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中国制造 2025”和“互联网 +”的融合之路

“中国制造 2025”和“互联网 +”的融合之路

时间:2024-10-26 03:45:05

□文/冯运卿张洪国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顺应产业发展大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我国相继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事实上,“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与“互联网+”行动计划在制造业领域的部署高度契合。“互联网+制造业”是实现制造强国的必然选择,“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融合已成为我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冯运卿张洪国赛迪智库规划所

现状:战略契合初步融合

“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的提出高度契合。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同时提出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前者立足制造业发展实际,要求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后者瞄准未来竞争制高点,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培育新产业和新业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步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有其内在的必然逻辑。从发展现状看,我国制造业对外面临发达国家高技术创新与发展中国家低成本劳动力双向挤压,对内面临发展环境、发展动力和发展速度的深层次转变,必须要进行整体布局和顶层设计,以适应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发展趋势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益成为决定产业发展格局和方向的主导力量,而且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融入到产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正不断重塑产业的生态链和价值链,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我们提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正是看到其所代表的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看到它与传统制造业融合所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和潜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离不开“互联网+”在其中的引领和改造作用,“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在行动上高度契合,必然会形成深度融合发展的态势。

制造业加速转变以适应产业发展新趋势。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加快与制造业的融合步伐,推动我国传统制造业在产业形态、创新模式、生产方式、组织形态等方面加速转变,为“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产业形态看,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并与传统制造业展开融合,使得众包、众创、众筹、个性化定制、线上到线下等新业态新模式密集涌现。从创新模式看,由单个企业形成的创新载体正向跨领域多主体的创新网络载体转变。从生产方式看,云计算、大数据、工业机器人等的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制造业的技术和产业演进路线,智能制造成为新型生产方式。例如,特斯拉汽车既是一辆汽车,又是一个移动的互联网终端,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汽车产业模式。从组织形态看,众多“创客”脱颖而出,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日趋活跃,只有运营总部而没有生产车间的网络企业或虚拟企业开始出现并迅速成长,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特征日益突出。

“互联网+”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效果初显。加速推进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实现我国制造业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目前,政府与企业都在加速推动互联网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扩展应用,着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进一步渗透,带来了对传统制造业渠道模式、营销模式及生产模式的巨大冲击,有效延伸了制造业渠道,拉近了制造业与用户的距离,基于用户需求、体验出发的产品功能与质量获得进一步提升。通过“互联网+”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效果已经初显。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制造模式缩短了一大批工业企业的研发周期,提高了企业设计效率,降低了研发成本。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处于生产线上的数控装备比重达30%,近五年年均增长率达到4%。据统计,未来20年,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至少可带来3万亿美元左右的GDP增量。

图1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趋势问题:观念错位要素缺失

传统工业化思维依然盛行。以弱化差异性、强化同质性为特征的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为传统制造业塑造了追求管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的发展理念。这种理念使制造企业和用户之间形成了以产定销的单向关系,用户处于被动地位,缺少主动权。“互联网+”时代到来后,用户的角色、行为和力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被激发,市场环境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以企业为中心的产销格局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全新格局。但多数传统制造企业并未快速适应这种变化,仍然奉行传统工业化思维,以技术与产品为中心,忽视了客户和服务的重要性,导致“互联网+”与“制造业”在融合过程中容易造成观念错位。

部分核心技术缺失。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传统的跟随与模仿战略导致核心技术缺失,高端数控机床、大规模集成电路、网络传感器、制造业机器人、工业控制器、高端工业软件、制造业操作系统等大量关键核心技术仍严重受制于国外厂商,我国制造企业在开展创新应用模式时常常受到技术瓶颈约束,造成我国制造业深度应用互联网受限,网络化、智能化的生产组织能力薄弱。

应用基础薄弱。“互联网+”融入传统制造业,涵盖了通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制造企业等多个方面,由于各方对信息互联互通、接入技术标准等难以形成统一认识,缺乏对标准规范、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知识经验等数字化能力要素进行全面集成和充分融合,容易形成“信息孤岛”,导致信息资源不能共享。

标准体系尚不完善。目前我国尚没有建立完整的智能制造顶层参考框架,智能制造框架逐层逻辑递进关系尚不清晰,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标准也尚未统一,与智能制造相关的物联网、智能装备及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软件等关键技术具体发展路径不够清晰,对应标准规范尚未统一,造成不同厂商产品间兼容性较差,集成难度高。

