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伽蓝的记忆与联想

伽蓝的记忆与联想

时间:2024-11-08 12:25:10

撰文/卜兴蕾

杨衒之所作《洛阳伽蓝记序》,几已道尽其著述之旨:讲法教东传,讲寺观兴废,讲时徙事迁,讲一己情思。自序本身不仅可以当成撰写是书之缘起,或也可以视为解读斯记之玄机。《序》中,作者特意点明记叙伽蓝的次第:“先以城内为始,次及城外。表列门名,以记远近。”这是向读者预告此行的顺序以及本书的写法。杨衒之从内至外重访一座座寺院,便也由近及远记录每座寺院的故事或历史。他并未重置一种书写的次序,以打破、叠印、错综记忆之实(行)与回忆之虚(写)并行的时间框架,而是竭力保持书写与游览步调一致,使二者显得像同时发生那样。有赖于此,作者自称的“重览洛阳”才极少书写的修整,也才愈发显出其可靠性与可信度。写下的重览,实为读者的重览,留下可供考证的种种标记、线路、图示。关于伽蓝的记忆,便又在阅读或重读中起而复生。

《洛阳伽蓝记》的书写,是以城内为始,而城内的记忆,又以永宁寺为始。所谓“始”者,既是首发之寺,亦是为文创则,从撰述角度,可说是确立了一种凡例。永宁寺之后,无论城内他寺,抑或城东、城南、城西、城北诸寺,皆须回应、蹈袭、突破首发寺所用写法,从而又形成各种通例、惯例、变例。不过,永宁一寺非但有笔法的首现、章法的预演,还变为一种魅影似的记忆,它离开起始之地,频频复现于后来的叙述之中,成为令众寺回首、比拟、瞻望的至高典式。“瑶光寺”条在描述浮图建制时,想的即是永宁寺的形貌:“有五层浮图一所,去地五十丈。倦掌凌虚,铎垂云表,作工之妙,埒美永宁。”所言“作工之妙”,就是“永宁寺”条所说“造形之巧”的反复,但其做工、造形具体如何,则须回顾之前的叙述才能想见。彼处写及永宁寺,尤其关注到寺观那抹金色:金刹、金像、金宝瓶、金盘、金铎、金铃、金环、金铺,仿佛一气呵成。如此亮丽的建筑,在在赋予纪实文字一种动人的风采,而文字或又为建筑带来一种观看秩序。永宁寺这番摹写,已将回忆再现得足够整饬、流畅、完满,轮到瑶光寺登场,便只好以“倦掌凌虚,铎垂云表”这样一种近乎捕风捉影的笔法表述。此种类似留白的笔法,自有微妙之处。正如司空图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但杨衒之的“不着”,其实是有寺在前,或者说有寺为证的缘故。

行至城南景明寺,作者所想仍是永宁寺,仍在忆往:“妆饰华丽,侔于永宁。金盘宝铎,焕烂霞表。”这几乎是重复瑶光寺的笔法笔调,妙在留白,实又为留白指出填补之法,即有永宁寺为证。留白与举证,二者互为发明,生成一种“点染”之效。留白是“点”,举证则是“染”。“华丽”或“焕烂霞表”说的是感觉,而感觉的来历有二:一者来自体物,即眼前的“妆饰”及“金盘宝铎”;一者来自联想,即远方的永宁寺。无论体物抑或联想,皆是对相似的发现。这种相似性,使眼前与远方、此地与彼处、当下与曾经的两座寺观,相遇、会合甚或融为一体。

史书中亦以“永宁”“景明”二寺并举,《魏书·释老志》云:“(永宁寺)佛图九层,高四十馀丈,其诸费用,不可胜计。景明寺佛图,亦其亚也。”此番品比论次,既包括外观形制,还包括花费用度。设若“永宁”与“瑶光”对举,一种感喟慨叹乃至规训劝诫的意味,就愈发表露无疑。《魏书·李崇传》载李崇上表即云:“宜罢尚方雕靡之作,颇省永宁土木之功,并减瑶光材瓦之力,兼分石窟镌琢之劳。”是表亦见于《北齐书·邢劭传》。虽是批评佛寺建造之“雕靡”,仍可与杨衒之所描绘的寺院之工巧,互为印证。

对形制、用度与永宁寺相仿的寺院而言,另辟一种说辞似也无法设想,故而“秦太上君寺”条再次蹈袭有寺为证的手法:“中有五层浮图一所,修刹入云,高门向街,佛事庄饰,等于永宁。”有趣的是,永宁寺本身的形制亦其来有自,作者即写过几笔考证:考出“佛殿”形如“太极殿”,考出“南门”似“端门”,考出“北门”似“乌头门”。如是可想,永宁寺汇合了诸多元素,也因如此,它才会成为一个其他寺院众望所归又各取所需的地方。

