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网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品书网 > 杂志 > 双肩出火的君主

双肩出火的君主

时间:2024-11-08 11:21:20

公元630年左右,西行求法的玄奘到达了迦毕试国(今阿富汗贝格拉姆附近)。在这里,他听闻了一个贵霜帝国君主迦腻色伽(约127年至151年在位)降服龙王的故事。在迦毕试北边兴都库什山中有龙池,内有恶龙,因为前世孽缘,经常兴暴风雨,摧拔树木。迦腻色伽在雪山下建立伽蓝、窣堵波,也被龙王毁坏。屡建屡毁之后,迦腻色伽大怒,兴兵讨伐,准备将龙池填埋。龙王显出神通,声震雷动,沙石如雨,军马惊骇。迦腻色伽大怒,乃归命三宝,请求佛法加护,发愿说:“宿殖多福,得为人王,威慑强敌,统赡部州。今为龙畜所屈,诚乃我之薄福也。愿诸福力,于今现前!”发愿完毕,迦腻色伽“即于两肩起大烟焰”。结果龙王震惧,向迦腻色伽屈服(《大唐西域记》卷一)。

玄奘记载的这个故事中,有一处细节很有意思:迦腻色伽双肩起大烟焰,就让龙王吓得投降了。而这个神通,根据玄奘的记载,源于迦腻色伽统治南赡部洲为王的福力。迦腻色伽双肩出火,是其福力“于今现前”的结果。这让我们想起唐代《酉阳杂俎》中记载的另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犍陀罗(原文作“乾陀国”)国王迦腻色伽(原文作“伽当”“加色伽当”)神勇多谋,讨袭诸国,所向皆降。南印度国娑陀婆恨王(Sātavāhana)故意将上贡的细绁染上手印,迦腻色伽发兵讨伐。娑陀婆恨王藏匿地窟中,让大臣告诉迦腻色伽:本国虽有王名,其实只是用黄金打造的雕像,国家是大臣们在统治,于是铸金人送给来讨伐的迦腻色伽。迦腻色伽“自恃福力”,断金人手足,结果藏匿的娑陀婆恨王手足也自动掉落。段成式记载的这个故事,其实也并非他的杜撰。一直到11世纪初,迦腻色伽用转轮王的神力斩掉了对手国王手足的故事依然在喀布尔地区流传。11世纪的伊斯兰学者比鲁尼(Alberuni)在其《印度志》(Ta’rikhal-Hind)中记载了类似的故事,只不过在比鲁尼记载的故事中,手印变成了脚印,被讨伐的国家是卡瑙季(Kanoj,慧超译为“葛那及”,更为人所知的名字是“曲女城”)。在讨伐中,迦腻色伽被误导进入沙漠,他用长矛戳在地上,水立即涌出,同时对方国王的手足自动掉落。迦腻色伽手持长矛的形象,似乎就是出现在其钱币上的武士形象,而且,这很容易让人想起于阗和藏文文献中描绘的迦腻色伽。列维(SylvainLévi)于1912年发表在《通报》上的文章已经指出迦腻色伽的神通来自他作为佛教转轮王的福力。无疑,玄奘记载的迦腻色伽降服龙王的故事,更加佐证了列维的论述。佛教转轮王作为世俗世界的理想统治者,除了跟佛陀一样具有三十二相之外,他也具有别的君主所不具备的神力或者神通。本质上,转轮王本身就是累劫修行积累功德的结果。有关迦腻色伽的这些“荒诞”的传说,其实却有着具体的宗教信仰的基础。

玄奘留给我们的有关迦腻色伽双肩出火的神话,并不是他的想象和胡言乱语。大英博物馆所藏的一枚迦腻色伽金币上,赫然出现了这位伟大君主双肩出火的形象。这枚金币的背面是佛陀,身着通肩式佛衣,正面而立,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拖拽佛衣的一角。左侧有希腊铭文“BODDO”,即“佛”。贵霜钱币背面往往刻画着各种神祇,希腊的、伊朗的、印度的。很显然,在这枚金币上,佛陀也被视为神,而不再是人间的导师。这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理念。我们最感兴趣的图像出现在金币的正面:作为君主的迦腻色伽,穿着厚重的服饰,长长的靴子,手持长矛,右手指向火坛。而他的肩膀上,发出火焰,呈现出焰肩的形象。作为汉文佛教文献中名气仅次于阿育王的佛教君主,迦腻色伽保存下来的形象,却完全是一个崇尚武力的征服者。金币上的形象,跟马土拉出土的迦腻色伽雕像高度相似,后者手持大棒、宝剑,也完全是一副军事贵族的打扮。

