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一集磨十年

一集磨十年

时间:2024-11-08 01:42:38

1人们常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人做事专心致志、锲而不舍并最终获得了成功。我的5框专题邮集《人类离不开水》从一开始编组到2018年5月参加常州全国邮展荣获大镀金奖刚好是十年,在这十年期间几经反复、几番搁置,几乎放弃。这部邮集,我纠结了十年。

一、心路历程

编组邮集是集邮者的集邮成果以及集邮综合素质的一次集中体现,因此,要编组一部高质量的邮集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简简单单的事,回顾我的这部邮集的编组过程,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我人生的心路历程,概括起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不懂规则,自以为是

我集邮起步较早,集邮的热情一直比较高,各类藏品也日渐丰富,但这些只能称之为“收藏邮品”,与正规的集邮(集藏与研究,甚至编组邮集)完全是两个层面的事。2008年底,全国公安邮协正式成立,我被推选为全国公安集邮协会理事、江苏公安集邮协会主席,为了更好地引领大家,同时也为了体现自己的集邮实力,我仓促上阵,临时决定报名参加2009年公安部和外交部联合举办的纪念国庆60周年大庆的邮展。经过一番斟酌,我认为编组专题邮集可能相对比较容易,因为它既不需要特别深奥的邮史知识,也不需要花大价钱去买稀缺性、珍罕性较高的高端邮品,只要会“讲故事”就行,而讲故事难不倒我。于是我苦思冥想,决定编组一部“水文化”的专题邮集。

当时确定这个专题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我出生在江南的“鱼米之乡”,对水情有独钟;其次,虽然全国已经有多部有关“水”方面的邮集获得了高奖,但这些邮集基本上都是讲水的自然属性,我想另辟蹊径,专门来谈水的文化属性;第三,水的文化属性显然更有韵味,更可以诗情画意地去发挥,这样也更容易体现作者的独具匠心和综合素质。

题目确定后,我便立即开始编写提纲并委托亲友四处物色合适的邮品,经过两个多月的白天上班、晚上“加班”的日子,初稿总算大功告成,内心充满着兴奋与纠结。兴奋自然无需多说,纠结主要是到底要不要公开广泛征求意见,现在看起来当时的想法太天真了,总认为这是自己辛苦创作的原创作品,就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发明一样,唯恐被提前曝光,满心希望到邮展时能让人眼前一亮、一举成功。

2.当头一棒,一落千丈

81分,镀金奖!邮展成绩公布时,我毫无思想准备,虽然第一次参展获得镀金奖不算太差,但与我的心理预期落差较大,因为我明白,这样的邮展成绩如果放到国展上去评分的话肯定还要再低一些。更为重要的是几个评审员和几位比较懂集邮的同仁对我的邮集普遍不认同,说得最多的就是“水”的文化属性如何界定以及邮品素材能不能客观、恰当地反映命题内容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水的概念太大,与水有关的命题包罗万象,加之前面已有高奖邮集,不太适合再做专题邮集的选项;二是水的“文化”属性过于抽象,不好理解、不好界定,也不好把握,很容易失分。评委在点评时特别举了我邮集中的一个例子,我原先第一稿《水文化》第四章“精彩的故事文化”中用了一枚1914年的瑞士邮资片,画面是在一个河边的树下,有一男一女两个人在深情地对视,并且在推让一只碗,我借此情景表达“血浓于水”这一命题。但评委指出:凭什么碗里是水而不是其他的东西?这枚邮资片当初设计的原意到底是什么?是否与水有直接的关系?换句话说,你做的邮集以及展示的任何邮品素材都必须真实、客观而且是恰当地反映命题内容,而不能仅凭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生搬硬套、随意发挥。即使是专题邮集,同样需要集邮知识,要经得起推敲。如果要上国展,评委的要求会更高,会指出更多的问题。因此,你的这部邮集目前来说还是不理想的。就这么几句话,把我的热情一下子打到冰点。

