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刘跃进曹丕《又与吴质书》,吴质.."/>
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曹丕与吴质的书信往还(下)

曹丕与吴质的书信往还(下)

时间:2024-11-08 12:55:19


    撰文/刘跃进

曹丕《又与吴质书》,吴质《答魏太子笺》

建安二十二年,当时疫病流行,建安诸子多罹其难。信中说“昔年疾疫”,那就肯定不是作于当年,应作于建安二十三年二月。《三国志》亦载此文。裴松之案曰:“臣松之以本传虽略载太子此书,美辞多被删落,今故悉取《魏略》所述以备其文。”《文选》卷四十二亦载此文,文字略有异同。文曰:

二月三日,丕白: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思何可支?虽书疏往反,未足解其劳结。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

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己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矣。著《中论》二十馀篇,成一家之业,辞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间者,历观诸子之文,对之抆泪,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公幹有逸气,但未遒耳,至其五言诗,妙绝当时。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也。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也。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俊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后生可畏,来者难诬,然恐吾与足下不及见也。

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志意何时复类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光武言“年三十馀,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吾德不及之,年与之齐矣。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动见观瞻,何时易邪?恐永不复得为昔日游也。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顷何以自娱?颇复有所述造不?东望于邑,裁书叙心。丕白。

“二月三日丕白”六字以及结尾“丕白”二字,《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所无,这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说明萧统所载,全书首尾俱全。“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思何可支!”沉痛迫肠,令人感慨叹息。行,犹且也。两人离别已超过三年,故引《毛诗》曰:“我徂东山,滔滔不归。

自我不见,于今三年。”诗人认为三年不见,已经沉痛,况且过之。其间虽有书信往来,依然不能平抚相思之情。何以支,即不能支撑。更何况,这情不可支,还不仅仅是由于山川阻隔,更在于人世的变迁。“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痛可言邪,《三国志》作“痛何可言邪”,多一“何”字,更加沉郁顿挫。由此可见,这份情思,不仅仅是生离,更有死别之情。

由此生离死别之情引出对往昔的回忆。从前伴游,日夜相随,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欢乐的时候,大家都以为这样的生活还可以持续多年,大家彼此相知相爱,谁也没有想到,转瞬之间,生死异路,成为古人。因此,曹丕为他们的作品汇集成册,一一加以点评。

在曹丕心目中,徐幹(字伟长)最值得推崇。首先是他的人格。他说:“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唯独徐幹“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许由隐居箕山。这里说徐幹文质兼备,恬淡无欲,有许由那样的操守。其次是他的作品。徐幹著有《中论》二十馀篇,“辞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李善注引《文章志》曰:“徐幹,字伟长,北海人。太祖召以为军谋祭酒,转太子文学,以道德见称。著书二十篇,号曰《中论》。”曹丕记载《中论》二十多篇,而《文章志》明确说是二十篇。梁章钜《文选旁证》卷三十五引姜皋曰:“至《中论》,则晁公武《读书志》称李献民所见别本,尚有《复三年》《制役》二篇,今二十篇者,非全书是也。”建安七子,曹丕最为推崇徐幹,不仅仅是因为他人格的伟岸,更在于他有著述传世。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四十九:“七子之文,独推《中论》,可谓知轻重。”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