迦腻色伽肩膀上发出的火焰,并不是特例。至少早在其父亲威玛·伽德菲塞斯(VimaKadphises)的钱币上,就已经出现了双肩出火的君主形象。似乎是在迦腻色伽之子胡维色迦(Huvishka)统治时期,君主双肩出火的形象符号,逐渐让位于头光和背光。双肩出火的形象,可以说是贵霜王权的重要符号。而且,从迦腻色伽的这枚金币看,君主有双肩出火(即焰肩),但是佛陀没有这一特征。或许说明这时候还没有用这一描述君主的符号来描绘佛陀。

图1迦腻色伽金币(大英博物馆藏)玄奘记载的迦腻色伽降服龙王的地点是迦毕试,这里是贵霜帝国的夏都,位于兴都库什山的南麓,从其核心区贝格拉姆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这些已为大家熟知。从艺术风格来看,从这一地区的绍托拉克(Shadolak)、派特瓦(Paitava)等遗迹出土的佛陀造像,跟广义的犍陀罗佛像有显著的区别。比如特别突出佛陀的伟大,带有“反写实主义”风格,或者说浓厚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迦毕试的佛像贯彻着强调佛陀神通的思路,比如佛陀的头光和背光用火焰纹装饰,头光边缘呈现锯齿状。最为突出的就是大家熟知的双神变——佛像上身出火,下身出水。双肩出火、脚下出水的造型,很直接地表现了释迦牟尼、燃灯佛以及君主超凡神圣的特征。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是派特瓦出土的《舍卫城神变大奇迹佛》(图2,带镀金,表现的是佛陀的金色身相)和绍托拉克出土的《燃灯佛授记本生立像》。本杰明·罗兰德(BenjaminRoland)就认为,迦毕试样式显然是宗教色彩浓于人文色彩的,呈现出概括的、正面的、神秘的直拙特征。佛陀从带有常人特点的导师形象,转变为具有神秘、威力巨大的神通的神明。佛陀通过展现神通,驯服外道,说服信徒。迦毕试佛陀造像的变化,或许反映了佛教思想和传教方式的变迁。

佛像双肩发出火焰的造像,主要出现于迦毕试中部地区。焰肩佛的造型,似乎是迦毕试的传统。这种双肩发出火焰的造型,不仅见于释迦牟尼的双神变,而且见于燃灯佛,以及佛陀结禅定印、结跏趺坐的场景中,而这在犍陀罗其他地区很少看到。一般认为这是犍陀罗佛教艺术的晚期形式之一,兴盛于公元4、5世纪。最早传入中国的犍陀罗佛像,应有不少是带有火焰及背光的迦毕试风格的佛像。今天,我国新疆的克孜尔石窟(第207窟壁画)、拜西哈尔千佛洞(第3窟壁画)和吐峪沟石窟壁画都能看到焰肩佛像。这种模式也依次进入了朝鲜、日本,成为东亚佛教艺术中一种常见的模式。

图2舍卫城神变大奇迹佛(集美博物馆藏)佛像出现的过程中,采用王者的形象和符号来装扮。比如佛和转轮王都有三十二相,甚至佛和转轮王的葬礼也都一样。从时间顺序上分析,迦毕试佛像出现双肩出火的形象,要远远晚于贵霜早期君主的同类形象。所以不难推断,很可能是后来佛教借用了描绘君主的手法来描绘佛陀,以展现其神圣的特质。不少学者比如田边胜美等,都认为这是通过帝王双肩出火的形象,将佛像完成神格化。田边甚至认为,双肩出火、脚下出水的双神变造像,是通过征服龙王,将伊朗宗教系统中的胜利之神乌鲁斯拉古那(Verethraghna)吸纳到佛教中来。这种解释颇为牵强,恐怕不能成立。从逻辑上说,佛陀从人间导师成为大乘佛教的最高神,即便佛教要吸收拜火教的一些元素来装扮佛陀,也会从其最高神阿胡拉·玛兹达下手。很幸运的是,这一点被出土的文物佐证。1979年,乌兹别克斯坦的卡拉·特佩(Kara-tepe)遗址出土了带有“佛陀—玛兹达”(Buddha-Mazda)铭文的壁画。卡拉·特佩是重要的佛教遗址,地处巴克特里亚——吐火罗故地。一般认为,公元2世纪至3世纪,这里是贵霜帝国的一个重要佛教中心。壁画中,佛陀结跏趺坐,结禅定印。最令人瞩目的是,佛像的背光明显由发出的火焰组成。结合铭文中的“佛陀—玛兹达”字样,似乎可以推定这是一尊佛教的佛陀和祆教的阿胡拉·玛兹达合体的佛像。或者说,是佛教吸收了祆教最高神及其拜火特征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模式。

