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葛晓音
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山水名篇。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那些描写名山大川的七言和杂言歌行。这些诗气势豪放纵逸,想象丰富奇特,用仙境和幻境构成了壮丽奇谲的理想世界,寄托了诗人超然世外的高情逸志。《西岳云台歌》和《庐山谣》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这两首诗虽然不是作于同一时期,但都是选择黄河长江边的名山作为制高点,凭借其浪漫雄奇的想象,从站在空中俯瞰山河大地的视角,为长江黄河写下了最壮美的赞歌。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求蓬莱复西归。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
西岳即华山,云台是华山的东北峰。丹丘子即元丹丘,是与李白一起学仙修道的好友。从诗意看,元丹丘似曾受到唐玄宗召见,不久西归华岳。李白就写了这首诗送他还山。虽以西岳为题,其实是一首黄河的赞歌。
开头劈空而起,诗人仿佛站在半空,对峥嵘的西岳和奔腾的黄河发出大声赞叹:“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据《华山记》,华山上有白帝宫,俯眺三秦,旷莽无际,黄河如一缕水,缭绕岳下。这是李白以“如丝”形容黄河的现实依据。但是“丝”虽然极细,却因为是在天际,不仅见出在西岳之巅远眺黄河的高远视野,而且蓄积了黄河自天边奔流而来的远势,所以不觉其细,反而酝酿了巨大的力量。果然,以下紧接着就写黄河奔到山下激流回转的力度和巨响:“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黄河从万里之外奔来,以其巨大的冲力撞击山崖,在山谷里盘旋涡转,发出雷鸣般的巨响,震荡着秦地的上空。“盘涡毂转”四字用西晋郭璞的“盘涡毂转,凌涛山颓”(《江赋》)现成的句子,原赋描写因水深风劲而形成车轮般飞转的漩涡波涛汹涌似欲冲垮山崖的景象。李白则强调了急流相冲形成盘涡后发出的咆哮,犹如滚过三秦大地的雷声。这就将黄河在西岳下的水势夸大到极限,充分展示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壮气势。
接着,诗人又从水色渲染黄河的气象:“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急流在山谷中冲撞,激起无数浪花,在阳光下闪射出万道五色霞彩。而如此美景的出现是因为黄河变清,圣人出世。这两句表面是写景,其实是对太平盛世的赞美。古人认为黄河千年一清,是圣明君主出现的祥瑞。据《尚书中候》说:尧主政七十载,在黄河洛水修坛。备礼之后,见“荣光出河,休气四塞”。荣光就是五色光彩,休气是美好的祥瑞之气。“四塞”是炫耀四方的意思。“荣光休气”用的就是这个典故,但更强调了荣光的“缤纷五彩”。这里既是写水雾在阳光照耀下出现彩虹的实景,又是歌颂黄河清、圣人出的时势,因而不但点出了黄河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而且预先为下文对“我皇”的赞美埋下了伏笔。
西岳与黄河还有一个有名的古代传说。据说华山正对河东首阳山,两山原本是一山,面对黄河,河水经过要曲折绕行。河神巨灵用手掌掰开上面的山峰,用脚踢开下面的山根,中间一分为二,于是黄河便从中穿过,一山变成两山。巨灵神的掌印和脚迹至今尚在。这个传说是因西岳仙掌峰上有一个巨大的掌形而产生的想象,历代描写黄河和西岳的诗赋必定要提到这个故事。从字面上看,李白只是用这个故事的本意,想象当初巨灵神咆哮着掰开两山时的情景,被阻的黄河洪流得到泄洪的通道,必定会像箭一般喷射出去(有的版本作“箭流射东海”或“喷箭射东海”)。但是诗人将这一刹那的情景永远定格了。他把巨灵的精魂赋予奔流不息的黄河,仿佛浚急的河水始终处于两山刚被劈开的状态,连用“喷”字和“射”字,写出了黄河在山谷中冲撞盘旋之后,急流从山口喷射出去,直达东海的态势。这就进一步超越声色的描写,从黄河的神魂上写出了水势的壮观。