每每新到一寺,杨衒之常会忆及先前游览之地,回想、对照、比较,把某种绝妙的形制树立为一种难以企及的典则。经由诸如瑶光寺、景明寺、秦太上君寺的追忆,永宁寺似乎被一次又一次的想象装饰得更为精妙,以致脱离实体,自身成为一种想象。非惟永宁一寺,长秋寺、瑶光寺、景明寺、昭仪尼寺,也时常扮演这种魅影似的角色。譬如“宗圣寺”条记:“妙伎杂乐,亚于刘腾。”此处“刘腾”所指,即是其所立之长秋寺。再如“冲觉寺”条记:“建五层浮图一所,

工作与瑶光寺相似也。”又如“融觉寺”条记:“林池飞阁,比之景明。”“王典御寺”条亦记:“工逾昭仪,宦者招提,最为入室。”亚、似、比、逾,虽用词不同,但总是一种比拟,通过记忆和想象,喻体与本体因之联接起来。

有寺为证的笔法,大体以一寺为中心,其他寺观往往须要依靠这个中心来界定自己的位置,一寺与诸寺之间的关系在于貌合形似。此外,另有一种关于双寺的记叙,所记寺院在建造时即有成对的寓意。城东“秦太上君寺”条追述其命名之由:“当时太后,正号崇训,母仪天下,号父为‘秦太上公’,母为‘秦太上君’。为母追福,因以为名。”由是可知,此寺不过是一半,另一半则是秦太上公寺,位于城南:

秦太上公二寺,在景明寺南一里。西寺,太后所立;东寺,皇姨所建。并为父追福,因以名之,时人号为双女寺。

异于秦太上君寺,秦太上公寺因建造者的不同,实又分为东西两寺,又因建寺之由相同,故合称为“双女寺”。值得注意的是“并”字,如若两寺情形一致,即可由“并”字统而称之。不但有一样的建造缘由,双女寺亦有一样的景致:“并门邻洛水,林木扶疏,布叶垂阴。各有五层浮图一所,高五十丈,素彩画工,比于景明。”“并”字与“各”字,一者总体指代,一者单独称呼,却总觉是为凸显两寺的对称。这种对称性,可由寺院形制、命意的对照,牵及父与母、姊与妹之间血缘关系的并列,更有赖一个微妙的转接,即以秦太上君寺比之永宁,以秦太上公寺拟于景明,将双寺的写法合于永宁、景明二寺之间那种对举的惯例。修梵寺的叙述,亦以双寺起笔:“修梵寺,在青阳门内御道北。嵩明寺,复在修梵寺西,并雕墙峻宇,比屋连甍,亦是名寺也。”此处也是以“并”“比”“亦”三个字,点出双寺形制、声名的对称之感。城南“龙华寺”条曰:

龙华寺,广陵王所立也。追圣寺,北海王所立也。并在报德寺之东。法事僧房,比秦太上公。京师寺皆种杂果,而此三寺园林茂盛,莫之与争。

由是观之,龙华寺与追圣寺并立。且又追想秦太上公寺,实为这样的写法追溯到一个既有的典式。

城东景宁寺从前是杨椿宅邸,因普泰中杨椿一门为尔朱世隆所诛,后又为建中寺。而建中寺似乎还有另一个分身,即位于城内的建中寺:“普泰元年尚书令乐平王尔朱世隆所立也。本是阉官司空刘腾宅。”两寺不仅同名,而且为同一人近乎同一时代所立。即便如此,两寺究竟各有身世。城内建中寺前身是刘腾宅,刘腾宅实与南面的元乂宅对应,元乂宅又有前身,即荀彧宅。两寺(宅)之间的关系,大略分为两种:一是空间上的对应之地,一是时间上的前身所在。城内建中寺讲述的宅邸易主、权谋争斗的故事,便牢牢凝结于这两种关系之中,对应之地搭建起故事的结构,前身所在编织出故事的进程。首先,刘腾、元乂二人既是两所相互对应的宅邸的主人,亦是正光年中幽闭灵太后于永巷的主谋。刘、元在政治上的共谋,投射于宅邸上,仿佛使两宅之间的距离显得比实际更近,引人想象珠胎在其间暗结。后来灵太后返政,自然要施与报复。她掘墓收宅,使刘腾永无托身之所,也永无魂归之地,甚至抹去其曾经存世的见证,即将其宅邸更名换姓。至此刘腾宅易主,成为高阳王雍的府邸。而高阳王雍不过一个匆匆过客,高阳王雍宅亦不过是一个落空的地名,几乎没有留下往事。直至尔朱世隆出现,这座宅邸变身为一间寺院,重又呈现于历史之中,记忆风云诡谲的人世。但灵太后无以预见的是,墓地可以发掘,宅邸可以易主,历史的记忆链条却无法斩断,刘腾的幽灵依然出没在他的故宅,总会有人想起凉风堂曾是他避暑的地方,那里屹立着“万年千岁之树”。

本文所引《洛阳伽蓝记》文句,以周祖谟《洛阳伽蓝记校释》为底本。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