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首次出征 受益颇丰

首次出征 受益颇丰

时间:2024-11-08 02:17:18

1在2018年5月举办的常州全国邮展上,我的邮政历史类邮集《二战美国胜利邮件1942-1945》获得镀金奖。作为国内第一部专门介绍胜利邮件(即V-mail)的邮集,在很多方面都是在走“破冰之旅”,因此感想颇多,借此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下,以利共同学习提高。

不忘初心编组成集

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历史,在造成巨大破坏力的同时,战争科技也得到迅猛的发展,其中也深深影响到军事通信。我很想在这一方面做些研究,国内的同期抗战历史类邮集很多,精品层出不穷,如何能另辟新径,展现自己独特的研究呢?这是我在长时间内考虑的问题。

2009年洛阳世界邮展期间,我见到了一些胶卷冲洗后放大的照片邮件,经过学习知道,这是“二战”期间美军的高科技—胜利邮件,简单地说就是为了适应战争需要,将士兵(家属)的原信通过胶片微缩方式快速传递,到达目的地后再放大。这样做的主要好处,一是节省运输空间,二是保密。这种邮件只使用了3年多的时间(1942-1945),但是它真实记录了一段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历史。

万事开头难,胜利邮件在国内收集比较困难,而且很多人都不认可。比如普通集邮者经常问:“这东西是邮品吗?”精通邮政史的老师们觉得它年代较近、门类较偏,编组邮集不容易出成绩。但是凭着对军事邮政的热爱,我坚持了下来,每天浏览于国外相关网站,收集邮品,查找资料,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制作出一部大贴片的社会类邮政历史邮集。

不仅专业还要易懂

考虑到这是国内第一部展出有关胜利邮件的邮集,如果做得过于专业、扼要,难以引起大家的共鸣,就无法普及这类邮品。从我个人来讲,也不想辛辛苦苦做出来的邮集,只是为了拿分得奖而失去观众,这样对胜利邮件的普及传播是很不利的。我先从首页来下功夫,为了直观展示,选取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照片复印件等资料,采用“连环画”的方式先让读者一目了然胜利邮件独特的运转方式。提纲部分分为六个章节,像讲故事一样,讲述这种邮件的发展历史和邮寄方式:第一章是简单介绍和早期使用情况;第二章是军事审查和军邮箱号;第三章是微缩处理投递过程详解;第四章是特殊制作;第五章分析了各种邮资,尤其是航空邮资;第六章是研究邮路,这样力争做到既符合邮政历史邮集的编组方式,又能娓娓道来胜利邮件的来龙去脉;既能通过专业评审,又能让普通观众看得明白。

为了更好地普及自己所喜欢的胜利邮件,我针对每项邮品都做了深度的研究,有时一封信要研究上好几天,查阅大量的网上资料和参考书籍。由于这些资料基本都是英文的,还要对照翻译成中文,很多邮品的背景和集邮知识多达几百字,最后不得不忍痛割爱。当然为了便于竞赛评分和读取重点,最重要的研究结论我都精炼为一句话,用明显的字体加下划线标出,做到主次分明。2

3

4

5

6挖掘精品拓展思路

在研究过程中很多非常适用甚至是罕见的邮品都被我发掘出来,例如1942年10月美军在英国的早期使用,受当时条件所限,只有信纸用的是胜利邮件原纸,贴的英国邮票,盖的是捷克流亡政府军邮戳,连军检封条也是英国的。还有1942年12月美国海军次长ArtemusLGate亲笔签发的胜利邮件原信纸,在微缩发送后,原件没有按照规定销毁,存世唯一。残酷的战争环境下,有些邮件要执行多次军检,甚至在同一封邮件上出现美国和英国双重军检。作为军事邮件,军检(戳)是重头戏,通过大量收集素材,我采用对比的方式阐述,即用同一个军人在同一支部队寄出的信件作比较,以物证说话,更有说服力:有的有军检员签名和盖章,有的只有签名;有的经过军检,有的竟然无军检。另外凭着多年的研究经验,对于有些没有年、月、日等信息的邮件,也能根据上面的蛛丝马迹推断出写于何年何月,甚至因军人笔误写错年份的也逃不过我的“火眼金睛”,判断的依据则是根据军邮局开办的时间和战争进程,甚至是某艘军舰的沉没时间都能作为佐证。