3.迷茫彷徨,心灰意冷

参展后的几年时间里,我的心里一直很纠结,感到非常迷茫。当时迷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对专题邮集的游戏规则突然觉得吃不透,并不是原来想象得那么简单;同时,通过不断地观展和学习了解其他专题邮集,对照自己的邮集选题突然觉得越来越没有信心。题目都没有选好,“故事”能讲好吗?今后能否再上台阶?心里实在没有底。另外,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我多年来一直收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邮票设计家的签名钤印作品,在这方面的资源优势非常明显,不仅藏品颇丰,而且几次参展都是独占鳌头,可以说在这个特定的集藏领域基本上没有对手,因此,到底是趁早另起炉灶换题目或换邮集类别,还是见好就收,一门心思专攻签名集邮?所以,这个问题很闹心,特别是这两方面集藏成果的巨大反差更使我犹豫不决,难下决断。

4.峰回路转,重新启航

转眼到了2015年,发生了触动我“重整河山”的一件事。那年我的家乡要搞文化活动,邀请我回去办展,经过会商,决定与其他集邮家办联展,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联展总体上很成功,但我也明显地感受到大家对签名集邮的认同感有一定的差异。对于签名集邮,虽然大家也喜闻乐见,雅俗共赏,但大多数集邮人普遍不把它当做主流版块来对待,甚至有些关系较好的邮友直言不讳地对我说:“依你的邮识和资历,还是应该早点下手搞一部像样的正宗邮集才对。”言下之义已不言自明。这样的话深深地刺激了我,让我陷入深思。看来集邮除了自我娱乐以外,要想在集邮圈内真正的让人认可并融入“主流版块”,还必须要有正宗的“硬通货”才行。既然道理讲明白了,那就不再犹豫,不再抱怨,还是抓紧时间重拾信心,重整河山再出发。正好第二年就是南宁亚展,我一方面大量参观学习其他专题邮集,一方面广泛地请教、征求大家对邮集的修改意见,同时自己平心静气,反复斟酌,只要自己不满意的或他人提建议后我认为应该修改的就推倒重来,光邮集的题目就改了十余次。一开始为《水文化》,后来改成《流动的艺术》《水的奇妙景象》《泉水》《瀑布》,等等,直到常州国展公安邮协会审前才最后定稿,因此这次邮展能有较好的成绩,从我自身的心得来说,完全可以称之为“艰难曲折,玉汝于成”。

二、组集体会

集邮是快乐的,但编组邮集的过程则可能是非常磨人和烦人的,对此,我打三个形象的比喻,不知能否引起同好的共鸣。

1.物色邮集题目就像小伙子找对象。美女千千万,性格、风格差异很大,有古典型、浪漫型、贤淑型等,编组邮集的门类也是五花八门,按照现行的游戏规则分类基本相仿,有邮政史类、传统类、专题类等,即便是传统类的还牵扯到具体的项目命题选择。我真切地感受到它与找对象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就是说必须要在需要与可能的范围内物色才有可能成功。既要找到自己真心喜爱的、合脾胃的,又不能盲目追求、好高骛远或箩里捡花,到头来欲罢不能、自寻烦恼,这样就违背了快乐集邮的初衷了。那么如何才能找到“真爱”,哪一款才能真正对上眼呢?我个人理解应该把握好这样几个原则:一是选题不能太大、太宽泛,这方面不需要展开去阐述。二是尽可能不要“撞车”(与其他已有的邮集重复,特别是一些他人已获得过高奖的),因为有明确的比较,要想逾越会非常困难。三是不能选择一些素材根本无法有效支撑的命题。如曾有邮友说想编一部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邮集,因为他是那天出生的,我说如果自娱自乐当然无妨,要编组一部正规参展的邮集不易,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因为很难找到广泛性和珍罕性的相关邮品素材。

