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大龙邮票明信片邮资海关
图1
图2
图3一、前言
中国海关邮政初期,并未订有明信片资费,明信片寄递仍依信函计费,中期以后似乎订有明信片邮资;1896年3月20日,国家邮政奉准开办,明订明信片邮资,国内片单片1分,国际单片为4分,1897年10月1日开始,发行印有1分蟠龙图邮资符志国内单片。
在海关邮政时期,用明信片寄递之邮件甚少,主要是外国人大都使用方便书写寄递的邮资片,如要加贴邮票之私片,则在邮资相同的情况下,往往选择用信封寄递;而中国人对于书信,因为文化礼仪习惯,也不用显露通信内容的明信片。本文介绍在海关邮政时期,及国家邮政初期贴用大龙邮票的明信片,并由贴票来分析其邮资变化。
二、海关邮政时期
图1为香港联邮印刷明信片,于1879年5月26日由中国镇江寄英国圣安德鲁斯(St.Andrews),片面左下角贴用大龙薄纸3分银邮票1枚,为其时国内信函一单位邮资,邮票销盖镇江海关黑色圆形日戳;路经上海是5月27日,片背销盖上海海关黑色圆形日戳,片右上角另贴香港18分改作5分邮票1枚,港票销盖上海英国“客邮局”“S1”橄榄形戳,另销5月27日英国“客邮局”日戳;再经香港是5月31日,片背销盖香港小圆日戳;到达英国圣安德鲁斯(St.Andrews)是7月14日,有落地戳。
图2为德国10芬尼红色邮资官片,于1881年10月4日由德国法兰克福经新加坡、香港(11.5)寄中国北京再改址寄上海。进入中国上海时于德片邮资符志上加贴大龙薄纸3分银邮票1枚,大龙邮票销盖11月17日上海海关日戳,到达北京是11月28日,销盖北京海关总司署日戳,改址寄上海销有12月8日到达戳。
图3为贴用大龙3分银邮票之德国进口邮资片,1881年10月4日德国法兰克福寄中国北京再改寄上海(12.8到)。图4
图5
图6
图7图4为日本“客邮局”2钱明信片,于1881年11月21日由中国北京寄美国佛蒙特,片左下方原贴大龙邮票已被揭去,尚留有水渍,后经补贴大龙薄纸3分银邮票1枚,邮票原销北京海关篆文黑色椭圆戳,另销北京海关总司署11月21日蓝色圆形海关日戳;路经天津是11月23日,销盖天津海关篆文椭圆戳及圆形日戳;再经上海是12月1日,销盖上海海关黑色圆形日戳。此片由上海日本“客邮局”转递,邮资符志销盖日本“客邮局”12月14日黑色日戳,路经横滨(12.22)、旧金山(1882.1.10)分别销有邮政日戳,到达佛蒙特未见落地戳。
图5是由美国进口1分邮资片,此片于1885年4月4日由纽约寄中国温州,除1分邮资符志外,加贴美国1分邮票1枚,合计邮资2分,符志及邮票销盖纽约4月4日“10”号菱形小圆日戳;路经上海是5月12日,左上角加贴大龙宽边1分银邮票1枚,大龙邮票销盖上海海关黑色圆形日戳,到达温州未见落地戳。此片未加贴中国国内3分信函邮资,仅贴1分银邮票,可能此时国内单明信片已定有1分邮资。
图6为英国香港3分邮资明信片,于1887年10月6日由北京寄英国,片面右下方加贴大龙厚纸1分银邮票1枚,与图3进口片亦加贴1分银邮资相同。大龙邮票销盖北京海关蓝色椭圆戳,另销10月6日蓝色海关总司署圆形日戳;路经天津(10.7)、上海(10.11)分别销盖黑色海关圆形日戳于片背,此片由上海英国“客邮局”转递,邮资符志销盖10月12日上海英国“客邮局”小圆日戳,再经香港是10月16日,片背销盖香港小圆日戳,到达英国未见落地戳。
三、国家邮政时期
国家邮政开办后,国内单明信片邮资1分,国际单明信片邮资4分,其时邮资计费单位已由海关邮政时期之银两改为银元,海关时期邮票已不适用,一般信件也大多不贴海关时期邮票,但少数贴用者仍可按银两(纹银)3分兑换银元5分计算(注1)。
