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原地“邮游”之味

原地“邮游”之味

时间:2024-11-08 02:10:46

1时不时有人问我,网上码字、写博客,甚至网购,网名都取的是“原地封片”,究竟何意?对非集邮者总得解释一下,而在集邮圈里就不必多言了。

初次与原地封片“零距离”接触是在1986年。那年父亲所在学校组织暑期去陕西旅游,我突发奇想,何不让他帮我寄些封回来?当时对原地封并没有多少概念,就自己动手,用废旧挂历纸粘了些信封,一枚写上“自古华山一条路”,贴的是普21《祖国风光》中的华山邮票;另一枚画上“人类第八大奇迹”,配的是T.88《秦始皇陵兵马俑》邮票,诸如此类,让父亲带上以便实寄。随着一枚枚自制的原地封飞回来,我还从父亲随封寄回的信中,读到了有趣的见闻,弥补了当时没有手机、电话的缺憾。如今看来,这些封虽然简单,还有点老土,但却凝聚了一段难忘的记忆,这些“邮游”原地封成为了亲情的独特纪念。

原地实寄,体现出它特殊的邮政意义,只是中国实在太大,多数时候只能通过邮购达成目标,如有机会亲临某地制作原地邮品,那可真是天赐良机。二十多年前,我曾有幸踏上丝绸之路,晚上9点多我到达敦煌市住下,由于明天一早就要赶去看莫高窟,我便把早已准备好的两枚敦煌邮资明信片和一枚贴有敦煌壁画邮票的信封交给宾馆前台的服务员,请她代为寄出。她很热情地收下了,还向我保证:当天上班没时间,等到第二天她再去邮局寄出。我万分感谢,连声说没关系。2

3

4

5回家后数日,妻把收到的信封带回家,奇怪地问我:“怎么信封里还有两枚寄给别人的明信片?”我一看就明白了,苦笑地告诉妻,一定是那服务员不懂集邮,还好心地把明信片装进信封里再寄出。我也怪自己没交代清楚,只得重又写了封信,把明信片寄到敦煌市邮局,请那里的人再寄回。过了几天明信片是收到了,却总觉得少了些“原汁原味”,不过大西北人的热情好客已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这也正是原地邮品带给我的温馨回忆。

跨入新世纪,我收集的原地封片有点“规模效应”了,而更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那些亲力亲为去原地实寄的封片。我曾在雪域高原寄出了《青藏铁路通车纪念》的原地封,曾在北国寄出了长白山天池的邮资明信片,当然也有过遗憾,或是行程匆匆没有充足时间,或是诸多景点吝啬得找不到一只小邮筒,使带去的封片寄不出去。此外还有收到了封片却不销日戳的,抑或莫名丢失封片的。无论喜悦,还是失望,其实都是原地“邮游”之味。

2014年,我曾“千里追寻诸葛亮”,赶到襄阳参加了《诸葛亮》邮票首发式,寄出了原地首日实寄封。但若不是特地而去,要在原地巧遇上个“正日”几乎没有。不过也有例外,2009年国庆长假中,父母收到我从北京天安门寄出的新中国60华诞明信片,很是奇怪。明明我人在家里,哪来的原地首日明信片呢?原来我那年9月16日到北京出差,公干完毕,便赶到广场东侧的天安门邮局。得知该邮局专门为国庆设立了一个信箱,将邮品投进去,就可盖10月1日当天的日戳,这让我喜出望外。回家后我并没有告诉父母这个小秘密,给了他们一个惊喜。

当下利用新邮首发制作相关邮品,亦是各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重要举措。一旦新邮与当地结缘,不仅邮品可火爆销售,更能以邮为媒,通过招商会、博览会,扩大当地知名度。于是就不时“爆发”邮票的“原地之争”。

1995年,邮电部发行《太湖》邮票,设计图稿一公布,4枚邮票和1枚小型张,全部取的是无锡的“景”。苏州及吴县的群众意见纷纷:太湖面积2400余平方公里,无锡临湖范围很小,怎能代表太湖?吴县东山集邮协会的会员先后7次写信到国务院、邮电部等处,申述理由。最终邮电部增发了一枚“洞庭山色”邮票。邮票印制局有关人士还撰文:“小型张选的是‘包孕吴越’一景,概括整个太湖(吴越就是浙江和江苏),把浙江也包括进去了。”也算是自圆其说。是年7月20日,苏州东山、西山举行了隆重热烈的首发式,尽管我没能到现场,但也收藏了这枚来自故乡、有特殊意义的首日实寄原地封。

这样的“纷争”,从另一个角度推动了集邮与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如今,对一些指向不是唯一的原地邮品,各地都学会了宽容,一套邮票可在多个地方首发。邮票,因有了原地的要素扩充了外延;集邮对我而言,因原地封片增添了迷人的文化之味。这不,当下正是春光明媚,我的原地封片之旅又将启程……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