佛陀的焰肩是否是借用了贵霜君主的焰肩造型,我们并没有文字的证据,只能做图像和逻辑上的联想。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迦腻色伽等贵霜君主双肩出火,是一种王权的符号,是一种象征帝王权威的光芒。这种君主造型似乎在后来被抛弃了,比如印度的笈多王朝,没有再见到类似的君主形象。迦腻色伽的焰肩,大多数学者认为跟伊朗传统有关,体现的是君主的权威和神力。在上述迦腻色伽金币上,迦腻色伽确实手指向火坛,似乎是向火坛献祭。

但是,故事往往有另一面,这样画面才更完整。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种上身出火、脚下出水的神通,在佛教传统和教义中,是否有自己的逻辑。佛陀具有十种功德,其中之一是明行具足。神通本就是佛陀的功德之一,通过展现神通摧破外道、说服信徒,是宗教往往都强调的重要内容。佛陀和转轮王都具备超自然的神通,能够降服强大的邪神和对手。

佛陀具有光明的属性,正如《法句经》中将其描述为日夜发光、摧毁黑暗的形象。在佛教典籍中,佛陀在舍卫城展现神通,其中就包括水火双神变(Yamaka-pāṭihāriya),身下出火,身上出水,或者身上出火,身下出水,最终挫败了外道的挑战。这是佛传故事中很重要的一个场景。有的学者比如宫治昭就认为,双肩出火这种表达方式,基本意涵很可能是佛教的火光定,或者火三昧。佛陀在进入深度禅定之后,就展现出这样的神通。这种描述展现神通的语句,在佛教文献中比比皆是。比如佛陀涅槃之前其弟子须跋陀罗入火定,“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右胁出火,左胁出水”(唐若那跋陀罗译《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又比如辟支佛展现神通,“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佛说菩萨本行经》卷上)。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提到,当拥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就能“身出烟焰如大火聚,身中出水如雪山水流”。《杂宝藏经》中的“罗汉祇夜多驱恶龙入海缘”,这个祇夜多是跟迦腻色伽关系密切的高僧。他降服龙王,似乎跟禅定有关,从这个角度讲,迦腻色伽降服龙王是典型的佛教叙事。

然而,佛典最频繁提到的双神变情节,恐怕是佛陀的弟子迦叶展现这种神通。故事的基本情节是:佛陀让迦叶给众人展示神通,展示完毕后迦叶告诉大家,自己是佛陀的弟子。通过这样让大家认识到佛陀的伟大。比如隋代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描述迦叶展现神通,“身出烟焰”。更多的描述广泛见于《中阿含经》《杂阿含经》等,比如前者描述迦叶展现神通:“迦叶入火定已,身中便出种种火焰,青、黄、赤、白中水精色,下身出火,上身出水,上身出火,下身出水。”但是,佛陀为什么要迦叶展示神通呢?《杂阿含经》中写道,佛陀要求迦叶“弃汝先所奉,事火等众事。今可说其义,舍事火之由”,也就是说,佛陀要迦叶告诉大家,他为什么要放弃拜火,转奉佛教。

讨论到此,我们不得不回到佛教的早期阶段。佛陀和迦叶的关系,或许能给历史画面再增加一块拼图。有一种观点认为,迦叶最初是拜火教(即祆教,琐罗亚斯德教)的教团领袖,他的教团集体加入佛教,是佛教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有关佛陀收服迦叶的描述,在佛教文献中很多。比如东吴支谦译《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佛陀向迦叶借住“火室”(内有毒龙)一晚。佛陀进去之后,毒龙大怒,身中出烟,佛陀入禅定,也现出神通,身中出烟;龙大怒,全身出火,佛陀也身出火光。火室俱焚。最后佛陀收服火龙,将其收入佛钵。或许,这个故事反映的是佛教战胜祆教的意涵。佛陀收服拜火教的火龙,和迦腻色伽收服迦毕试的龙王,从叙事结构和内容上,都很有相似的地方。

我们并不能就完全认定迦叶就是祆教徒,但是至少说明,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一些其他宗教的仪式和思想元素。这些外来元素和自身的传统,共同影响了佛教文献的叙事,也影响了佛教艺术的发展。

本文系2016年度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丝绸之路驿站演变研究”(16ZDA119)的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历史系)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