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邮“龙”出世

邮“龙”出世

时间:2024-10-28 02:38:23

1840年5月6日,世界上的第一枚邮票“黑便士”在英国诞生。伴随着邮票的发明、现代邮政的创立,邮票作为舶来品也来到中国。那么中国的第一枚邮票究竟是什么时候发行的呢?中国第一枚邮票的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海关邮政与“大龙邮票”

1840年6月,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放口岸,由此翻开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一页。

说到“大龙邮票”,就不得不提英国人赫德。1854年赫德来华,1863年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按当今的称谓就是海关总署署长。

赫德是个中国通,他对中国邮政大权觊觎已久。由于赫德与李鸿章关系密切,他便想方设法让清政府同意由海关来试办邮政。1878年赫德怂恿李鸿章仿照西洋方式,开办新式邮政。仗着李鸿章在洋务方面的威望向恭亲王进言,得到首肯。赫德便指派天津海关的德璀琳筹办中国海关邮政,即以天津海关为中心,在北京、天津、上海、烟台和辽宁牛庄等五个海关试办海关邮政。这就是所谓“海关邮政”的开始。

1878年3月,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筹备的天津海关书信馆正式对社会开放,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效仿西方模式的邮局书信馆。

新式邮政开办后,马上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邮票作为预付邮资的凭证怎么办?发行邮票由此提上了日程。

据史书记载,德璀琳原本早在书信馆开张前一年便向英国寄去定制邮票的订单,但终因印制周期过长而作罢。无奈之下,他只好请上海海关造册处先行印制一批邮票应急。

虽说是应急之策,但现在看这些邮票,印刷质量应该还是上乘的,基本是按照德璀琳当时的设想来完成的,并没有太多将就的痕迹。那个时代,一枚小小邮票的出世竟也是如此的不易。

1878年7月,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诞生。集邮界习惯称其为“海关大龙”,亦称“大龙邮票”。

“大龙邮票”图案正中绘一条五爪蟠龙,两目圆睁,衬以云彩水浪,“大龙”腾云驾雾。邮票上“大清邮政局”五个字十分醒目,上方标有英文“CHINA”(中国)字样,下方标有“CANDARIN(S)”(海关关平银分银)字样。全套邮票共3枚,颜色和面值各不相同:一分银为绿色,寄印刷品邮资;三分银为红色,寄普通信函邮资;五分银为黄色,寄挂号邮资。从“大龙邮票”发行以后的实践来看,这三种面值的搭配可以适应不同的邮资价目,基本上满足了当时使用的需要。

清朝发行的邮票在当时的中国境内境外都不能畅通地使用。贴“大龙邮票”的邮件寄往内地,须由海关邮局转交民信局投送。由于中国不是国际邮联成员,寄往国外的邮件,须由海关邮局转交外国在华的邮局办理。在中国,贴“大龙邮票”的实寄邮件竟遭到如此冷遇,实在可悲可叹。

德璀琳及其所寄贴有“大龙邮票”的实寄封。邮票为何选定“龙图”

那么,中国第一套邮票为什么要以“龙”为图案呢?

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个问题,让我们先翻开世界邮票发展史,看看世界各国第一套邮票的图案都选择什么内容?

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1840年5月6日在英国正式开始使用。这枚邮票以黑色为基调,下方印有“一便士”字样,故称为“黑便士”。

“黑便士”邮票以维多利亚女王头像为图案,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既要代表国家的权威性,又要表现出国家发行的有价票券的严肃性。“黑便士”邮票的诞生,对世界现代邮政的创立、邮票的印制使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世界上许多国家早期邮票也纷纷以君主头像作为图案。

但这一国际惯例在大清国行得通吗?如果把光绪帝或慈禧太后的头像印到邮票上,再用邮戳盖上,这岂不是对光绪皇帝和老佛爷的大不敬?挑战皇权的威严,不仅是被长期压制的国人,就是当时耀武扬威的洋人,恐怕也要畏惧三分。谁都知道它的后果,那可是杀身之祸!因此,邮票设计者在彷徨与揣摩间,小心翼翼地避讳了清王朝最高统治者的头像,而改用了三种象征性的吉祥图案作为设计方案。

三个邮票备选方案分别是宝塔图、云龙图和万年有象图。宝塔图所绘的是一座六层宝塔。宝塔在佛教中有驱除妖邪、护佑百姓的意思,也有解释为天下六合、江山一统之意。云龙图的正中是一条张牙舞爪的大龙,周围装饰祥云、海浪和江崖。万年有象图的正中是一头大白象,背驮一盆万年青,其上左右各有一只蝙蝠。因此,万年有象图被赋予了很多吉祥的寓意。最终,云龙图被选中。

