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一条街的好人

一条街的好人

时间:2023-12-04 04:43:45


   
    张小冉
   
    清晨的好人多粉店(左图)周美其(右图)
    1
    清晨5点半,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德馨园社区的连排商铺大门紧闭,附近的居民楼还沉睡着。
    刘国兴和妻子周美其从家步行至粉店,用时3分钟。卷帘门“哗啦”一声,发出划破黑夜的声响。“好人多粉店”的招牌在黑夜中被点亮。等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天空已透出光亮,城市逐渐苏醒,小店被烟火气息填满。
    2005年,47岁的刘国兴从长沙市的一家建筑公司下岗,妻子待业在家,两个女儿尚在读书,一家四口失去经济来源,挤在4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
    下崗之后,刘国兴卖过酱油、萝卜干,倒腾过建筑用的竹板。几年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
    2011年8月,邻居谷娭毑(娭毑,方言,泛指祖母级长辈——编者注)建议刘国兴盘下社区里正在转让的一家粉店,方便他们夫妻在照顾孩子之余,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开张第一天,社区的邻居们都来照顾刘国兴的生意,粉店人满为患。刘国兴夫妻正在后厨
   
    隔天,粉店却忽然没有一个人光顾了。邻居支支吾吾地告诉刘国兴:“老弟,不来恰(方言,即“吃”——编者注)粉吧,对不住你;来恰粉吧,实在恰不下去。”
    在开店前,刘国兴连厨房都没进过,煮粉纯靠感觉,一锅炖。在他无计可施时,住在F区的刘老嗲嗲(嗲嗲,方言,泛指祖父级长辈——编者注)主动来到刘国兴的店里,指挥刘国兴倒掉旧汤,手把手地教刘国兴重新熬了一锅高汤。
    刘老嗲嗲是原国营厂的厨师,炉灶上的功夫自然精,骨头和汤的比例、文火煮的时间、打泡子的手法,他事无巨细地将熬高汤的技巧传授给刘国兴,还将自己制作码子(米粉的配菜)的手艺倾囊相授。
    在那之后,到对面吃粉的邻居们,又回来了。2
    从一开始,刘国兴的粉店就像是社区里的邻居“七拼八凑”起来的。盘下店铺需要付4000元的转让费,加上房租、水电费以及添置硬件设备的资金,大约需要2万元。这对当时的刘国兴来说,是笔巨款。
    介绍他开店的谷娭毑当场掏出2000元钱,支持刘国兴盘店。随后,社区的邻居们闻讯而来,纷纷伸出援手,300元、500元……没有人向刘国兴索要借条。粉店在大家的众筹下,顺利盘了下来。
    刚开始营业的时候,粉店里基础配置短缺。对于第一次涉足餐饮的刘国兴,一家餐馆基本的配置,他都没预备妥。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邻居们纷纷折回家中,这位娭毑送来一口砂锅,那位嗲嗲抓来一把筷子,拿来的碗有方的、圆的、扁的,其他的物品也是东拼西凑,各式各样。再后来,门口又不知不觉多了两把椅子和几个圆凳。
    自嘲“无钱、无经验、无设备”的刘国兴夫妻,就这样把粉店开起来了。
    2016年10月,刘国兴将邻居帮他垫付的开店资金全部还清,盘点之后,还有2000余元结余。
    他正为改善生活而得意时,又被生活绊了一跤。刘国兴一不小心摔断了腿,是3位邻居第一时间将他送去医院。
    刘国兴下岗后,没有自费购买医保,掏不出钱做手术。彼时,转让粉店预估可以收回2万元的转让费,刚好够支付治疗费用。他躺在病床上,想着悄悄把店盘出去换取手术费。
    大家从送刘国兴去医院的邻居口中听到实情,纷纷上门劝阻夫妻俩转让店铺。大家自发捐款,很快凑齐了手术钱。
    不仅如此,邻居们还自发轮流到粉店做义工,比如,一位抹桌子的娭毑赶着回家照顾刚睡醒的孩子,另一位婆婆会立马顶上。收钱、煎蛋、洗碗,社区的邻居们上演了一场粉店服务员的接力。
    2017年3月,刘国兴出院后,将粉店改名为“好人多粉店”。刘国兴觉得这个社会的好人特别多。3
    受恩于邻里,刘国兴开店时就定下规矩:60岁以上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的“三无老人”和学龄前儿童,吃粉统统免费。这个规矩,至今仍在延续。
    好人多粉店对面的居民楼里,住着一位粉店的忠实顾客刘娭毑,她是孤寡老人,靠捡废品维持生计。粉店开张以后,刘娭毑几乎每天都来店里吃粉,刘国兴从来不收她的钱。好人多粉店里的捐赠本和米粉牌
    粉店里贴的标语
   