2.遴选邮品素材就像买家具。我的真切感受是既要量力而行,更要货比三家。现在搬一次家不容易,那么如何才能买到称心、放心、不闹心的家具呢?毋庸赘言,量力而行是前提。在此基础上,除了关心是否实用和款式是否满意以外,最为关心的肯定是品质了,而品质肯定是由材质决定的。审美情趣虽有所不同,但对品质的追求肯定是趋同的,所以,我认为把它引用到邮集的选材上来说也是相通的。一方面,随着网络市场的飞速发展,商品信息的快速传播,商品挑选购买变得非常方便。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的飞速发展,我国的邮集不但在数量上大幅上升,而且邮集的水平和质量也提升很快,因此,当下的任何一部邮集如果没有一些高端邮品、“拳头”产品来支撑是很难获得高奖的,而工薪阶层如何在其中找到平衡点,其难度也是不言而喻的。我的观点:一是“没有更好,必须最好”。无论集哪个类别、哪个命题的邮集,都需要拥有这个领域邮品的最高端,占领制高点,否则就很难有权威性,就没有话语权。二是坚决杜绝品相差的和容易引起歧义的素材。通过这些年的接触和了解,客观地讲,目前评审员的评分规则说白了就是扣分规则。一部专题邮集总计100分,共有“处理”35分、“知识学习与研究”30分、“品相与珍罕性”30分以及“外观印象”5分4个部分。每次邮展,几位评审员在每部邮集上过堂时间正常为两至三分钟,一旦被发现有破绽根本没有解释的机会,因此即便该素材再贵、内涵再丰富,只要没有看相或容易引发歧义的就必须坚决放弃。三是考虑素材的广泛性与恰当性。就像居家过日子,什么家具都要有。邮集也同样如此,封、片、票、戳、型张等都要有,而且这里的广泛性还包括产地的覆盖面,古今中外,有效兼顾。更为重要的是要讲究“恰当性”,也就是要“恰到好处”,不能乱放。

3.确定组集内容就像搞装潢。人们常说,文如其人,而邮集就是集邮人个性化的作品,其编组的作品风格与方法是其思维、理念最直接的体现,因此我把它比喻成搞装潢也就不难理解了。邮集的编排制作必须关注三个重点方面:第一,“前言”是门头。家装的彩头无疑是门头,这是第一眼的,能不能吸引眼球,够不够档次第一印象极为重要。“前言”必须出彩、引人入胜,这一点某种程度上决定着邮集的成败。第二,“纲要”是架构,架构是否大气、牢固、流畅同样至关重要,我原先的“纲要”走过许多弯路,要么过于繁琐让人觉得拖沓,不够简洁明了,甚至有交叉重叠的问题;要么过于简单,显得很单薄,让人觉得结构安排不够严谨;要么又过于工仗,像古体诗,严肃有余,活泼不够。第三,个性是品味。装潢的风格毫无疑问反映出主人的格调,邮集的编排会不会玩出个性来,也体现出邮集作者的品味。专题邮集如何玩个性、玩品味确实要讲究技巧,否则会弄巧成拙。我个人理解,巧用素材、把握评委心理非常重要。一般而言,囿于时间、场地等因素,评审员不可能从头到尾来关注甚至推敲一部邮集的专题知识以及集邮知识,通常会关注邮集里的两个“极端”,即高端的珍稀邮品和普通的邮品素材,评审员会比较认真地留意这个素材用得是否适当,有无研究以及研究得深不深。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专题邮集姓“专”,必须时时处处围绕“专”、服从“专”,千万不能牵强附会、拓展过度,因小失大。

三、邮集亮点

1.命题契合鲜明的时代性

要做邮集的决心已下,但不能为组集而组集,题目不能太大,要考虑目前手上已占有的素材情况,水资源是当下的热点,又是沉重的话题之一,那么我为何不能把握好这个命题,借“题”发挥一下,给自己的邮集起一个既时尚又能兼顾包容相关属性的命题呢?经过再三推敲以及权衡利弊得失,《人类离不开水》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2.“前言”力求雅俗共赏,简明扼要