在黄河急流的冲击下,西岳三峰向后退却,似乎要被摧毁。翠绿的山崖和丹红的山谷中开出了巨灵的高掌,“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这两句仍然承接上文巨灵劈山的故事,但写景自然从黄河转向西岳。三峰指华山山顶的莲花峰、落雁峰和朝阳峰。山的东北是仙掌峰。据《华山记》,崖壁为黑色,中间有石膏流出,凝结成痕,黄白相间,痕迹较大的远望好像五个手指,好奇者便传说是巨灵神的掌印。又有记载说华岳仙掌是丹紫色,正如肉色。每当太阳正面照射时就能看见。这两句借巨灵故事一笔写尽华山的几个主要山峰,自然转到下面两句:“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两句紧接“三峰”而来:白帝宫在三峰之一落雁峰上。白帝是主管西方的金天氏,治所就在华阴山。而云台峰就在莲花峰下,据记载,远望华山三峰和云台峰,宛如青色莲花开于云台之上。以上四句视点由远及近,好像航空拍摄的镜头,逐渐从三峰聚焦到莲花峰和云台峰。直到这时,诗题中提到的主角元丹丘才出现在眼前。
“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两句,在幽深曲折的云台阁道中,逐渐显现出一个长生不死的丹丘生的仙人形象。“窈冥”虽是幽深之意,但也可以理解为天空的深冥,因此这两句视点开始升到更高处,展开了丹丘生所生活的仙境。明星玉女是太华山上仙女的名字,据说手持玉浆,服之即可成仙。麻姑是古代道教传说中的仙女,据《神仙传》,麻姑手爪似鸟。有一个叫蔡经的人见了,心里暗暗希望麻姑用此手爪为自己爬背搔痒,被王远斥责鞭打。李白在这里说,明星玉女为丹丘生洒扫庭院,麻姑为丹丘生轻轻搔痒,竟将高贵的神女降为丹丘的侍女,主要是为了突出丹丘的道行之高,从而再把他推上更高的一层境界:“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谈天”的意思不是今天所谓的聊天,而是用战国时邹衍能谈五德终始、书言天事而被称为“谈天衍”的典故,说元丹丘可以和把持天地门户的“我皇”谈论天事。在天上与天神共语,这是何等的荣耀呢?“手把天地户”原出《汉武帝内传》,王母命令侍女唱《元灵之曲》,其中有“天地虽廓寥,我把天地户”两句。李白把王母改成“我皇”,似乎是指天上的玉皇,但也可指人间的皇帝,也就是当今天子。这个“我皇”把握着天地间最大的权力,自然好像是职掌着天地的门户了。正因如此,下面才会紧接“九重出入生光辉”一句。“九重”本指天之九重,但是人间帝王的深宫也称为九重,那么这一句又似乎是指元丹丘曾被皇帝接见。此事虽然史无明证,出入九重也可能只是李白对元丹丘的祝愿。但是唐玄宗信奉道教,对道士特别礼遇,元丹丘得到朝廷召见的机会也并非没有可能。这一节的巧妙在于从“谈天”开始,转到送元丹丘的正题,“九重出入”之事既像是在人间皇宫,又像是在天上。诗人利用“天”“九重”“我皇”等词汇语义的两重性,以及元丹丘能见到玉皇谈论天事的仙人身份,给人的感觉始终是在营造“天上”的环境。这就与上文所有的描写取得了一致的视野。
与“九重出入生光辉”一句紧接的“东求蓬莱复西归”,令诗意突转,点出送元丹丘的原因。元丹丘与“我皇”谈过天之后“复西归”,应当还是回到西岳,所以前面才会以整篇来描写西岳的仙境。但是从字面看,主角丹丘生仍是浮游在天上的。最后两句是从诗人这个送别者的角度来写:既然丹丘生有明星玉女备其洒扫,那么如果他能将玉女手持的玉浆给自己这个故人喝一点,自己也可以和丹丘生一起乘龙上天了。末句用《列仙传》故事:有一个叫做呼子先的占卜师,活到百岁,临终时叫酒家老妪赶快准备装束,要和她一起去见中陵王。夜里,有仙人牵了两条茅狗来叫子先,子先就把一条狗给老妪,骑上才知道是龙。于是上了华阴山,常常在山上大呼说:“子先,酒家母在此。”“二茅龙”就是两条茅狗变的龙。这里以华山呼子先比丹丘生,正切合丹丘生要西归华岳的事实,用典精巧。而典故的深层含义,除了表示要跟丹丘生学仙以外,还包含着跟丹丘上天见“我皇”的愿望。