中国首次发行的邮票选用龙作为图案无疑是一种非常聪明的选择,因为龙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非同寻常,而且具有多重性象征,既令人畏惧,又令人喜爱。龙是中国人的图腾,是中国的象征,是中华文化的经典符号,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性格。龙既可以显示神圣、威严,又是皇权的象征。因此,邮票选用龙作为图案自然是上下满意,皆大欢喜。

“大龙邮票”为铜质版模,用手工逐枚雕刻制成,由上海海关造册处印制。“大龙邮票”先后共印制过3次。首次于1878年7月发行,纸质为硬性半透明薄纸,两枚邮票之间的距离为2.5毫米,全张25枚,通称为“薄纸大龙”。第二次于1882年2月发行,使用的纸质较为复杂。因排版时邮票的图框间稍大,邮票间距达到4.5~5.0毫米,故称为“阔边大龙”。第三次于1883年6月发行,所用纸质较前稍厚,邮票间距又恢复为2.5毫米,称为“厚纸大龙”。“厚纸大龙”又分为光齿和毛齿两种。主要原因是由于纸张较厚,先期打孔时打孔器尖锐,打出的齿孔光滑,后期则因打孔器磨损,打出的齿孔毛糙,因而形成了“厚纸光齿大龙”与“厚纸毛齿大龙”之分。

“大龙邮票”发行量约为100万枚,先后发行三次,但仍不够使用,要继续印制,但版模因大量印刷已损坏不能再用,于是照其图案,又重新绘图、设计、雕刻出新的印版,但印出的邮票票幅比“大龙邮票”稍小些,颜色与“大龙邮票”也不同,分别是绿色一分银、紫色三分银、黄色五分银,后被称为“小龙邮票”。

“大龙邮票”蜚声海内外

长期以来,中国官方通信是通过邮驿方式进行。在全国各地广设驿站,负责传递皇帝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命令、文书。公函信件上加贴专用票单,其中有各种排单、火票等。

大清邮政成立后,直到1900年左右,全国各城镇才陆续成立二等邮局,仅几大城市设立了一等邮局。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没有接触过邮票,更不可能会想到去收集邮票。

邮票是伴随近代工业文明诞生的有价票证,并迅速演变成风靡世界的现代收藏品。可惜,清末中国人对这种来自西方的洋玩意儿太陌生,毫无兴趣,致使在华外国人捷足先登,不费多少资金和精力,就把大量的清代邮票和实寄封搜罗而去,因此“大龙邮票”的珍品几乎全都出自外国人之手。

在各期的“大龙邮票”中,1882年印制的阔边五分银邮票印刷数量最少,纸张很薄而极易破损,品相完好的旧票已颇难得。五分银新票,俗称黄五分,全张新票原由美国集邮家吉姆司·施塔收藏,曾被中国著名集邮家周今觉誉为“西半球最罕贵之中国邮票”。

上世纪20年代,周今觉从一位美国邮商朴尔的信中得知,其三四年前曾卖出去一件大龙阔边五分银全张新票。周今觉当时惊呼:“双连四连我都从没见过,至于整张的,我就做梦也想不到世界上还有存在。这真是宝中之宝、王中之王了。”周今觉立即给朴尔发电报、写信,让他设法追回。结果得知此票已转了三四道手,落在了美国著名集邮家施塔手中。周今觉又托朴尔去商谈,愿出重价去赎。但施塔既是富翁,又是华邮收藏家,不肯出让。此事令周今觉抱憾终生。

1948年施塔病逝后,所遗邮集一直深藏于银行保险柜。1991年施塔外孙决定将包括这件孤品在内的施塔遗集拍卖。当年9月11日,英国苏富比公司拍卖施塔遗集,其中大龙阔边五分银全张新票被香港实业家林文琰购得,成交价37.4万英镑。至此,这件流落海外的中国第一珍邮终于荣归故里,引起国内外集邮界瞩目,林文琰也被誉为“新邮王”。目前,这件珍邮国宝,被上海集邮家丁劲松所藏。

“大龙邮票”的发行距今已整整140年了,但“大龙邮票”的发行日期、设计者、雕刻者等话题,仍然为海内外集邮界所津津乐道。原因吗,只有一个,清代海关档案里查不到!比如,“大龙邮票”的设计者究竟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是一个人设计,还是几个人设计?“大龙邮票”发行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的设计者被认为是在海关任过职、一生著述颇丰的马士(H.B.Morse),但1929年7月25日马士本人否认了这种说法。这又让众多集邮家陷入五里雾中。从此,分析、佐证、探讨设计者是何人的文章至今一直不断。

大清邮政津局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