邮集中的“前言”一般都不会写得太长,否则很容易让人觉得概括能力不够,会影响整体评判。但寥寥数语既要开宗明义,精确表达,又要让人望文生义,吸人眼球,且达到渐入佳境的效果确实不易。因此,“前言”这块几十个字的内容前前后后就调整、修改了十多次。一开始我过于追求文字的华丽,虽然朗朗上口,但有点不接地气,也让人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没有能发挥“前言”通俗易懂、统领全篇的作用。后来我调整自身心态,征求、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直到常州国展前还在修改,力求雅俗共赏,同时简明扼要,直奔主题。我在“前言”这样写道:“水是我们人类的生命之源、生活之本、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邮展结束后,我与多位相关人士(包括三位评审员)沟通,得到了他们的充分肯定。

3.编排突出章节的连贯性和故事的趣味性

所谓连贯性是指整个专题的“纲要”与所有章节之间是一个递进性的、连贯性的整体,而我之前对每个章、每个节之间版块的编排是切割的。如,编组邮集时,曾经有一稿叫《水之赞》,共有七个章节,分别是:一、形态之赞;二、色彩之赞;三、声韵之赞;四、景象之赞;五、美味之赞;六、故事之赞;七、永恒之赞。还有一稿《水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共有五个章节,分别是一、认识水;二、欣赏水;三、治理水;四、崇敬水;五、珍惜水。后来遇到陈为乐老师到江苏授课,很荣幸得到他的具体指导,他在看了我的邮集后提了一些意见、建议,其中有两个原则性的指导意见非常关键,也就是连贯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影响和改变了我长期以来组集的思路。他说:“如果说邮集的展示就是看图说话的话,那么邮集的编排应该就像儿童连环画,而且,还要像给小朋友讲故事一样,要轻松、活泼、有趣,要让大家听得懂、看得懂,否则,你这个邮集就是不成功的。”他的话令我受益匪浅。

2

3

4

5

6

74.素材呈现了一定的独特性和整体的均衡性

前面我曾提到,我拥有一批我国专业邮票设计师各个时期、各种载体、各种风格的签名钤印资料,包括题赠的、实寄的、专门手绘的,甚至还有一些设计草稿以及未采用稿。我用这些邮品编组成集,连续参加两届全国签名集邮展览都获得了金奖并蝉联第一名。因此,我希望把其中的有关素材运用到了《人类离不开水》邮集中,该如何使用呢?

经过广泛征求意见,我确定了三条处理原则:一是使用总量不超过三件;二是把最为切题的、黄里老师设计的J.77《国际饮水供应和环境卫生十年》邮票草稿放在首页;三是选择两幅邮票正式印刷前邮票设计师创作的着色效果图(图3、4),由于这种效果图原本不是邮票设计流程的规定动作,只是过去一些老邮票设计家精益求精的特殊产物,所以这类素材既不需要随设计图稿上交存档,而且又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要想复制作伪基本上没有可能。但由于过去这些东西普遍不受重视,能留存下来的非常稀少。因此,可以说,这方面的稀有和独特是我的优势。

另外,我还选择了大龙邮票实寄封、广州解放纪念邮票接纸印(图6中右)、纪20错版邮票(图7左上)、“梅兰芳”小型张、“中银”错片、贵州错片、漂流瓶邮件、邮资机档案卡、锡罐邮件、1894年新西兰邮票背面广告(图4右上)、意大利广告附票、胜利邮件、以邮代币等知名度较高的素材。

随着国内邮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评审员对邮集制作、整体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对各类展品中的重要邮品素材都了然于胸。一部邮集大致用了哪几枚较有档次的邮品,素材摆放得是否恰当,表述得是否准确,编排得是否合理,他们都会看在眼里。所以,为了确保整体素材的均衡性,我把原先已成稿的章节重新调整,把两件原本放在前面第一、第二章的邮品改到后面来,这样的改动调整虽然劳心费神,但是确实让我在编排邮集中学到了很多集邮以外的东西。

“一集磨十年”,最后总算“磨”成了“正果”,以后我还会再“磨”下去,争取越“磨”越精。

(责编:焦冰雕)

8

9

10

11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