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莉莉玛莲

莉莉玛莲

时间:2023-12-04 05:03:20


   
    王竞
    电影《莉莉玛莲》海报
   
    《莉莉玛莲》是德国导演法斯宾德于1981年拍的剧情片,讲述德国著名女歌星拉乐·安德森与瑞士犹太籍音乐家的爱情故事。因为刻画的人物跟原型相比有些离谱,还遭到拉乐家人的谴责。影片里唱《莉莉玛莲》的女歌星有些轻佻火辣,但为人正直;拉乐为人正直但不轻佻。改编真人真事向来容易惹官司,但就连法斯宾德也抗拒不了莉莉玛莲这个人物素材的诱惑。
    2019年,两位德国记者在做了大量调查后得出结论,《莉莉玛莲》在“二战”中欧洲战区的地位,相当于前方所有士兵的“准国歌”,不分国籍与阵营。如此巨大的感召力,却发自一首绵软的流行歌曲,更别提它的问世有多卑微。1939年,拉乐灌了唱片后,只卖掉可怜的700张。歌词是作家莱珀1915年在“一战”中写的,那时他才21岁,闲在军营里等着上前线。他认识的一个女孩叫莉莉,另一个女孩叫玛莲,他就信手写了几段歌词,把两个女孩的名字连在一起。歌词开头是这样的:在军营旁,在大门外,立着一盏路灯,我们想要再见面,相拥相抱路灯旁,跟你莉莉玛莲,跟你莉莉玛莲。莱珀
   
    1938年,作曲家舒尔泽搞了次“废品回收”,把自己两年前为一则牙膏广告写的曲子配给了这段歌词。1941年德军占领南斯拉夫后,接管了贝尔格莱德电台。
    电台每天要持续广播21个小时,可台里只有54张唱片,远不够用。台长派人到维也纳总部要唱片,拿回来的却是一堆没人爱听的音乐。看在拉乐这首歌叫“年轻卫兵之歌”的份儿上,台长在广播里播了几天,然后就把唱片换了下来。
    奇迹却在这时发生了。贝尔格莱德电台忽然收到了好几麻袋的听众来信,每一封都要求继续播放《莉莉玛莲》——这是听众自发为这首歌命的名。台长这一惊非同小可。四方来信还让他发现本电台的收听之广,居然从挪威的纳尔维克直抵北非沙漠。拉乐在德国的情况也发生了突变,《莉莉玛莲》大卖,成了德国首张销量破百万的唱片。不仅前方的士兵要听,后方的亲人也要听,同听这首歌,前后方的心就连在了一起。后来发展到不仅德军士兵要听,英军、法军、意军等士兵都要听,贝尔格莱德电台几乎成了欧洲前线的总电台。台长定下规矩,每晚21点57分,铁定播放《莉莉玛莲》。唱完一曲需要3分钟。这3分钟变成每晚自动停火的时间。此刻,前线没有敌我,只有歌声。拉乐的歌声清澈自然,柔情却不发嗲,没有什么用力过猛的情感处理,反而熨帖人心。词和曲走怀旧路线,对人生的感伤正好给杀红了眼的战场一个短暂切换——“假如我命有不测,谁会站在路灯旁,和你莉莉玛莲,和你莉莉玛莲。”拉乐·安德森的唱片
   
    纳粹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十分厌恶这首歌,说它带着死亡的腐味,會消磨士兵的斗志,是跟宏大雄壮的纳粹美学唱反调。盖世太保终于在拉乐身上找到罪证,说她跟移居瑞士的犹太人通信。1942年9月,拉乐被软禁起来,剥夺一切演出资格,她演唱的《莉莉玛莲》也被禁了。但前方士兵不吃这一套,听《莉莉玛莲》已经成了他们每天在战壕里的仪式。戈培尔做出让步,允许其他歌手演唱。贝尔格莱德电台先后播放了20多个版本的《莉莉玛莲》,但都不管用,英语、德语等各语种的抗议信海量寄来,大家要听的是莉莉玛莲唱的《莉莉玛莲》。拉乐和她的歌,就像莉莉和玛莲一样长到了一起。有一天,台长不小心“错”播了拉乐的版本,见柏林那边没有反应,就将错就错下去,直到1945年5月9日德国战败,电台永远息声。
    (见月摘自《财新周刊》202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