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资源,胜利邮件采用了在当时很先进的传输手段,比如为了进一步加快送达时间,部分邮件是在火车上全程处理的,从收件到分理到各地投递,全部在车厢内进行,最令人叫绝的是,每到一站,火车无需停下,而是通过车门处一个叫做“CinderSheld”的机械装置将该地的邮件包裹直接投掷在站台上,最大限度地节约时间。这个呼啸而过的动态场景我是通过一张“二战”时期美国杂志的原版宣传页,结合纽约火车站邮政盖销信封展示出来的。能做到这一点,得益于近年出现的邮政历史中的一个新类别—社会类,由于胜利邮件只出现在“二战”期间,历史谈不上悠久,而且受到战时保密限制,封上邮政信息也不丰富,如果只按照单纯的邮政历史编辑方式去和其它邮集同台竞争,肯定不占优势。

在专家老师的指点下,我改变思路方向,加入社会类素材,不仅融入了很多珍贵军事文件和非邮政历史素材,而且顿时使整部邮集活跃起来,更加通俗流畅。当然作为一部邮政历史邮集,传统的邮资、邮路分析必不可少,在邮集后半部,我着重研究理顺了胜利邮件的免费与收费问题,以及正常和非正常战争邮路,尤其详细分析了收件军人奉命转移甚至阵亡的转退信邮路等。战争结束之日,基本上也是胜利邮件停办之时。整部邮集看下来,也会有种从历经艰险到达胜利的喜悦与惬意。7

8

9

10赛场检验收获多多

常州“国展”上,在众多中国邮政史邮集中,这部国外题材的邮集受到了邮友们的关注,有几位主动找到我,说他们也喜欢并收集胜利邮件,但藏品比较零散,也从没想到能够编组成邮集,这次对他们触动很大,希望将来有机会也要系统收集参展。

现场的专家老师们也热心地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意见,概括起来主要分为以下三类:1.邮政史的特点不够明显。比如虽然前言有简单介绍,但是正式邮集中起始部分还是没有着重介绍胜利邮件产生的原因和意义;军检和军邮局以及缩印过程两个章节条理不够清晰。虽然军事邮件由于保密原因航空邮路较难发掘邮路,但分析仍偏少。2.专业介绍不够细致。由于这部邮集是国外邮品,对于评委和观众来说其中的素材都不像中国邮政史那样驾轻就熟,所以该强调的一定要强调,该注释的务必明显标注,否则有可能被观看者漏掉,错失得分点。3.贴片制作有待改善。我这次全部采用大贴片,对于有些大邮品来说恰到好处,空间利用得较好,但是如果中型信件较多时矛盾就会凸显出来,摆放得过多显得拥挤,抽掉一个又显得空洞。

最后一天评审员点评邮集时,国际集邮联副主席、澳大利亚的伯纳德·贝斯顿先生走到我的邮集前时眼前一亮,向我解释说他非常喜欢也很了解胜利邮件,没想到在中国也有集邮爱好者在做这方面的邮集,他从头到尾看了几遍。他首先对我获奖表示祝贺,说这部邮集阐述得很全面且详实,细节也很不错,如在讲到国内寄前线的邮件,需要付邮资并自费购买原信纸时,就附上一张1943年美国《生活》杂志的封二彩页,上面标注需付1美元。然后他又从不同方面提了很多建议,如对信封上加盖的指示戳要再深刻研究:为什么同样的戳,有的是粉色有的却是蓝色?邮品摆放要按正常顺序,不能跳跃;还指导我如何调整首页布局等。新加坡的国际评审员罗杰先生也一道参与了点评。

常州展场高手如云,每个人的寥寥数语都仿佛是金玉良言,使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十分珍惜这次国展机会,我把所有的点评都记录在了小本上。日后我会慢慢理解吸收,不断地修改完善,期待下次邮展将这段特殊的军事邮政历史更好地呈现给广大邮友。

(责编:焦冰雕)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