李白在早年的《上安州裴长史书》里就称元丹丘为故交。从这首诗的内容可以揣测,李白当时还没有被玄宗召入长安,对时代还充满幻想,因此应作于开元年间。开元时代确是唐代最承平繁荣的时期,当时大多数文人都认为自己遇到了尧舜之世,所以歌颂河清海晏,圣人出世,并不给人阿谀当世的感觉,反而表现了诗人希望乘时而起、有所作为的理想。诗人对元丹丘的艳羡和希望引荐的心情,也应该作如此理解。
而这首诗更重要的价值是对于黄河的礼赞。虽然李白多次在诗里写到黄河,但声势境界都非这首诗可比。诗人对西岳的大声赞叹,与黄河奔腾万里而来,冲撞山崖所激起的巨响汇成一片,如巨灵咆哮,沉雷滚地,山鸣谷动,豪壮无比。全诗的气势也如黄河落天、直射东海般一泻千里,力敌万钧。而诗人的视野又始终在空中和天际,无论写西岳诸峰还是洪波喷流,都是从高处俯瞰,因而产生了“天与俱高”的独特美感。我们看下面一首: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李白在庐山避乱。这时唐玄宗派永王李璘带兵沿长江而下,阻止叛军南侵。李璘经过庐山时,邀请李白加入他的幕府。李白本来就盼望着能有为国效力的机会,因此欣然随永王来到金陵。但不久以后,永王被人告发企图依托金陵谋反,当时已在甘肃灵武继位的唐肃宗派兵剿灭永王军队,李白也受到牵连在浔阳下狱。后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从江夏再来庐山。这首诗就作于此时。诗题中的卢虚舟,在唐肃宗时担任殿中侍御史。“谣”是乐府歌行的一种体裁。
开头两句先为自己画了一幅狂放飘逸的自画像:说自己本来就是楚国狂人接舆那样的人物,唱着“凤兮凤兮”的歌谣嘲笑孔丘。李白的狂放与楚狂本来神似,所以这个比喻很能表现李白的典型形象。但是诗人用典还有更深一层含义:据《论语·微子》,孔子到楚国时,接舆去见孔子,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凤凰是儒家认为天下太平的象征。从接舆唱的歌里就可以看出李白自比楚狂,唱着凤歌嘲笑孔丘,实际上是表露了对于肃宗时代政治的不满。又据《高士传》,接舆本名陆通,平时喜欢养性,躬耕自给。因为见楚昭王政治黑暗,才假装疯狂不做官。当时人称之为“楚狂”。最后与妻子改名换姓,游历各处名山,世人传他已经成仙。从接舆的平生事迹又可看出,李白藉以自比的另一层意思,是说自己也将像楚狂那样放荡于名山,以求得道成仙。所以后面四句正是由此发挥,进一步描写自己的形象:手里拿着神仙用的绿玉手杖,辞别了江夏(今武昌)的黄鹤楼,遍游五岳,为寻仙道而不辞路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这一句概括了李白毕生在名山之中游历的喜好和风神,同时为转入庐山之游自然过渡。
庐山是李白最喜爱的名山之一。这首诗既然是以庐山为题的歌谣,当然应该描写庐山最重要的景观特征。但是诗人没有局限于游览庐山的客观记述,而是以空中遨游、全景观照的视点,将庐山极度放大,使之远远地超出原有的自然形态:庐山位于南方,属于二十八宿中斗宿的分野。旁有鄱阳湖,长江由此流过。“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三句,即勾勒出庐山地理位置的特点。这几句夸张庐山的高大秀丽直插云天,仿佛耸立于南斗旁边。于是庐山五老峰东北的九叠云屏也随之极度放大,天上的彩云就像锦缎一般张开,成为屏风上的图案。它的影子便倒映在清澈的鄱阳湖中,使湖面上的水光也闪耀着庐山的青黛色。这一段从山水对映的关系展开庐山的全景,虽然没有写游山之人,但可以想象出具有如此视野的诗人必定具有无比高大的形象。
由于以上的视角,庐山上所有的景观都和青天相接:金阙本来是指庐山北面的石门,有双石高耸,形状像门,中间有石门水瀑飞泻而下。诗人将它比作“金阙”,仿佛因为打开庐山的这座金门,才见到香炉峰和双剑峰这两座高峰。据《寻阳记》,庐山上有三石梁,但不可考,今屏风叠左面有三叠泉,水势成三折流下,与李白诗句相合。既然庐山如天上的屏风,那么倒挂在三石梁上的瀑布自然就像银河从九天落下。庐山瀑布中香炉峰瀑布是李白最爱,曾经写过好几首诗赞美它的万千气象,所以这里再次突出香炉瀑布远远在望。这一层仍是按照山与水的关系将庐山主要的景点组合为全景,只是角度不断变化而已。诗人的着眼点本不在介绍庐山名胜,而在渲染它的苍莽气势,所以紧接着“回崖沓幛凌苍苍”一句又将视野升高推远:从空中望去,庐山曲折的山崖和重迭的岩嶂凌驾于青天之上。