管理模式不相适应。一方面,大多数政府部门和企业对“互联网+制造业”创新发展趋势应对不足,缺乏长远的战略思路和有效的管理模式。现行制造业政策仍是旧有工业化思路的承袭,在监管尺度、行政审批等方面会阻碍“互联网+制造业”的发展;大多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还不能从根本上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不断增长的基础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需求和监管方式不适应。我国尚未建立起能够应对行业基础信息资源共享的业务协同保障机制和监管方式,严重制约了产业链上下游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

二者的融合需要以互联网思维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支撑,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以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重要着力点。

原则和方向:思维转变创新驱动

以互联网思维为导向。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市场、产品、企业价值链及整个商业生态的运行模式都发生了颠覆性转变,不许充分利用和发挥互联网的泛在特性,创新资源配置方式,主动变革生产与组织方式,积极开展网络营销。在用户层面,战略制定、商业模式设计、业务开展、组织设计和企业文化建设等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在价值链层面,要与利益相关者建立“平等、开放、协作、分享”的商业生态平台,围绕着用户需求和体验进行研发、设计、生产,消减产品到达用户的中间渠道环节,为用户提供更大价值。

以创新驱动为支撑。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有力支撑。互联网+制造业就是要用相对先进的互联网力量去加速相对落后的制造业的创新,以信息流带动物质流、技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促进其在效率、品质、管理、合作与营销等方面的升级。实现“互联网+”与制造业研发、生产、组织与资源配置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就要通过变革企业生产与要素配置模式,建立知识分享机制和信任机制,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实现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以达成满足各方利益、知识增值和价值创造的目标。

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也是我国实现“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目前,我国已具备发展智能制造的基础优势,信息技术在制造业设计、生产全流程、数控装备等市场普及率迅速扩大,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发展快速,为物理设备连接到互联网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国应进一步加强智能制造顶层设计,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通过个性化定制,实现规模经济和个性化产品与服务的有效结合,以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新特征;通过系统优化提高制造业的运行效率、降低经营成本;积极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促进新业态、新模式的形成,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

以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重要着力点。网络基础设施是“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基石,我国制造业发展想要实现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发展,就必须加强与互联网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网络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基础设施不仅包括传统的网络元素,还应包括与云计算、大数据、信息安全机制等全面、深度融合,通过加强宽带、4G网络、5G网络、IPv6网络在内的各类网络建设,以及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在内的各类数据中心建设,加快建成高速畅通、覆盖城乡、质优价廉、服务便捷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为实现“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供要素支持。

图2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的融合路径举措:促进融合营造环境

做好规划之间的衔接。要想更高效的促进“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融合,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1+X”的规划体系,目前X包括11个实施方案、专项规划或行动计划,“互联网+”行动计划也提出了11个项具体行动,两大战略规划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交叉、重复,甚至矛盾的地方,在具体实施和推进过程中,必须要做好“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行动计划两大规划体系之间的有效衔接与协调,避免重复建设和相互掣肘,实现规划之间的有机融合和高度协调,为“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更好的条件。

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企业是推进互联网+制造业的主体,互联网+制造业需要企业打破原有的运营和思维模式,从企业内部入手,把企业战略、组织架构、管理方法、业务创新等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积极制定战略规划,优化企业组织体系,推动企业内部组织从有形、垂直化向无形、扁平化发展;建立通过网络化协同创新平台,以开放、合作、共享的创新模式整合内外部资源,借助社交网络、大数据等新技术实现与用户精准互动,促进用户深度参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度协同,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推进定制化柔性生产。以用户为导向、以需求为核心,加强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向服务环节延伸产业链条。

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在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过程中,政府需要主动作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增强信息产业的支撑保障能力,加大创新支持力度,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进建设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终端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建立主要由市场评价创新成果的机制,推动互联网应用创新成果在制造业领域的转化;支持建设重点行业领域制造业工程数据中心、科学研究和试验重大设施、智能制造创新设计应用中心,促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开放共享;着力健全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体系,建设一批面向区域或全国的制造业创新中心。

营造融合发展的大环境。这是“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中特别强调的,只有发挥好市场的作用,才能更有效的促进“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要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有效破除互联网融合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协调制造业和互联网的相关的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财税金融政策和法律法规等,形成政策合力,实现重点支持和重点突破。要加大对“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要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实施精准灵活的人才引进和扶持政策,汇聚一大批熟悉新领域新业务新模式的高端领军人才。

总而言之,“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融合已成为我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打造制造强国的必然选择。以互联网思维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支撑,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以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重要着力点,在具体举措上做好规划之间的衔接,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和政府引导作用,并营造融合发展的大环境,成为推动两大战略深度融合的关键之举。

“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融合已成为我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打造制造强国的必然选择。

责任编辑:卫丽红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