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简述香港邮资明信片在中国海关邮政时期的发行与应用

简述香港邮资明信片在中国海关邮政时期的发行与应用

时间:2024-11-08 02:02:44

内容提要:香港邮资明信片最早发行于1879年4月1日,其时正值中国海关邮政时期。英国“客邮局”在当时的中国影响力颇大,而英国邮政批准香港邮政的邮品在中国通商口岸及亚洲各国发售和使用,这使得香港古典邮品极具史料价值。研究中国的海关邮政,香港在华邮品的使用历史是其中重要一环。本文介绍了多枚中国海关邮政时期在中国通商口岸城市使用的香港邮资片,以反映中国通商口岸城市的特殊邮资、邮戳和邮路。

关键词:海关邮政香港明信片

1840年以后,清政府将香港地区逐步割让给英国。英国邮政遂在香港设立了相应机构,邮政发展比较迅速。英国邮政规定,香港邮政发行的邮品可在亚洲各国已开放的通商口岸合法使用,邮资也视同为香港本地邮资,邮件在通商口岸投寄时由英国“客邮局”处理。

一、中国海关邮政时期香港发行的邮资明信片概况

在此先介绍一下中国海关邮政时期香港发行的邮资明信片的种类。邮资明信片发行初期,只发行国际邮资明信片。由于邮资图的选用和邮资片的整体设计需要时间,便临时在英国印制了一批没有邮资图的颜色卡纸明信片。邮局出售前贴上邮票,作为格式邮资片在香港邮政窗口出售,同时,也可在中国通商口岸城市的英国“客邮局”出售。

香港在中国海关邮政时期正式发行的邮资明信片情况如下:

1.1879年4月1日香港开始正式发行邮资明信片。明信片一共有4种版本(黄色、蓝色、白色、绿色),其中有3种版本进行过加盖改值,加盖的面值分别为3仙和5仙,这两种面值都是专门因明信片邮资的需要而加盖的,香港先前已发行的邮票并没有3仙和5仙。3仙和5仙都是国际明信片邮资,之所以有3仙和5仙的不同,是因为邮件的收件地虽相同,但寄件人可选择不同邮路而选付不同邮资。贴3仙邮票的是黄色片,左下角没有邮路指示,贴5仙邮票的片是蓝色的,在片的左下角有VIABRINDISI&LONDON.的邮路指定。实施几个月后,5仙邮资的邮路已名存实亡,很少有寄件人选用,实际上已被取消,剩下未售完的5仙邮票及已贴5仙邮票的邮资片,都被手工第二次加盖,将5仙再改加盖为英文THREE(3仙),成为3仙第二种加盖版本的邮票。

2.1880年3月,香港邮政局再发行预印邮资图的1仙和3仙明信片两种(4仙片同时印就而未发行)。其中1仙是本地明信片邮资(包括亚洲各地的通商口岸城市之间的互寄),3仙是国际明信片邮资。

3.1881年由于1仙片缺售,用未发行的4仙片加盖ONECENT(1仙)。

4.1886年,仍因1仙片缺售,用3仙片加盖ONECENT使用。

5.1891年发行1仙双明信片。6.1892年发行3仙双明信片。7.1895年因国际邮资由3仙加到4仙,所以将原3仙片的单明信片和双明信片加盖成4CENTS发售。

二、中国海关邮政时期香港实寄邮资明信片实例

下面介绍一些在中国海关邮政时期中国通商口岸城市寄出的,收集难度较高的香港实寄邮资明信片,以补充反映中国海关邮政的另一侧面。图1

图2

图3

图4

图51.图1,这是一枚1879年5月5日广州寄美国的黄色卡片,1879年6月9日到达美国。销邮资为C1广州杀手戳,另盖有英国广州“客邮局”小圆邮戳。在片背有两个中转戳,戳文HONGKONG1879.5.5。此件广州寄美国的国际明信片邮资3仙,其上的C1戳是销在黄片上的唯一一件。

2.图3,这是一枚1879年4月8日福州寄伦敦明信片,盖福州府(FOOCHOWFOO)英国“客邮局”小圆戳,邮资加盖3CENTS,邮票上“T”为短T变体,销F1杀手戳,经香港(片背图4销香港小圆戳1879.4.13),由船运寄往英国伦敦。

