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小时想“改变中国”,现在还想“改变自己”

小时想“改变中国”,现在还想“改变自己”

时间:2024-10-22 05:35:18

我中学时喜欢写日记,写的都是要“改变中国”,现在想起来觉得有点妄想。我们家几代人都是教书人,办教育的,所以家里人都有读书的习惯,都有着积极的价值观。我受到老师和家人的影响,读了很多人文方面的书。这些书也让我有“妄想”,想要“改造中国”。

1977年,我去考大学,当时有很多人报考,录取率只有几百分之一。当时我能考上,可能也跟前半生受到书和老师的影响、产生了某些“妄想”有关系。

改革开放以后,我改行去做生意,刚从机关单位出来时,还需要适应当时的社会。一个人如何紧跟变革的时代,不掉队,这个其实挺难的。

我常会想到这样的画面:在改革的过程中,开始是坐在拖拉机上,到高速公路的时候,坐上了奔驰,中间可能还换了很多车。车上的人也在不断地更换,刚开始坐车、搭车的,是村里的一帮老大娘、老大爷、啥也不懂的小屁孩。后来出村子有路了,车子也多了,有的人就想“那不行,出了村不安全,坏人多”,他们就不往前走了。但你如果不想老呆在村里,就得继续向前走。

是“呆在村里”还是“走到村外”,这些事情有偶然性,时机的拿捏非常困难。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人成了“先烈”,也有很多人已经上了“高速”,还有很多人却还在村里观望,在没人注意的时候就过时了、落伍了。

如果车上的人总是不换,也是很闷的,因为他们说来说去都是村里的事,做事情都按照村里的规则来,这就难免要扯皮生事,而且这扯皮生事的人,都是司机他奶奶、他爷爷。

现在也很奇怪,别看有些原来的乡镇企业在大城市里做得风生水起,但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却还是村里的那一套,村里三老四少、支书、村委主任都参与解决问题。他们拒绝改变,这就不对了。车已经出村了,车上那些村里的人就要减少,一路上需要增加新人,增加一些县城里的人、三线城市的人,上了高速公路就要往大城市聚集。组织要不停变革,人也要不停改变。

所有企业家都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且要领先半步变化。眼睛要看一步、十步,行动要领先半步。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小组织可能更有活力,那我们也要跟随时代进行“变调”,调整价值观,利用小组织的优势,自驱动、低成本、高回报。如果建立了很多小组织,那么这些组织的价值观必须要相同,否则小组织就会乱,就成了一盘散沙。

怎么才能让组织变革?时代变了,就要重新适应。如果现在还把公司里的人圈在写字楼里,前面办公区有半个篮球场大,后面弄个大班台,把自己隔绝开来,每天坐在那儿听员工汇报,看上去很牛逼的样子,不用微信,不用网络。这就是“不变化”。

20多年前,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我们就有了最牛的一个千万大单,那是我们赚到的第一笔钱。1992年,我跟我朋友各买了一张3万块的桌子,很高级,是进口的。后来公司搬家,桌子都扔在老地方,没有搬走。再看今天创办的很多公司,老板的座位甚至是跟员工的座位连在一起的,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

回过头来看,一定要记住“在变应变”四个字,在变化中应对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己要随时改变。“改变自己”说到底其实也是“改变中国”。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