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被房价碾压的知识分子,正碾压城市创造力

被房价碾压的知识分子,正碾压城市创造力

时间:2024-10-27 07:06:00

谈起都市,往往人们的情感颇为复杂。正如美剧《欲望都市》所展现物欲还有鲜活的人性,以及《北京人在纽约》里那句关于爱、天堂和地狱的台词。当拥挤的城市竖起无形的高墙,也如装着陀螺装着吸铁石,让更多人随着它的引力节奏旋转、眩晕。面对潮流之下的竞争,有些人选择逃离,有些人选择入山修行,而有些人则选择身处闹市,心攸安然。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不同的选择,还是让我们乐观一些,再乐观一些,因为,保持住内心的正念,可以抵抗那些变化和流转。

栏目编辑陈茜

设计纪程程

在朋友圈看到当年红极一时的文学网站“榕树下”创始人朱威廉曾提到,公司前台当年问过他为什么不在上海买几套房子,还说自己已经买了三套,而现在这个姑娘已经是千万富翁了。这让我想到我认识的另一位创业者,他们公司前台是一位北京姑娘,每个月的工资只有几千块,但是开的车却是全公司最好的。后来大家才知道,这姑娘来上班就是给爸妈一个交代,她家因为拆迁有好几套房,靠“吃瓦片”(靠吃房租生活,北京老话)就已经进入富裕阶层。2016年,这位创业者的公司终于在A股上市。

不过,我看到一组调查数据,据统计2016年上半年A股上市的2918家企业中,有627家公司半年的利润尚不足1000万元,也就是说还赶不上北京一套学区房,我默默地祝福他不要位列其中。这样看来,如果只以金钱来衡量人生,那么似乎费半天劲创业确实还不如专心“房市”。如果成功的标准只有房产,去创造肯定会让位于去买房。难怪多年前,郎咸平先生就在一篇《高房价让中国失去创造力》的专栏中提到,当年马云、马化腾、陈天桥差不多都是用50万元开始创业的,但是如果现在的年轻人手里有50万元会干什么呢?肯定是拿去付首付了。

知识变现的目的性越强,过程会越痛苦

我小时候所经历的高考改变命运,现在看来其实也是知识变现的另一种方式,所以才有了前一阵子热议的名校毕业买不起房。知识究竟是用来干什么的?如果只是用来交换学区房,那么知识一定会被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折现的,一类是不可以的。难怪父母大多不太喜欢孩子学习无用的知识,凡是那些与高考无关的科目似乎连任课老师也是学校里的弱势群体。

在一个努力学习只为了最终结果的游戏规则中,积累知识的过程有多少痛苦,对未来变现的期望就有多高,当然最终的失望也会相应变大。这种强迫式、目的性过强的学习不仅扼杀着一代代人的创造力,也让我们很小就知道从众的重要性。上学的时候要努力考试,工作以后要赚钱买房。当自我已经被“群殴”得面目模糊,我们只能紧赶慢赶交上首付,生怕自己连当“房奴”的资格都没有了。以前高考是命运的“分水岭”,现在似乎变成了房子,于是在农村地区“读书无用论”又一次抬头。读书不是没用,而是把读书和变现捆绑在一起实在是背离了学习知识的初衷。可是有人说,知识当然可以变现,比如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为知识付费。

投其所好无法真正创造出高附加值产品

我简单看了一下自己订阅的几个开通“打赏”功能的微信公众号,每篇平均有一千人左右打赏,按照最低每人5元,那么每篇文章的收入就至少5000元起,这可能是在传统媒体时代不大能想象的事情。但是如果倒过来,一个人纯粹是为了别人的打赏而写作,我不知道最终还能有多少人愿意不停地掏出钱包。因为内驱力一旦变成外驱力,自发就成了被迫,创造力也会打折。变现只是创造力的副产品,利益会束缚头脑,而创造需要解放思维。有人提出了一种创造力的投资理论:创造性个体追求新异与超前的观念。这种观念在当前可能并不受欢迎,可是一旦这种观念得到大家的喜爱和追捧,价值就来了,但是有创造性的个体又会马上投身于其他新观念的开发。按照这个理论,投其所好是无法真正创造出高附加值的产品的,从无到有,勇气与创意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我认识的很多文化创意领域的工作者,不仅需要漫长的积累期,还需要闲暇来感受与思考,而且创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但是当生活成本和变现压力不断加码的时候,闲暇成为奢侈,试错也被遏制,于是大家一起疲于奔命地制造迎合与流俗的产品。当我们忙于动手就没有时间动脑了。