这是一件之前未被记录,最早销F1杀手戳的黄色明信片。先前曾被记录销F1的黄片只有两件:销戳日期分别是1879.4.14和1879.8.12。

片背用中文书写(见图4),较为罕见。写信者是英国驻福州的一位翻译官,他先用细淡的铅笔依格尺画出16×11的方格,再在方格中工工整整地用黑色墨水笔写了134个中文字。其信函文体格式的标准、用词酌字的准确、字体笔划结构的合宜,或许会令当今不少中国人汗颜。

福州英国“客邮局”F1杀手戳使用的时间不长,大致在1865年至1885年间,在目前所有各时期的香港邮资明信片上仅见8件。在这件黄色明信片上,F1销戳非常清楚。

3.图5,这枚蓝色卡片左下角有VIABRINDISI&LONDON.邮路指示,走这条邮路的实寄明信片较罕见,原因可能是邮资5仙比普通邮路邮资3仙高。此卡片在镇江寄出,销上海S1杀手戳,加贴3分银大龙邮票一枚,销1879年5月26日镇江海关戳,5月27日上海转口戳,另盖有上海英国“客邮局”1879.5.27小圆戳,1879年7月14日到达英国苏格兰圣安德鲁斯(STANDREWS)。

此片是目前记录中两件加贴大龙邮票的香港明信片中的一件。另外还是有据可查的3件销S1戳的明信片中,最早使用的一件。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4.图6,这是前述第三种格式的邮资片,以红色油墨印制的白色卡。1879年11月20日,由上海寄往德国。销上海S1杀手戳和英国在上海“客邮局”1879.11.20小圆戳。片背图7有香港转口戳1879.11.25,及到德国后的落地戳。

5.香港早期邮品销有多种通商口岸的邮戳,较为珍罕,收集难度很大,例如上海的太阳戳,日本长崎的N2戳等。但到1879年4月香港邮资明信片发行时,上述珍罕的通商口岸邮戳已停用,不再可能销在香港的邮资明信片上。海口的D28、神户的D30、横滨的Y1,理论上虽说有使用到1879年底的,但一百多年来从没有被记录过曾销在香港邮资明信片上。而D29则是1879年4月后,能销在邮资明信片上的、排名第一的最珍罕的杀手戳了。在邮资明信片上,D29杀手戳是仅次于泰国曼谷(Bangkok)戳的罕见戳,收集难度远比A1、F1杀手戳高。

图8,1880年3月5日,由中国通商口岸城市汉口寄出,在红白卡3仙票上先销有D29,邮件到上海后,再盖上S1,片上有汉口(HANKOW)小圆戳,可佐证该片是由汉口寄出。在上海转运的邮件,常见在邮资图上再销S1戳。本片在上海经海路船运至加拿大哈利法克斯(HAILFAX)。明信片背面,有3个邮政日戳,其中有1879.3.16转口戳。

韦伯(Webb)上校在《中国及日本商埠邮政历史》一书中第274页有记载:销D29香港明信片记录只有2件,而本文所述之片,就是记录中两件中之一件。

6.图10是1892年3月20日,经天津寄往北京加贴两枚中国海关小龙邮票1分银的香港壹仙邮资明信片,销1892.8.9.上海英国“客邮局”小圆戳,寄荷兰驻北京领事馆。明信片盖有1892.8.14.天津红色海关双圈戳,可以理解成红色戳提醒邮资不足,由此可推断片上两枚小龙票不是在上海加贴,因小龙票上销天津蓝色中文戳,也可以排除在北京加贴的可能性。可确认2分补资的小龙票在天津加贴并销1892.8.15.蓝色天津海关双圈戳。1892.8.17到北京,并盖北京当天的黑色海关戳。投递时,向收件人收取补资2分银。这种由天津寄北京,加贴小龙邮票的香港邮资片共有两件。图11