    但凡有一天刘娭毑没按时光临粉店,刘国兴都会打着给刘娭毑送粉的名义,亲自上门查看她的情况,他担心老人在家里发生意外。刘娭毑家里的电器出现问题、墙壁或灶台脏了需要清理、水电气出现状况,刘国兴都会亲自上门帮她处理。
    作为回报,刘娭毑长期和霞娭毑在粉店义务帮忙。空闲时,她还会坐在粉店门口扯着嗓子帮刘国兴招揽生意。
    “来恰粉,好吃!”
    两个人之间的“互助关系”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后来刘国兴拒绝刘娭毑再到店里帮忙——她被查出患尿毒症。患病后的刘娭毑身体每况愈下,刘国兴经常打车将刘娭毑送到医院,偷偷塞钱给她看病。后来,刘娭毑下楼变得吃力,刘国兴几乎天天端着一碗粉,送到她家里。
    2020年下半年,刘娭毑不幸离世。谈起刘娭毑,刘国兴哽咽了:“她把我当崽(孩子)看嘞,我也尽力帮她。”
    至今,好人多粉店的墙壁上,还挂着4年前刘娭毑送来的一面锦旗,锦旗上题着:好人一生平安。
    在原子化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割裂的,人际关系疏离,大多数人在生活中保持着“安全距离”,即便是朝夕相处的邻居。《中国青年报》做过一项关于邻居的调查,四成以上的人表示不清楚自己家隔壁住的是谁。
    然而在刘国兴所在的社区,邻里之间打破了人际交往的枷锁,那一碗碗热腾腾的粉成为社交美食,在谈笑间吃进肚里,将邻里关系变得像粉一样,柔软、温暖而松弛。4
    “老刘,点100碗粉咯,你安排着送给有需要的人。”
    “刘老板,我捐2000元钱。”
    “我捐5碗粉,指定捐给易嗲嗲。”
    好人多粉店开业后,社区里陆续有人到店,捐赠钱和粉。
    刘国兴听说国外有一种“墙上咖啡”——顾客到店里喝咖啡时,会多付几杯的钱,每多一杯咖啡就用一张便签记下贴在墙上。生活困难的人来店里,点一杯“墙上的咖啡”,不用付钱,也不用降低姿态。
    刘国兴依葫芦画瓢,按爱心人士捐贈的米粉数量,在店里挂上了“墙上米粉”的牌子。老人、孩子来到粉店,取下牌子,不用说一句话,热气腾腾的米粉就端了上来。
    9年多以来,到底送出多少碗粉,刘国兴也记不清了。一直在好人多粉店义务帮忙的霞娭毑只能说个大概:好人多粉店每天能卖出70多碗粉,送出免费粉20多碗。按照一碗粉8元钱的价格预估,迄今赠送的粉价值多达几十万元。
    刘国兴不在意,“没有统计过这些数据,流浪者来了,想恰就恰;说没钱的人,就不用给钱。如果统计这些,就是有心在搞这个事了,就莫(没)意思了。”
    如今,刘国兴每天依旧笑盈盈地站在好人多粉店的门口,大声吆喝路过的乞丐、流浪汉、老人、小孩进店免费吃粉。“想恰就恰”,没有哪个弱势群体被划拨到互助范围之外。
    一碗粉的善举能激起多大的涟漪,恐怕连刘国兴本人也想象不到。在社区的组织下,好人多粉店周边的理发店、药店、卤味店、修脚店等10余家店铺陆续响应,向困难户、老人、小孩等群体开展免费服务或提供长期折扣,渐渐形成“好人好店一条街”。越来越多的“好人好店”,帮人们找回了住进高楼后丢失的东西。
    (云婷摘自微信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