不止北京的高房价正在扼杀城市创造力

有人说北京房价高不能说明大城市不友善,只能说明你能力不够,房价高才能驱动人才的流动,您有本事就自然能留下来,抱怨竞争太激烈,只能说明你竞争力不够。这话从市场调节的角度来说有一定道理,但是对于那些怀揣理想初来乍到的年轻人,这个城市确实显得有些“高不可攀”,而这可能影响的是城市的活力与创造力。这样的情况不止发生在北京,加拿大的多伦多正在因为高涨的房价和房租而流失更多的年轻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PaulKershaw认为,这种情况已经到了红色警戒的程度,住房支出正在把年轻人“赶出”多伦多。他发起的一项名为“GenerationSqueeze”,我喜欢把它翻译为——被碾压的一代,其中一个目标就是促成政府对年轻人居住成本飞涨给予政策扶助。另一座国际大都市伦敦的情况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在北京,很多年轻人会根据房租成本来选择工作,这意味着他们在能力建设的关键期必须更多考虑钱而不是未来发展。很多人的生涯规划都变成了房产计划,“我做现在的工作多少年才能在六环外买到房子”。身边几位大学毕业生,凡是在北京不为房租或买房发愁的年轻人多半都有“给力”的父母做后盾。

创造力产生于内在动机而非外在压力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新鲜人才,但是生活成本的急剧上涨激发了人们的不安全感,人在被“猛兽”追赶的时候顾不上创造,只有撒丫子奔命。富人与穷人之间,因为有房与无房的鸿沟越来越深。“马太效应”严重伤害了年轻人对未来生活的预期,让他们感觉自己是既定游戏规则的受害者、背锅侠。本该活出自己,无所顾忌尝试生命可能性的青春岁月,却背上了重重的“壳”。

创造力研究者T.M.Amabile在《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提出,内在动机原则是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的基础。她的“内在动机原则”是指:当人们被工作本身的满意和挑战所激发,而不是被外在的压力所激发时,才表现得最有创造力,换句话说,当我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时,才最能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我认识的一位90后,大学学的是音频工程专业。刚毕业时为了能有个好生活,他选择去一家卖音频设备的跨国公司,但是工作这几年他心里始终怀揣着做电影音频后期的梦想。如果辞职重新入行意味着未来的三四年收入锐减,加之,同学聚会时总有人说在哪里买了房,内心难免波动。好在他的女友很支持他,放弃在北京买房的想法,并让他以后不要再去参加同学会。可惜,不是所有人都能这么乐观地面对。

当然,享受到房地产福利的年轻人也未必就活力勃发。据报道,某县城因土地拆迁补偿款一夜暴富,夜幕降临后一派灯红酒绿的景象,KTV、酒吧几乎夜夜爆满,新开的酒店基本都配了麻将桌,结果吃喝嫖赌、吸毒的青少年日见增多。无论“房奴”还是“房二代”,当未来的生活道路已被铺就,对年轻人、对社会的创造力都可能是一种破坏。商

作为一座充满火花、生命力和趣味的城市,曾经让它受益的一切正在经受威胁。住房成本、交通成本都在让年轻人疲于奔命,这也在变相“掏空”这个城市的创造力,工作时间延长的收入都变成房租。

汪冰,精神卫生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积极心理学推广者,多年来致力于个人成长与幸福感提升的探索与实践。译有《幸福的方法》,著有《世界再亏欠你,也要敢于拥抱幸福》、《辣问爱情》。他也是中央电视台《夜线》、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今夜私语时》、《青春晚自习》的特约嘉宾,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市之声《Soho新势力》主持人。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