图12

图13

图147.图11,这枚香港壹仙绿色邮资明信片于1880年8月6日由厦门寄伦敦,该国际明信片邮资3仙,加贴一枚香港贰仙邮票,邮资图和邮票都销D27杀手戳,另盖厦门英国“客邮局”1880.8.6.小圆戳,经香港转运英国。图12片背面盖有1880.8.9.香港转口邮戳。

有关D27厦门杀手戳的资料,韦伯上校在《中国及日本商埠邮政历史》中有较为详实的介绍:

厦门的杀手戳有A1和D27两件,都是应香港邮政署长的要求,由英国邮政提供的。A1先于D27使用,A1先在设于鼓浪屿的邮局上使用,鼓浪屿有许多外国人居住,也设有英国领事馆。1876年香港邮局要求从厦门寄出的邮件都必须销戳,所以,在厦门市区再设一邮局,就启用D27戳,盖销邮资。但D27销邮资片很少见。

8.图13,这是一枚1887年12月27日由厦门寄上海的壹仙绿色邮资片,销英国“客邮局”厦门小圆戳。由于寄件地厦门和收件地上海都是通商口岸,英政府将通商口岸城市都视为本埠,使用本埠邮资壹仙已足够。当时的中国商人可能也利用了这“本地壹仙邮资”的规定,商业通讯也使用明信片,以节省邮资。

9.图14,一枚香港壹仙明信片,盖上海书信馆1893.7.2邮戳寄德国,转到上海英国“客邮局”,邮资图销上海小圆戳SHANGHAI1893.7.8.。国际邮资应为3仙,所以盖上圆框小T戳。

图13及图14并非罕见,但为了说明通商口岸的邮资规定,所以选用于本文。

10.图15,一枚香港3仙国际单片,于1887年10月6日在北京海关盖双圈戳,加贴大龙邮票1分银,销票后寄往英国,明信片到达上海后,邮资图销英国“客邮局”小圆戳SHANGHAI1887.10.12。北京与天津间用香港明信片互寄,都须加贴邮票,补足邮资。本片是加贴大龙票的香港邮资片两件中的一件(另一件见图5)。

11.图16,这枚香港3仙国际明信片由上海寄往法国巴黎。上海是英国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城市,香港邮资邮品可在上海海关邮局发售、投寄。当时中国没有参加万国邮联,中国的邮资不被国外认可,所以在寄往外国的邮件上,寄件人必需交纳中国所规定的邮资和国外认可的邮资。当年在不同类型的中国邮局购买寄往国外的邮件时,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在上海海关邮局购买及投寄国际邮品,邮资的收取方式按寄件人的不同情况也有多种处理形式。本件收取国内邮资现金(可能是3分),并先在明信片左下方盖上海海关C1型双圈圆日戳(见17放大图),可能以此表示国内段邮资已付,不再贴中国邮票;再在香港3仙明信片的邮资图上销盖上海1893.5.12的小圆戳;1893.5.16.经香港,也留下有香港小圆戳;1893.6.17到达法国巴黎。香港邮资明信片上销有上海海关日戳的并不多见,据《海关日戳(1875-1913)》一书所收集1500件海关日戳的封片来看,其中只有4件香港明信片销有上海海关日戳。图15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图21中国清代自1866年12月至1878年3月9日海关兼办邮递,只为官方使用。1878年,海关试办邮政,收寄公众邮件,先从5个主要海关开始,至1896年全国已有24个海关开办邮政。1872年,清代海关兼办邮递时期,已启用英文海关日戳。

12.图18,这枚香港3仙明信片由汕头寄往美国。邮资图销S2杀手戳,片正面盖有直字SWATOW1881年2月10日圆日戳,1881.2.12.经香港,再由船运往美国。S2邮戳,虽未算是香港珍罕的通商口岸邮戳,但如此片所销清楚的S2戳也并不多见。

据1858年的《中英天津条约》,并经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确认,汕头从1861年起被列为英国通商口岸城市。1865年11月28日,香港邮政局长给英国伦敦邮政署的公函中要求提供汕头邮戳,其中有S2杀手戳。汕头使用S2戳,最早见于1878年8月9日,最晚见于1885年5月13日,有两个戳型。