图7是大清国家邮政第一版蟠龙1分邮资符志单片,为毛斯寄递片,于1900年7月8日由中国梧州挂号寄德国列支敦赛尔(Lichtenthal),除了邮资符志外,加贴大龙厚纸1分银、3分银及5分银各1枚全套邮票,其时国际单片邮资4分,加上挂号10分,共需银元14分。表面上看,大龙邮票全套面值9分,加邮资符志1分,仅有10分,邮资不足,为何可以挂号交寄?其实不然,大龙邮票全套9分是银两面值,折合银元是15分,加上邮资符志1分,共计16分,邮资足够,故在梧州邮局窗口顺利交寄,符志及邮票均销7月9日梧州汉英小圆日戳。另在梧州局预贴之香港4分及10分邮票各1枚,先于梧州局销盖长方形「I.P.O.」小戳;路经香港是7月11日,港票再销香港小圆日戳;到达德国是8月11日,有落地戳。此片虽是毛斯(Maus)寄递片,但却是目前所见唯一的大清官片贴用大龙邮票之记录,虽有集邮味道,但片背也有真正用邮书写之通信内容,及手绘小船在山川河流行走之写意图。
图8为香港联邮印刷明信片,右上角贴票位置贴用大龙宽边1分银邮票1枚,于1900年12月12日由广东三水寄广西梧州,大龙票销盖三水汉英小圆日戳;到达梧州是12月13日,片背销有同款落地戳。此片大龙1分银邮票折合银元1.67分,邮资亦足够国内单片资费。
图9为毛斯寄递片,亦是香港联邮印刷明信片,于1901年10月8日由山东胶州挂号寄德国列支敦赛尔,片上贴大龙厚纸1分银邮票、小龙3分银及5分银邮票各1枚,合计邮资银两9分,折合银元15分,邮资足够,邮票销盖10月8日胶州英汉椭圆形戳,片的右上角另贴德国25芬尼邮票1枚,德邮销盖10月9日青岛德国“客邮局”日戳;到达德国列支敦赛尔是11月16日,有落地戳。
图8
图9四、结语
以上介绍海关邮政时期贴用大龙邮票之3件出口片及2件进口片,初期无明信片邮资,故明信片比照国内平信邮资,而国内平信最早为5分银两邮资,使用到1879年2月初,之后调降为3分,图1~4均合乎3分邮资规定。明信片邮资从图5上看,似乎在1885年5月即不再比照平信邮资,而另定国内明信片1分邮资,一直到1889年左右贴用小龙邮票之进出口明信片,邮资改成2分。而1896年国家邮政开办时国内明信片邮资定为1分,只是计费单位和前述海关时期有所不同。
国家邮政开办后,大龙邮票已少贴用,大体上多用加盖银元面值之邮票。本文举证1件大清一版蟠龙加贴大龙邮票邮资明信片,及2件香港联邮片加贴大龙邮票等实寄片,其贴票均足够支付新的邮资结构,虽有集邮味道,但也是大龙邮票极晚的使用例证,而贴用在明信片上亦为不多见之邮品。
参考文献:
1.何沐源,2016,《小龙邮票》,台北:中华集邮团体联合会、邮文联谊会、中国集邮协会会士团联合发行。
2.何辉庆主编,2011,《中国邮资符志明信片(1897~1949)》,台北:邮文联谊会。
3.许介圭,1996,《中国邮票目录(邮政百年版)》,台北:“交通部邮政总局”。
4.黄建斌,1997,《大龙信封存世考》,台北:财团法人黄建斌文教基金会。
5.龚秀彬,2009,<关邮时期明信片邮资再探索>,《二○○九年度邮学演讲集(18)》,台北:美国中华集邮会台湾分会,页193~209。
6.国家邮政初期,“银圆与外币之兑换率,邮政规定如下:银圆5分=3分(纹银)=5仙时(香港)=5钱(日)=12.5生丁(法)=1.25便士(英)=2分(美)”,参阅《中国邮票目录(邮政百年版)》,台北:“交通部邮政总局”,页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