祥所生的障难,特聚集梵、藏、汉三地文化中破除各种无明、凶煞、障难之缘起图案精髓,而结集设计出来的。此唐卡不但内容十分罕见,而且整体比例权衡合度,施彩浓淡有度,人物的线描和晕染富于变化,无论从内容、画工到年代等各方面考量,都是张不可多得的精品。
孔子唐卡——贡孜神变王唐卡清代
此唐卡的主尊为贡孜垂杰,主尊左下为王妃,左角为四位王子,主尊左右分别绘三座佛塔、大智大译师。右面为双身佛母,背景绘有八瑞图。上部第一排中间为莲花生大师像,右为三怙主像,左为长寿三佛。顶端背景绘有日、月、星辰图。下部为:“斯巴霍”图,中部为“九宫八卦图”,外围“十二生肖”。右部描绘了牧区生活场景,左部为农区生活场景。画面右下角为白色的菩提塔和龙妖神,左下角为供养女神,画面下部为藏文题记。
擦擦——千手千眼观音(三怙主)擦擦三级文物清代高32.5厘米宽19厘米
佛教密乘事部三怙主,简称三怙主,又称“三族姓尊”,藏名“日松贡布”。即佛部文殊菩萨、莲花部观音、金刚部金刚手三尊菩萨的合称,表大智、大悲、大力,为佛教密乘行者人人必修的法门,尤为藏传佛教所尊崇。主尊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下方分别为文殊菩萨和金刚手菩萨。整个擦擦布局安排极为合理,观音的千手和两位菩萨的位置丝毫没有拥挤的感觉,充分显示出艺术家对空间布局的掌控能力。
擦擦——弥勒菩萨描金擦擦(强巴)三级文物明代高24厘米宽15厘米
此藏品正中为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为佛教八大菩萨之一,大乘佛教经典中又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佛像头顶束高发髻,面颊圆腴秀美,眼睑微垂,相容和煦,神态宁静。双手当胸结说法印,安坐于莲台之上。主尊周围规则地排列着70尊小如来佛,象征着贤劫千佛。此擦擦整体造型生动优美,制作工艺精良,极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