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对外投资现状
2004年到2014年的10年间,中国对外投资的存量已经从8.34亿美元增长了11.6倍,流量则从2004年的2.89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20.35亿美元,增长了七倍。当前,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三方面的主要特征:
第一,农业对外投资仍处于初级阶段,投资规模比较小,由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投资监测的“走出去”的503个项目中,我们发现加工、物流、仓储及服务等一系列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都还没有建立起来。企业投资的整体规模较小,截至2015年初,累计投资在5000万美元的农业企业不足4%。而累计投资在500万美元以下的农业企业约占60%,累计投资在200万以下美元的农业企业约占43%。虽然中国对外投资企业的营业收入呈现上升趋势,但考虑到非洲、拉美等不发达国家基础设施落后、必要生产资料匮乏等因素,中国境内投资机构急需承担较大的成本费用。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有三分之一是亏损的,大多数中国农业投资是没有效益的。
第二,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主要集中在亚洲,其次是欧洲与非洲。投资的领域以传统的种养业为主,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农林牧渔服务业,这两个行业的存量现在已占到了68%。
第三,中国农业企业对外投资的模式逐渐改变了之前以绿地投资为主的模式,褐地投资占比逐年上升。大家知道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中国农业主要的对外投资动机是自然资源获取和市场开拓,产业链环节也大多处于低附加值的初级阶段,因而采用绿地投资为主要投资模式。但在全球次贷危机和两次粮食危机以后,一方面是因为国外许多大型农业跨国企业受到冲击而估值偏低,中国农业企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本比较优势。随着各国逐渐加强了对自身国内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产业链环节的保护,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只能被迫地沿着产业链种植初级向产业链中的高附加值环节扩展。
中国农业对外投资面临的挑战
在过去的10年间,中国农业对外投资得到了快速发展。近些年来,这种海外并购更呈现出井喷的现象,但是,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未来发展不容乐观。尽管中国农业对外投资的流量增长速度很快,但这是建立在一个非常小的基础上的。事实上,中国政府从2006年提出农业“走出去”战略以后,十多年来,农业相比其他产业仍处于落后的阶段。从2005年到2014年,中国农业对外投资流量占全年非金融对外投资流量总值的比例仅由0.86%上升到1.65%,同期的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全年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比例仅由0.9%上升到1.08%。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制约:
第一,是以土地为主的资源保护主义抬头。大家都知道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间接引起了两次粮食危机。这促使各国与投资机构加快了海外屯田和资源占有,但另一方面又使各东道国增加了土地对国外的限制,巴西已经禁止购买土地,同时禁止并购拥有农业土地的公司。越南、老挝也禁止长期租用土地。此外,21世纪以来的两次粮食危机和能源危机,促进部分国家禁止在其国内生产粮食和用于生物燃料原料的农产品出口,使得中国一些开展海外投资的企业面临着严重的影响。
第二,首先是国际投资新规则带来的一些变化。大家知道,随着中美和中欧双边投资协定即将达成,这种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国际投资规则新体系,将逐渐取代原来注入后国民待遇加正面清单的模式。此外,由澳大利亚发起、美国倡议,关于国有企业开展国际投资的中立问题也有望达成磋商。大家都知道,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同样是绝对主体,导致了中国农业企业在开展海外并购中因为有这种国有企业的背景而接受安全审查导致的案例不在少数。其次是国际投资新环境带来的变化。21世纪以来,国际投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国更加关注国外投资对本国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冲击。比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明确要求外国投资项目必须通过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审查。此外,农业作为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往往面临着劳工与社会文化融入等问题。现实中,中国农业的对外投资遭遇国外劳工管理难题,当地社会与非政府组织的反对导致项目搁浅的现象屡见不鲜。
第三,来自农业的风险。因为大家知道农业是弱势产业,农业对外投资当前没有建立起成熟的产业链,往往因为资本的回报周期长,有显著的刚性,而且在海外进行农业经营的效益受到自然条件、自己适应性、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比较大,给海外农业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大大降低了农业对外投资的吸引力。
总的来说,资本市场永远偏向于风险更低、收益更高的投资机会,而去海外投资的农业可以说是充满着风险,又难以在短期内提供可观的收益,在融资竞争中不具有竞争优势,这是中国农村对外投资发展必须面临的挑战。
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机遇与趋势
大家知道,联合国贸发会议在2015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曾经预测,2016年全球的对外直接投资将持续复苏,2016年将进一步上升到1.5万亿美元,2017年将达到1.7万亿美元。从全球宏观经济环境来看,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渐消除,世界经济形势开始回暖,这为对外投资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以及沿线60多个国家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广阔的市场更为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合作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我们感到未来中国农业对外投资面临着三个主要的趋势:
第一,中国农业对外投资的流量将会继续地增加,其中跨国并购将会继续保持井喷态势,绿地投资仍然举步维艰。
第三,全球范围内的农业资源保护将会加剧土地等资源占有型农业投资的路径不再可行。
第三,国际投资规则谈判中的冲突将会更加尖锐,国际农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道路仍然任重道远。
结合中国农业对外投资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我们对推动中国农业发展有四点政策建议,总的来说是要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和不断加强政府的服务职能:
第一,利用中国“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机遇期,积极同沿线国家开展农业对外合作。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农业的很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互补性和良好的互通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数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光热资源,以及高山雪水等可开发的资源,农牧生产条件相当优越,中国已具备了相当水平的农业技术,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潜力巨大。亚投行已经投入运行,可以为沿线沿路国家提供农业发展急需的资金和产能。
第二,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前不久,农业部牵头19个部委共同参与组建了农业对外合作部级联席会议,已经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农村对外合作的若干意见》,规划也在起草的过程中。
第三,要加强企业自身能力建设,提高企业的风险防控意识和经营理念。企业是开展农业对外合作的直接主体,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逐渐健全风险防控意识。在关注市场风险的同时,更加关注目标国的自然风险和政治社会风险,要做好项目的规划、可行性论证和风险控制。
第四,要积极履行好企业社会责任,将眼光瞄准国际市场,定位于增强自身国际市场竞争力,间接地保障中国国内的市场供应和粮食安全。同时,要加强政府间双边交流,强化宏观指导和服务,继续将农业纳入双边和多边经贸合作框架中,深化并完善与东道国的双边合作机制,加快推进农业直接对外投资立法工作,保障海外农业的合法权益。加快建立海外信息服务平台,抓紧组建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协会,加强协会在行业中的自律、价格协调、应对纠纷、抵御海外风险等作用,为企业开展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本刊记者艾亚报道杜京哲、傅晋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