13.图20,这枚棕色香港3仙国际双片的回片(REPLY)于1892年11月22日从澳洲悉尼寄往香港九龙,销澳洲新南威尔士(N.S.W)邮戳。棕色3仙片发行于1892年下半年,从香港到澳洲单程船期也需近两月,因此回片很少,图20在1892年11月间使用,是目前记录中最早的国际回片。片背盖有1892.11.17悉尼的到达邮戳。

1892年下半年,香港首次发行3仙双片,以方便用邮者收到香港寄来的明信片后,撕开印有REPLY的回片,不必贴邮票,即可直接投寄。看起来似乎很方便,但也不知什么原因,使用的人却不多。事实也证明,印有REPLY的在国外寄出的国际回片存世非常少。维多利亚时期是这样,爱德华时期也是这样;香港的明信片是这样,中国清代明信片也是这样。所以,集邮者都视国际回片为珍罕品。根据本人翻查过往十几年的拍卖目录,香港维多利亚双片共有6种:绿1仙双片、棕3仙双片、3仙加盖红4仙双片、3仙红黑双加盖4仙双片、3仙加盖黑4仙双片、红4仙双片。其中3仙加盖红4仙的国际回片存世量虽然最多见,但也只是两位数,其他5种国际回片,都是凤毛麟角,仅各见数件。至于红黑双加盖来说,国际回片还从未见过。图22

图23

图24

图2514.图22,这是一枚1880年印制,1895年才发行的4仙单片。

香港的古典邮资明信片,有因合理的原因而加贴中国内地各类邮票的情况,如加贴大龙票、红印花票、万寿票、小龙票、“客邮”票、工部票等,这些加贴邮票的实寄明信片都反映了一段独特的邮史,十分难得。

这枚明信片的正面加贴了一枚烟台工部书信馆烟台烽火台第二版1仙邮票,从山东烟台工部书信馆寄出,销烟台工部书信馆1896年7月21日双圈邮戳(图23左)。1896年7月23日,在明信片左上空白处再加盖烟台(CHEFOO)戳(图24上),1896年7月27日到达上海书信馆,在片上销上海工部邮戳,1896年7月27日,转到上海英国“客邮局”,在香港的邮资图销单圈英国上海“客邮”戳(图23右上),1896年8月4日,明信片到达香港,销香港1896.8.4.单圈戳(图23下),1896年9月4日,到达德国COBURG(图24下)。山东烟台附近的威海卫是德国的占领地,烟台也是德国的势力范围,不少德国人在那里定居,因此寄往德国的信比较多见。

1896年,清政府的国家邮政系统还没建立。本片加贴的烟台工部书信馆邮票,邮资较低,只有1仙,不是可以寄往德国的国际邮资,应该是从烟台工部局递往上海“客邮局”的国内邮资,此片如果不加贴烟台工部邮票,那烟台工部局就白干活而没收入了。

15.1881年,因1仙片缺售,便用已印就的,但面值不符合当时邮资的4仙邮资片加盖ONECENT以临时应急,图25为这种加盖片的实寄片,收集难度很大。

此片为1882.4.20.从上海英国“客邮局”寄往荷兰驻北京领事馆。1仙邮资片仅适合英国的商埠城市间的互寄,北京和天津都不是英国的商埠城市,需以3仙国际邮件计费。用1仙邮资明信片寄北京,欠资港币2仙。寄件人在上海英国“客邮局”投寄1仙邮资明信片,销英国“客邮局”SHANGHAI小圆戳,因上海英“客邮局”没有使用PAID长方戳的记录,所以推定该片经船运抵天津海关邮局,在天津海关加盖1882.5.2.黑色油墨海关戳和黑色油墨的PAID长方框戳,之后经陆路将明信片运抵达北京,再向收件人补收邮资港币2仙。

这种在天津加盖黑色油墨PAID方框戳的香港明信片,目前记录中仅见两件。

参考文献:

1.台湾邮文联谊会2008.4.出版的《海关日戳(1875-1913)》“CustomsDate(1875-1913)”

2.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集邮大辞典》

3.W.Webb著作《香港邮学及邮政史暨中国及日本商埠邮政历史》中译本(陈达文译)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