青翠的山影与天上的红霞与朝日相互映照,东望吴天,长空寥廓,连鸟都飞不过去。这就在极力夸大庐山的高大秀伟之时,又展开了无边高远的空间,为下观长江造势,将诗情推向高潮。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四句,是全诗视野的最高点,而着重写庐山与长江的关系:长江在浔阳(今九江)分为九道,白浪滚滚,经过庐山浩荡东去,直奔苍茫的天际。黄云万里,随着风势变化,如大海般涌动起伏。诗人将他的视野拓展到天的尽头:长江仿佛挟带着极西头的昆仑雪山,又像是卷裹了万里大漠的黄云。只有纵观天地、俯视一切的诗人,才能挥动如椽的巨笔,写出这茫茫九派、波涛似雪、云海翻腾、风云变色的壮伟景象。而诗人的磅礴气势也在这里达到了极致。
诗人借庐山的气象充分赞美了长江的壮观之后,视点回到了山上:“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这两句用歌行的重叠句法总结上文,借此转折交代自己写庐山谣的真正用意:是因为要步谢灵运的后尘,到庐山上去修炼成仙。“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两句,即用谢灵运登庐山的典故。谢灵运写过《登庐山绝顶望诸峤》诗。据记载,南康府西有石镜峰,上有一块圆石悬崖,明净如镜。谢灵运有诗句说“攀崖照石镜”,即指此处。李白要去寻找被苍苔埋没的“谢公行处”,也是颇有深意的:谢灵运出身东晋大士族,入宋以后,因卷入王室之间的斗争,得罪朝廷,被放为外任。但他不久离职返乡,到处游山玩水,藉以体会老庄的“达生”之道。李白的遭际与谢灵运有类似之处,所以他也希望像谢灵运那样离开世俗,在山水间获得心灵的清净和自由。“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两句,就是写这种“达生”的心理状态。上句说服食外丹,下句写修炼内丹。李白相信道教,而且接受过道士的符箓。还丹是道教炼丹的术语,意思是把丹药烧成水银,又使水银还原成丹,所以叫“还丹”。琴心三叠也是道教的一种修炼方法,《黄庭内景经·上清章》说:“琴心三叠舞胎仙。”道教认为人的丹田有三处:肚脐下称为下丹田,心下称为中丹田,两眉间称为上丹田。修道者炼气时,心和气静,使三处丹田的和气积累为一体。“琴心”即平和之心,“叠”即积,所以叫做琴心三叠。这两句说自己想早点服食还丹,因为已经没有留恋世俗的心情了。而且炼丹田之气,也达到了初步成道的境界。这几句将庐山和求仙联系起来,照应开头“五岳寻仙”的意思,也为前面写景从空中俯瞰庐山和长江的视角找到了落脚处,因为只有超然世外的仙人才能以这样的视野和气魄来观照山川。
所以最后四句的立足点又回到了空中:得道的诗人可以远远看见仙人们在彩云间飘游,手里拿着芙蓉花朝见道教的元始天尊。据说元始天尊住在天中心之上,名为玉京山。这两句不仅进一步将庐山写成了仙境,而且预示诗人也将与仙人一起自由地翱翔于天地之间。最后两句扣住题目“寄卢侍御虚舟”之意,说自己已经和不可知的人相约于九天之外,愿意接卢敖一起共游太空。这里化用《淮南子·道应训》典故,非常巧妙。该书说,燕国人卢敖曾经游于北海,在蒙谷见到一个长相奇怪的人,正在迎风而舞。卢敖表示希望与此人结为朋友。这个人笑着说:“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于是举臂跳入云中。李白借用这个怪人的原话,将卢虚舟比作卢敖,意谓自己今后将飘游于太清之中,并期待着卢敖和自己一起,在不可知的世外获得永恒的自由。
李白一生都在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游仙就是突破一切束缚的最好方式,尤其是在晚年经历了这样一场政治磨难之后,诗人对世情看得更透,也就更加渴望离开污浊的尘世。但游仙只是虚幻的想象,而祖国山河的壮美才真正使他在大自然中找到了精神和人格的寄托,激发出与天地相通的浩然之气。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白这两首诗既以其处理个人形象和时空关系的独特方式达到了人与自然合一的境界,又展现了黄河长江将天地之大美与人文之精华融为一体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